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皆心学:宋濂哲学与浙东学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宋濂的生平述略

宋濂的传记,最早当属他的好友兼同门郑涛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作的《宋潜溪先生小传》,其好友王袆(1322—1374,字子充,浙江义乌人)生前亦撰有《宋太史传》,以为宋濂之才气可与司马迁相上下。宋濂殁后,其学生郑楷为之作《行状》,详述宋氏家族生平始末。这三人对宋濂的生平记述与评价成为后来的《明史》、各地方志、《婺书》等历史记载的原型。今人徐永明所撰《宋濂年谱》叙述本末甚详,堪称目前为止对宋濂生平事迹考述最全面、最详尽的一部书。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亦号无相居士。其先祖本居住于金华潜溪,至宋濂才迁于浦江。其母怀孕仅满七月,便生下宋濂。故其婴儿时即多病,“每患风眩,辄昏迷数日”。多亏祖母和母亲精心呵护,方保无虞。宋濂幼时英敏强记,号为神童。六岁入小学,其师包文藻授以《蒙求》,“一日而尽,自后日记二千余言”。九岁能诗,所作《兰花篇》凡二十六韵,以兰花喻君子,已初见其志。有道士来访,命赋诗,操笔辄成四韵,有“步罡随踢脚头斗,噀水能轰掌上雷”之句,语惊四座,遂被目为神童。乌伤(今义乌)贾思逵(字伯达)叹其才,将女儿许给了他。

宋濂祖上虽有读书为官者,但至其祖父迁居义乌始,便家道败落,以农耕为生。家贫,无力为宋濂延请名师儒,而乡中那些授徒者又不敢教授这个神童,“自是或作或辍者十年”。年十五六时,本乡贤达张继祖归乡,闻景濂善记,便以《四书》试之。宋濂立记五百言,一字不遗。张继祖大惊:“有才如此,不可废也!”遂推荐他就学于城南闻人梦吉。闻人授以《春秋》三传之学,宋濂始习举子业。同里胡翰(字仲申,号仲子)一直就学于吴莱(1297—1340),深得其书,于是建议宋濂去学古文辞。宋濂欣然而往,“益取经史及诸子百家之书而昼夜研读之”,其学大进。继而又登柳贯(1270—1342)、黄溍(1277—1357)之门,此二人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二公见之,深相器重,尽授所学,并寄予厚望。黄溍之文博雅雄丽,登门求文者络绎不绝。黄溍应接不暇之时便请宋濂代作,于是宋濂开始以文知名于时。

至元元年(1335),宋濂参加乡试,落第。至正九年(1349),因朝廷大臣危素等人推荐,擢宋濂为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以布衣入史馆,乃儒者之特选。但宋濂感觉元王朝气数已尽吴志坚通过考察元代的科举制度,认为“宋濂获得翰林编修的推荐是由他的姻亲兼好友郑氏替他以文干进的结果,而不赴的原因恐怕不能完全归结于没有仕进之心,而应与当时现实政治斗争有关,具体地说,与脱脱的失势有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元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1页)。此可备一说。,遂以亲老不能远行为借口,固辞。为避免纠缠,他躲进仙华山做道士,潜心读书撰述,《浦阳人物记》便是此时之作,郑涛、戴良、欧阳玄纷纷为其作序。又与戴良编成《柳待制文集》。随后,天下大乱,各地义军纷起。至正十六年(1356),为避战乱,宋濂与弟子郑渊再入仙华山隐居,待机而动。期间著《龙门子凝道记》二十四篇,系统论述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政治追求以及对时局的看法,此时宋濂四十八岁。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军队攻克婺州。次年正月,聘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定鼎金陵(今南京)。应李善长推荐,宋濂、刘基、叶琛、章溢同时入金陵觐见,同年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至此宋濂正式踏入仕途。三月后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同年十二月下诏修《元史》,宋濂、王袆为总裁。次年二月《元史》开局,八月书成。此后,宋濂又奉诏修《大明日历》一百卷、《宝训》五卷、《阅江楼记》、《观心亭记》、《昭鉴录序》、《洪武圣政记》、《春秋本末序》、《祖训录序》、《大明律》等,“他若山川、百神、朝享、律历、衣服、四夷朝贡赏赍之仪,及功臣碑碣、属国诏谕,鲜不出其手者”吴之器《婺书》,宋濂著、黄灵庚编辑校点《宋濂全集》“附录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五册,第2573页。,可谓“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明史》卷一二八,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册,第3788页。。朱元璋时常与其讨论治国之道,对其文采和为人深为敬佩,尝于朝上公开说:“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为贤矣!”《明史》卷一二八,第3787页。尝欲任以政事,宋濂辞谢:“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明史》卷一二八,第3786页。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大夫,洪武十年(1377)致仕,归金华。

宋濂归隐金华后,终日闭门读书,对朝政缄口不言。每年赴京师朝见一次,有时与朱元璋讨论佛经要义。他致仕后所写多为僧道塔铭碑碣、家乘谱序。也正是在此时,方孝孺二次来求学,整整三年,尽得其学而归,成为宋濂最器重、最得意的弟子。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起,宋濂之长孙宋慎连坐得罪,宋濂牵连下狱。在太子和皇后的极力保奏下,得以免死,流放四川茂州。次年,至夔州,寓僧舍,宋濂不食数日,临终作《观化帖》后而卒,终年72岁。正统年间,赐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