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变革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以电驱动的机器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传统机器开始被替代,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一个以电驱动的时代到来了,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史称“电气革命”。

发电机的研制和逐渐应用为电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随后,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被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是一个非常有趣、有代表性的发明。传统上,人类的照明方式一直是火,火把、油灯、蜡烛、煤气灯等是人类陆续使用的以火为核心的照明工具。伴随着电的使用和发展,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培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这个电灯持续亮了400小时。1875年,爱迪生改良了灯丝,推动了电灯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不再日落而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加速了各类工业、服务业的发展。

交通工具不断变革。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另一方面,带来了能源领域的深刻变革。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一些火车的驱动装置换成了内燃机,内燃机车出现了;一些蒸汽轮船的驱动装置也换成了内燃机,内燃机轮船出现了。

飞机诞生了。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这是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这是人类飞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昭示了航空工业的开始,昭示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飞机的发明开启了人类利用物理学原理突破人类极限的历程,人类活动开始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海洋,而是向更广阔的天空探索。

化学工业被催生出来。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19世纪60—70年代,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的出现,使这两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外,一种新的化石能源——石油开始被人类使用,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能源。人类开始了第三次能源革命。

“电气革命”推动“钢铁时代”的到来。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房屋建设和铁路建设的需要,熟铁和铸铁的产量提高极快,但钢的产量提升不甚明显。英国是当时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850年年产量不过6万吨,而当年它的铁产量却达到250万吨。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钢产量不高,价格昂贵,其用途局限于工具和仪表。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门子、托马斯等人在钢铁冶炼技术方面的贡献,钢得以大量生产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其开始逐渐代替熟铁,作为机械制造、铁路建设、房屋桥梁建筑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风行全球。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这一时期史称“钢铁时代”。

电气革命的深入推进和电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上的再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重大突破。它给工业革命以极大的推动力,显著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飞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世界面貌和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五次再造过程。它推进了生产工具的重大变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电驱动的电气化的生产工具,蒸汽机不断地被电动机所替代,人类大踏步地进入一个以电为驱动的时代。电像水一样,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电气化生产工具的普及和应用,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并催生了电灯、汽车、飞机等一大批新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再造和变革是极其深远的,其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继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的生产方式由蒸汽驱动的机械式生产方式向电驱动的电气化生产方式转变,工人开始在各类新式电气化生产工具的帮助下进行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工业化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生产的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主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力显著提升,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使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的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推进了技术发明和改进过程的社会化。具有雄厚资金的垄断组织能够提供条件,使科学技术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托拉斯等高级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切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多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其国内市场变得相对狭小,垄断资本家极力到全球各地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形成了国际垄断集团。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了科学与技术的深刻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新发展,自然科学成果与工业生产实现了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科学与技术交互发展的局面,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化大生产对科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一时期,科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和进步,如物理学、化学取得突破性发展,科学开始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并开辟出众多的新领域。科学作为技术的先导的作用日益增强,开始了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例如,物理学中电磁理论的发现推进了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后相继出现了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报等成果,“电气革命”风起云涌;化学中的合成化学兴起之后,大量的化工合成产品相继问世。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需求不断对科学的发展产生驱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技术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强,科学的地位逐渐提高,科学与技术的同步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一方面科学与技术有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拉开了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的距离。由于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并没有有效实施或对接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并不能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再次错过了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又一时机,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差距。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扩大化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使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工业生产收益和商业资源,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垄断资本,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逐渐产生了垄断。其间诞生了很多新型工业,如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化工工业等,这些领域都需要庞大的机械设备和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极易产生垄断组织。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垄断资本家逐渐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掠夺更加残酷,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反抗运动开始兴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工人们在经历了手工劳动、机械劳动之后,逐渐进入电气自动化阶段,劳动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劳动强度显著增大。对于一名普通产业工人来说,其必须接受专业的、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要,工业领域逐渐衍生出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新的岗位。现代大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不断地培养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工程师。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科学与技术深入人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逐渐开始产生近代意识,开始适应城市化生活。城市化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