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作为社会政治理想的一种,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上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过程性与激励性的有机统一,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立、宣传、实践过程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并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指出了社会变革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创建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只有创造性地利用马克思唯物历史主义,结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才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前我们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也必须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共产主义理想概括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建立在科学理论体系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的全面关怀的基础之上,代表了人类内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对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渴望。具有阶级基础,并概括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号召力。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建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前提。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6]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才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甚至家人的生命。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7]这种精神动力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坚信不疑,包含着我们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运用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改造主客观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而归根究底,正是因为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理想和信念才会出现动摇。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所倡导的主义理想信念是社会政治理想的一种。其内涵是按照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探索,对未来社会发展必然到达共产主义的坚信并愿意不断为之奋斗的心理状态。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对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历史运动规律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以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必然到达阶段的科学预见为目标,以人类社会生活主体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推动为力量,在心理和思想上产生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其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追求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压迫,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崇高社会理想。正是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激励下,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为现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剖析,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且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指出无产阶级可以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过程性与激励性的有机统一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从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实际出发,将奋斗目标置于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地去实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想需要每个共产主义者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坚定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结合现实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实际工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其出发点不是谋求个人私利,而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正义和进步的解释,为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必然激发人们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激励每个成员释放最大力量,为最终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结论,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趋势。现实社会发展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目前,资本主义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展,同时也使得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扩展到全世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未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劳动者被剥削、受雇佣的地位,而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已经展现出更为光明的前景。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产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具有现实性。任何理想都是现实中满足人们将不合理的状态改变为合理的状态,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问题,使得人们必然需要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们实现这一改变提供了现实利益的需要,它不同于宗教理想中虚幻的天堂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中追求的有意义的人生理想。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作为现实的能够实现的对人类最理想社会的追求,得到了众多拥护者,并将其付诸实践。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多的人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身体力行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建立、宣传、实践的过程。

(四)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不断坚定和巩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从党员身份上看,可以分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不加入党的组织两种,也即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不一定加入了党的组织;从思想认识上看,可以分为思想入党和组织入党两个层次,也即加入了党的组织的人不一定具有纯正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5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种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头脑里装着许多剥削阶级的脏东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思想,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党。”[8]周恩来同志也曾经强调,“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9]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五)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分类

共产主义理想人人都可以树立,在任何行业和岗位都可以为之努力奋斗。从主体上看,共产党人作为政党组织中明确要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而奋斗的群体,应该是最坚定持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群体,但如前所述,因为在思想上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是一生一世需要完成的,因此党员队伍也首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作为一项革命事业,党的工作需要后继有人,广大的入党积极分子从而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也成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的重要人群。此外,在社会生活中,认同党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的人越多越有利于革命和建设工作,因此针对社会大众的广泛的宣传教育也必不可少。对于持有不同社会政治理想,认同党的阶段性工作目标的也是我们团结和宣传教育的对象。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因其科学性和美好性而为人们所推崇,从而也产生了一批坚定地持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马克思主义者。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多的人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并实践,从而得以不断传播的过程。

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是有着确定的秩序和趋势。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能力低下,人们将“神灵”或上帝当作人类历史的主宰,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神学将这一历史观系统化。中国古代更是将社会的改朝换代历史发展认为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近代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兴起,开始关注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提出认识人类历史的运动规律,但本质历史观是唯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开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第一次提出唯物历史观,它不是通过抽象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去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而是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论述了人类社会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对未来最美好社会的向往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共产党人的信仰,并在这一信仰之下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先后开展,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形成,都是世界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导实践的过程。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我国,共产主义作为社会政治理想特别是成为我国社会主流的社会政治理想有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他不仅自己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文章,并通过刊物、课堂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感染着当时的爱国志士和进步青年。中国幵始出现第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其社会政治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的建立和传播过程也是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发展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用于武装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相结合,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并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的任务,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就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推翻旧的剥削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奋斗的理想,其内容包括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新国家,在我国就是使人民群众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将未来理想社会的形态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并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纲领,并将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划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理想号召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广大的民众,逐渐形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强信念。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持有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为了实现和建设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经历了挫折和暂时的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推动了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理念逐渐多元,为适应新的历史阶段,共产党人迫切需要以理想信念号召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要对人们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5年,邓小平将理想信念合并使用,称为“信念理想”。“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1]“理想信念”及其“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充实。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人们接受和建立其的过程是基于对现实生活中信息的认知与思考而进行的理性选择。个人社会政治理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其所受教育、从事职业、社会生活经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正确的社会理想的树立,而复杂动荡的社会环境会对正确树立社会理想带来冲击和产生干扰。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体验,人们往往根据现实生活体验和道德情感积累对其理想进行调整,因此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理想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占有着统治地位,为社会主流大众所认同,并且国家通过法律等形式保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确立社会主导地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对个体社会理想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学校教育对个体理想形成也起着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个体社会理想形成施加影响,尤其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多元的文化思想冲击,单独依靠社会环境对个体社会理想形成影响是不够的,教育可以根据人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相关科学知识系统的进行传授,帮助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另外,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人们理想信念形成的外部因素,个体的内在主体因素制约着理想信念形成效果,这些主体因素包括个人内在需要、品质性格等,外部环境影响是被动的,教育也必须有个体的主动配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个体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的丰富,以及不断理论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