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谱系学方法的应用
谱系学方法的应用,在于文献与哲学并重,探讨学术源流的发展、哲学问题的由来、理论系统的建构以及哲学概念命题的形成,以解析各学派间思想观念的脉络关系[18]。
谱系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打破儒家一元化的解释系统,从而还原文化的儒家与哲学的道家之间的学脉关系。
(一)“谱系”与“系谱”概念
由于当代哲学中出现了谱系学(genealogy)方法,因此首先必须交代一下我所使用的方法和当代西方谱系学方法的差别。当代谱系学的方法,主要是出自尼采晚期著作中《道德谱系学》。晚近学者在介绍谱系学时,都将“谱系”翻译成“系谱”,并为港台学者习用,由于概念内涵相同,故两种译词可并存互用。
“谱系”一词,在汉语中原为记述宗族系统之书,《隋书·经籍志》:“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19]所录除帝王、世族家族、姓谱之外,并有竹谱、钱谱等。本文则着重于学谱研究——即探讨各学派间之学脉关系。
(二)尼采的谱系学
谱系学这一概念来自尼采,尼采用谱系学来探索西方道德观念的起源与流变。尼采在《道德谱系学》等著作当中,他应用谱系学方法的三种进路:即历史分析、语源分析及心理分析,藉以探讨基督教道德形成的根源。
尼采认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的形成主要出于社会环境的习染,他并不采用先验的或形而上的进路。尼采从希腊历史上说明“好”与“坏”的判断建立在生命力强弱的基础上,凡是生机蓬勃、意志坚强者被认为“好”,而懦弱无能者被认为“坏”。其后基督教把自我肯定谴责为“恶”,把“善”赋予顺从怜悯的人,基督教随着教义的传播逐渐将希腊的“好”与“坏”转化为“善”与“恶”的道德观。在《超越善与恶》中,尼采首次区分“奴隶道德”与“自主道德”,他指出基督教道德是“牧群道德”,并从历史考察中指出基督教传播到罗马基层群众时,因为受到压制而产生怨恨与复仇的情绪,以此尼采认为怨恨、复仇乃基督教道德观形成的心理根源[20]。
尼采的谱系学方法,对我虽然有诸多启发[21],但他的谱系学主要是用在解析西方道德观形成的根源,而我则应用谱系学方法来探讨中国哲学各学派间的学脉关系——亦即从哲学议题、思想方法和哲学概念、命题形成等各方面,来探讨学派间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