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唐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宣政殿

高力士这时进来,说道:“圣上,已经过了子时了。”李隆基闻言,笑道:“见到皇叔异常高兴,竟忘了时辰了。”李祎起身说道:“殿下,再几天就到新春了,臣祝圣上顺遂无虑,皆得所愿。”

李隆基起身说道:“好,凛冬已过,春天不远,愿新岁同欢,万民共喜。”

看着李祎离去,李隆基心中感慨,不管历朝历代,只要涉及到改革就会侵犯到某些人的利益,整肃军纪,惩戒贪腐,就是为改革创造条件,也是为了集权。

唐朝兵制有很大的问题,北衙六军完全就是皇帝的私人武装,北衙相沿为皇帝亲信的中官所掌,就是皇帝指认人掌管。北衙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驻守在皇城北面,玄武门之外。

南衙禁军其驻守在皇城的南侧,负责守卫宫城、京都,乃至南城政府机构。南衙相沿为宰相掌管,十六卫属南衙是为卫府之兵,南衙十六卫其实就是各地军府的长官,十六卫大将军遥领天下军府,而真正的军队指挥权,一般是在皇帝在战争时期临时委派的统兵将帅手中,这就是最典型的权力制衡方式。

唐代时期天下军府多达七百个,数量众多,但十六卫仅有管理权,并未调兵、统兵之权;而临时的将帅虽有统兵之权,但却只是暂时的,一旦战争结束便会被收回。

由此以来,各个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了严密的权力制衡,最终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维护和保障。

而南衙禁军也好,北衙禁军也好,其实都是均田制之下府兵制的产物。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均田制在唐玄宗之后便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庞大的私田制。

北衙禁军简单来说并不负责其他地方的安全,仅仅负责的是皇宫以及皇帝的安危。而南衙禁军则负责较广,皇宫南部的安全,都城的安全,乃至众多衙门机构的保护都在其职责之内。

就地位而言,北衙禁军的确要比南衙禁军要高得多,但就重要性来说,南衙禁军远远高于北衙禁军。因为南衙禁军不仅担负护卫皇帝的职责,还要担负护卫京城百姓的职责。

南衙禁军的职责其实非常复杂,涉及了京城之中各方各面的内容,最典型的便是千牛卫,是16卫之一,负责皇帝的宿卫、侍从和仪仗。

金吾卫。掌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如果简单来理解,就是京城之中警察,巡视之人。

李隆基发现其中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形成了严密的权力制衡,最终皇帝的权力得到了维护和保障。这正因为如此唐朝只要宰相站在谁这边或者说谁控制皇城和宰相,就控制天下府兵。

失去兵权的皇帝还是皇帝吗?没有兵权的皇帝,就,如同一个男人的蛋被攥住了一样,无论如何他是不能接受的。

李隆基道:“为今之计,应力惩前非,汰冗兵杂员,节靡费,退庸将,肃军政。”李祎眉头紧皱,这不是车轱辘子话车轱辘的说吗?

军政二字,这几样不是样样都要做吗?

李祎不明所以的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李隆基继续说道:“朕以为,必须使队正及以下统将,习解器械之用法、战阵之指挥、敌人之伎俩,冀渐能自保也。”

“这也是朕设武举学堂一座,精选生徒,习武备者为师,严加督课,明定升阶。队正、什长将得力,而军政可望起色。”

队正(唐朝是每一队有三伙,每一伙有5什,每一什有10人,一个队正有150人。)是一种低级武官戴的一种小帽子,低级军官得力,军政才会上下行文无阻,军政自然焕然一新。

李隆基说的很明白,他要办军校!军校的建立,可以确保不管如何,军权依旧在皇帝的手中。

原因很简单一都是天子门生到达队一级,还有御林卫。将军相反,你想问问下面军官和御林卫,当然还有监军。

朝政改革不能步子跨的太大,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道德经》第六十章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道家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得人,根本在于让那些能干者实干者有希望、有奔头,这无疑是最接地气、最长志气、最鼓舞士气的治军用人之道。

《军谶》讲“将帅之所以有威严,是主将发布命令,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轻易收回(要维护主将的权威),奖赏和惩罚必须有信誉,公平公正,就像天地运行那样,不失其时,这样才可以统驭下属。士兵能够听从命令、勇于作战、不怕牺牲,才可以出境作战!

