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干:成为超级个体的49个关键动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一人公司

创业风险太大怎么办?

我只懂做事,不懂营销怎么办?

怎样把生意做大做强?

生意做得好不好,看什么?

我觉得,小白看规模,高手看现金流,大神看人效(见图1–3)。

图1-3 商业理解的三个阶段

对于很多人来说,公司规模越大越好。每次出去交流,总有人问我:“陈老师,你们公司有多少人啊?”言外之意,是想通过员工数判断公司的规模,进而判断我的实力。

规模就等于实力吗?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部只有20多名员工,这20多名员工管理每年有450亿美元利润的商业帝国。[2]看似规模很小的公司却实力惊人。我们不妨引入新的评价体系——人效。

所谓人效,就是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如果一家公司雇用了1000名员工,每年净利润1亿元,按净利润算的人效就是10万元。如果3位律师联合成立了一间法律工作室,每年净利润300万元,人效就是100万元。显然,后者的人效更高。

在新的商业时代,人效奇高的企业不断涌现,其典型代表就是“一人公司”。“一人公司”并不是指公司只有一个人,而是以一个人为核心的“小而美”的企业。常见的形式有专家工作室、自媒体工作室等。

比如,我接触的妈妈群体和老师群体比较多,他们中有的开了个人工作室,做儿童专注力的课程;有的在视频号做生活博主,直播带货;还有的通过社群带领几万人推广图书。他们每个月的收入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如果你期望每年有100万元的收入,那么你应该选择不断晋升成为年薪百万的高管,还是开辟自己的一片天地?后者其实简单很多。

市面上很多教创业的书是根据上市公司的成长路径来设计的。比如,它们会花很大篇幅教你如何做管理。事实上对一人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管理,而是产品。

对一人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客户的信任。我们并不需要追求盲目的扩张,持续发展、保持盈利,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一人公司是一种商业思维。无论在职场打拼还是做生意,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人公司。公司只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容器,方便你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是否真正注册一家公司并不重要。

比如,有不少妈妈和老师在我们团队所经营的平台上通过销售图书,每个月获得几万元的副业收入,交易流程由平台帮忙完成,他们没有也不需要成立公司。

访谈案例

尹艳是一名来自湖南的普通妈妈。她和先生在深圳做安防器材的生意。后来因为有了孩子,尹艳对儿童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在线上线下组织读书活动。虽然内心很充实,但是现实的收入问题还是摆在她眼前——她的收入几乎为零。关于如何在热爱和商业回报中找到结合点,尹艳做了很多尝试。最开始,她加入一家总部远在北京的读书会,远程兼职做社群运营,但收效甚微,不少早期参与的妈妈因为收入问题纷纷离开,转做其他副业。后来,为了寻找更多机会,她专门考了好几个阅读类的等级证书,并系统学习社群运营、自媒体方面的课程。慢慢地,开始有机构邀请她去线下辅导妈妈社群开展读书会、寻找推广童书的项目,她的收入开始增加,每个月能达到上万元。于是,她正式决定把兴趣作为事业专门运作。她开始花时间招募和培养团队,制定运营规则,甚至还给帮忙运营社群的其他妈妈发“工资”。虽然还没有注册公司,但尹艳已经公司化运作事业了,下一步,她希望孵化出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个体。

推荐好书

《一人企业:一个人也能赚钱的商业新模式》,保罗·贾维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出版。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被书名吸引了。原来一人企业不仅发生在中国,也是全球的趋势。作者保罗·贾维斯曾为雅虎、微软、梅赛德斯–奔驰和华纳音乐集团等大企业服务多年,也曾担任著名运动员奥尼尔的个人品牌顾问。在书中他提到了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自己打工。过去有严格规定和登记制度的企业,正向着自由灵活、自主度更高的模式转变。

虽然书中列举的都是国外的案例,但那些以一己之力追求热爱的事物并收获幸福、充实人生的普通人,让我感到既亲切又熟悉。

读完之后,我更加坚信,未来是超级个体与超级组织的时代。新时代的个体户,将从小商小贩拓展为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工作者。

推荐理由:看见各行各业经营一人公司的真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