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崭新时代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演进,世界各主要国家逐渐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科技。科学与技术交替发展,推动了新的行业领域的诞生,推动了已有行业领域的更新迭代,推动了各行各业乃至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抢夺势力范围,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几件颇具历史决定性意义的事件。

一是电子管的发明催生电子时代的到来。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在“爱迪生效应”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推动技术应用向更微观的层面迈进,推动了一系列电子器件的诞生与应用,早期的电报机、收音机、电视机等都有电子管的应用。

二是原子弹的诞生。1939年年初,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1939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和他的合作者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1939年8月,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由此终于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美国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计划。该计划于1942年6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研究与试验计划,该项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为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制成3颗原子弹,并在日本使用2颗,彻底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三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另一重大突破。为了解决战争中电报密码的破译等问题,美国开始研究基于电子管的新一代电子计算机。可惜的是,其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随着晶体管的发明,晶体管逐渐代替了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诞生了。后来又出现了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集成电路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演进与发展,进而开启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是人类有史以来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发展此起彼伏,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史称“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科学与技术出现显著飞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迫切需要高科技支撑。

随着电子化元器件的广泛应用,人类逐渐进入一个以电子化为支撑的崭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不断迭代、再造人类生产、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六次再造过程,推进了生产工具和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变革,其间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移动通信和移动电话、互联网等相继被发明。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原子能的应用推动了核能发电、核医疗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集成电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的广泛发展;以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推动移动通信、导航、测绘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另外,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人类的科学技术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境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显著增强。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再造和变革是极其深远的,其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发展,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与发展相互交织的局面。“冷战”的阴霾笼罩全球,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族独立与解放浪潮。“美苏争霸”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竞争式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变成了科学技术的竞争,各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再造。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几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维度具有全球领先性优势,支撑这些优势的就是美国在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引领性优势。这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独特性优势,美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不断依托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推动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也通过科技、人才、资本等领域的优势实现了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继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再一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的生产方式由电驱动的电气化生产方式向电子信息驱动的机械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其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深刻变革,自动化流水线的广泛应用和现代生产手段的广泛替代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带来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且引起了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有了实现的可能,推动人类社会从机械化、电气化时代进入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和资金投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历了日本的野蛮侵略,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次次地被打断。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结束了中国自1840年以来100多年的屈辱史,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民族复兴之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期工业积累和科学技术积累,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了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完成了社会领域的再造、经济领域的再造,构建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效对接了全球化。改革开放前30年逐步弥补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欠账”,完成了工业领域的再造和科技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混合革命”,从1949年至1977年,中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一直处于艰难探索和缓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少数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之外,其他的工业发展一直没能有效突破。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8年,这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补齐了工业发展的短板,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提升速度是飞快的,每十年一个台阶,不断地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再造与革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变革与再造是极为深刻的。随着工业生产自动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资产阶级控制着国家政权,掌握着最新科技成果,垄断了资源和资本,不断地推动全球化,通过战争和资本收割,不断攫取高额利益。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显著分化,由于职业岗位和收入的变化,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等职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体系中出现了一个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其是无产阶级演化出来的一个阶层,主要靠智力和知识创造价值。中产阶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稳定因素,从此社会的分层更加明显,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个人计算机(PC)、无线通信、互联网等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互越来越快。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活的便捷性,人类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