老子真诠(普及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43)章 遍用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参考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比如水),可以攻击贯穿天下最阳刚强硬的东西(比如金石);道可以进入没有间隙、至小无内的事物之内。我以此明白,无为是有益无损的。天下的统治者们,很少有人能理解不用政教律令的教化,很少有人的统治效果能达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那样。


【诠言】

普世本《道德经》,除了范应元等少数版本外,很多在“驰骋”后都没有“于”字。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至柔”指的什么呢?历来也有不同的解释,比如严遵说是“清浊太和,至柔无形”,河上公认为“至柔”指的是水,王弼认为水和气都可以成为至柔,等等。这些解释应该都没错,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本着“以老解老”的原则,尊重老聃的本意,首先将“至柔”解释为水,在第四十三(78)章老聃明确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

“驰骋”的意思呢,基本上都是采用初唐著名道学家成玄英的解释,训作“攻击贯穿”之义;明代大才子焦竑把“驰骋”训为“役使”,是不合文意的。“至坚”呢?都训为金石等常见的坚硬之物。

这一句,整体可翻译成:天下最阴柔软弱的东西,比如水,可以攻击贯穿天下最阳刚强硬的东西,比如金石。

无有入于无间。

这一句,普世本《道德经》有很多写法,有的写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有的写作“无有入无间”,少了一个“于”字。最恰当的就是帛书甲本的“无有入于无间”,严遵本也是这样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对照阅读。

“无有”的意思就是“无”,就指的是“道”。“无间”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理解为没有间隙、没有缝隙的意思。但是,什么才是绝对没有间隙的呢?那就是“无内”,也就是至小的事物才绝对没有间隙。再也没有比至小的事物更小的东西,所以“无内”从逻辑上讲是不能被任何东西进入的。但是呢,道可以进入无内,也就是绝对无间的东西,因为道是无形无质的。河上公注云:

“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也。

焦竑《老子翼》云:

无内者,天下莫能破,而无有能入之。

老聃在“至柔”一句之后马上说“无有”一句,在逻辑上是联系紧密的递进关系:“至柔”一句以有形有质的、仅仅近似于道的事物做譬喻,言其对“有间”的东西无往而不破;“无有”一句呢,直接递进到无形无质的“道”上来了,言其对无间无内的事物都可进入,所向无阻。正如王弼所言,“虚无柔弱,无所不通”。

由“至柔”和“无有”两句,又总结引申出了“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这一句。

这句话是说,“道”之所以能驰骋于至坚、进入于无间,仅仅是因为道的柔弱虚通、无形无质和自然而然,不是因为“道”的刚强有形和故意为之,是顺其自然的。但即使是无心而为、顺其自然,道的影响力已经影响了最不可能被影响的事物。由此可见,无为的作用和好处是多么的大啊!

最后一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就转到现实社会和政治层面了,是直接对治理国家的王公们讲的。“不言之教”指的是不用语言的潜移默化和不用教条法令的政治教化。“天下”泛指天下人,特别针对王公权贵,也就是天下的统治者。老聃感慨,天下的统治者,很少有人能理解无为而治的好处,也很少有人的统治效果能达到不言之教那样。他在第三十五(70)章说得更直白:“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