这里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将帅的权威来自于权力,他有权力处置全部军中的一切事务,有权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死,可以自行决定奖赏与惩罚!所以一定要做到号令严明、令行禁止、赏罚公平公正,这是他是统帅军队基础。第二、治军重在平时,严肃军纪、刻苦训练,一直训练有素的军队,是一场战争或是一次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的军队,可以以一敌十,可以以少胜多。第三、士兵个人不仅素质高,而且还服从命令,不怕牺牲。

大唐武德充沛从不缺少有勇有谋的将军,也不缺少勇猛杀敌的士兵,因为作战英勇,可以凭借军功封侯拜相。这绕不开的关键,是上升通道。

只是有人被权利利欲熏心,罔顾军纪,自挖根基。所以李隆基把第一条里的将帅有权决定每一个人的生死,可以自行决定奖赏与惩罚!战时处罚需要将帅和监军共同签署,战后累计奖赏与惩罚,依军纪决定士兵的生死。改为兵部战功核准,皇帝批准。

新军典将会在十月演武时候颁布,需要经过三省六部廷议,免不了一场嘴仗要打。

唐每年举行一次元正、冬至大朝会是有必要的,朔日、望日朝会是半月举行一次。也创新出其他形式的国是决策会议模式,如“延英奏对”、“学士召对”、中书门下的“宰相会议”等。

李隆基皇帝受朝于大明宫宣政殿。宣政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

李隆基认为朔望日是陵寝荐食之日,在前殿举行大朝会有失思敬之心,于是在便殿即紫宸殿举行。由于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之后,须从閤门而入,方能到达,故称之入閤。所谓“朔望荐食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閤。

一大早紫宸殿内,三省六部、御史台、大理寺等官员28人聚集在一起。

吏部尚刘幽求直则是面色犹豫的出班说道:“陛下,臣以为陛下早日移宫方为妥当,久居王府,天子不在天位,人心汹汹不定。”

“此事不急,皇宫有多处需要修缮之地,等修缮好了再说。”李隆基含含糊糊的回答了一句。

众臣知道,昨晚有一封圣旨被三省的封驳,圣旨,朝堂秘密已经不是秘密,通番卖国造成边疆死伤,就是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但是皇上昨天加上的两条可就杀人诛心了,一条是三代之内不能参加科举,一条是刻记事碑埋入朱雀大街上,让千人踩万人踏。这里面可是有几大家族的成员,这是要断这几家仕途之路,等于是逼着这几家门阀士族造反。

“换琉璃瓦?臣未曾听闻此事,工部侍郎,可有此事?”刘幽求一愣,这登基移宫不是应有之意吗?

皇帝这是拗什么劲儿?

“王尚书,换琉璃瓦的事是昨夜陛下定下的,臣还没找工部商议此事。”兴安打了个圆场,陛下不想移宫,兴安能办不能办,都要把这事给办了。

“如此这般,,这乾清宫琉璃瓦得换多久?”刘幽求看着高力士就气不打一处来。

这小太监在平王府的时候,还是很听话的,现在站在月台上了,怎么就像是个泥鳅一样,滑溜至极。

高力士俯首说道:“王尚书,这什么时候换好,咱家说了不算,得看工期。”

工期呢?得看李隆基的心情。

刘幽求被高力士怼的哑口无言,悻悻归班,李隆基用力的憋着笑。

刘幽求俯首说道:“陛下,居中国者,不可从夷狄,行王道者,不可尚异端,盖王道乃治国之本,异端为害道之由。”

“王道行于上,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天下享其治矣。异端行于上,则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而祸之所由生焉。”

刘幽求说了半天,终于听明白了,是以仁德博爱要李隆基收回三代不得参加科考和刻石立碑埋于朱雀大街的举措。

“刘明公,国体的根基是什么?唐太宗文皇帝说夫,人者国之先。”

“《易》也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大学也曰:有人此有土。”

“所以人,才是国家的前提。”

“国者,君之本。国者,域也。域者,居也,人民所聚居。孔子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刘明公,朕问你,朕理解这两句是对圣人之意理解有误吗?还是刘明公以为国体的根基,不是民?”

“刘明公,朕问你,朕理解这两句是对圣人之意理解有误吗?还是王尚书以为国体的根基,不是民?”

李隆基读的四书五经自然不是很多,他是要做皇帝,自然是要读一些书。

读的也是儒家礼法的圣贤书,可是到了真正用到的时候,却完全不是如此。

刘幽求乃是吏部尚书,文官之首,他告诉李隆基,现在妄动,就容易动摇国体的根基。

可见圣贤书里的民和现实里的民,似乎不是一个民,出现了些许的偏差。

“郭国公,听闻你在凉州时大力屯田安民,阔野千里,安置数十万黎民,不出数年粮足兵精,凉州自此安定至今。”

郭元振听到李隆基说道自己猛然一惊,而后听到是表扬自己,确又不敢抬头,兵部有人通敌贩卖铁器,昨天已经全数抓捕,违律者杀了也就杀了,可那圣旨后两条,可就要了老命了。

这时候表扬自己,那是让同朝宗族官员出了殿门就要直接杀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