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生卒年月日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畫 文 方 元 尹 王 木 尤 孔 毛 牛 仇

1/34,文同(與可、石室先生,1018—1079/2/25)

范百禄《文公墓誌銘》:“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一日,尚書司封員外郎、充秘閣校理、新知湖州文公以疾卒於陳州之賓館,享年六十有二。”(《丹淵集》卷首)家誠之《石室先生年譜》:“天禧二年戊午(1018),先生生。”

1/36,文洎(?—1037)

張芻《宋故奉寧軍節度推官承奉郎試大理評事知乾州奉天縣事文府君墓誌銘》:“府君諱彦若……除平定軍判官,以父主客廉察河東,避親去職。景祐四年九月丁主客憂。”(《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九八)按彦若乃文彦博之弟,父即文洎,廉察河東指文洎出任河東路轉運使,由此志知其父卒於景祐四年(1037)九月。

1/37,文天祥(宋瑞、履善,1236/6/6—1283/1/4)

文天祥《紀年録》丙申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予以五月二日子時生。”(《文山集》卷二一)《寶祐四年(1256)登科録》卷二:“第一甲第一人,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五月二日丑時生。”文天祥《生日和聶吉甫》五月初二日(《文山集》卷二)。《宋史》卷四一八本傳:“至元十九年(1282)……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元史》卷一二: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乙未(十六日),“殺宋丞相文天祥”。按是日公元已爲1283年1月4日。

1/42,文正倫(濟道,?—1140)

蹇汝明《左朝請大夫致仕文公(正倫)墓誌銘》:“除知昌州……諸臺列薦,進一官,代還,乞宫祠,差主管□州(下缺十七字)朝請大夫。”按知昌州時進一官,事在紹興五年(1135)九月壬申(《要録》卷九三),墓誌又曰:“紹興十年(1140)閏六月(下缺十六字)所狀來請銘。”(《金石苑》卷二,《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二册、第909頁)顯然,這是其死後,家屬請蹇汝明撰墓誌銘,其事應在死的當年。

1/42,文昌翰(?—1061)

范百禄《知湖州文公(同)墓誌銘》:“考昌翰,皆儒服不仕。考公以公除尚書都官郎中……公……以親老請通判邛州,至未幾,丁都官憂。服除,歸館。”《石室先生年譜》:“嘉祐六年,是歲,先生倅邛州。知是年先生必以憂去。”文同於治平二年(1065)二月通判漢州,有《謝成都端明啓》:“嘗遂外官之請,尋用持先子之憂。一居家山,四改歲序。有母八十,重遠於慈闈;去國三千,難歸於儒館。”(《丹淵集》卷三一)四年前,其父卒,應在嘉祐六年(1061)。父年齡當與其母相近,享年應近八十。

1/43,文彦博(寛夫,1006/10/29—1097/6/16)

《宋史》卷一八、第347頁:紹聖四年(1097)五月丁巳(四日),“文彦博薨”。《長編》卷四八七、第11563頁:紹聖四年五月丁巳,“降授太子少保、潞國公致仕文彦博卒。詔特輟視朝一日”。按是日爲公元1097年6月16日。此爲朝廷收到死亡消息的時間,其卒之地點在洛陽,具體死亡時間應在此前數日。畢仲游《祭太師潞國文公文》:“今公捐館舍於西洛。”(《西臺集》卷一七)。

《宋史》卷三一三本傳:“卒年九十二。”上推其生年爲景德三年(1006)。考《賜太師文彦博生日禮物口宣》元祐二年十月五日(《東坡全集》卷一一一)知其生日爲景德三年十月五日,公元1006年10月29日。又《賜太師文彦博生日詔》元祐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東坡全集》卷一〇九),歐陽修《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文彦博生日禮物口宣》十月二日(《文忠集》卷八四),此二次賜禮品均在生日之前。

1/48,方勺(仁聲、泊宅翁,1066—1143後)

吴師道《敬鄉録》卷五《方勺傳》:“公當政和乙未(五年,1115)年已五十。”上推其生年爲1066年。葉夢得《書方勺雲茅漫録後》:“余鎮建康,仁聲年七十六矣。”(《石林居士建康集》卷三)按葉知建康在紹興八年至十二年(景定《建康志》卷一三)。方勺《泊宅編》卷九、第53頁:“紹興壬戌(十二年,1142),始遊徑山,首見長老覺明……予贈覺明詩……”知其1142年仍能遊山賦詩,其卒必在1143年以後,享年可能在八十以上。

1/50,方回(萬里、囦甫、虚谷,1227—1307/2/16)

方回《甲午元日詩》:“端平甲午臣八歲,甲午今年又一周。六十八年多少事,幾人已死一人留。”(《癸辛雜識》别集上“方回”)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八歲,上推其生年爲寶慶三年(1227)。洪焱祖《方總管傳》:“方總管回,字萬里……卒年八十一。”(《新安文獻志》卷九五上)知其應卒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元陳櫟《哭方虚谷先生》:“丁未歲正月十四日卒於杭。”(《定宇集》卷一六)即公元1307年2月16日。

1/52,方岳(巨山、秋崖,1199/12/19—1262)

洪焱祖《方吏部(岳)傳》:“景定三年壬戌(1262)病疽卒,年六十四。”(《新安文獻志》卷七九)上推其生年爲慶元五年(1199)。

方岳《鵲橋仙》辛丑生日小盡月:“今朝廿九,明朝初一,怎欠秋崖个生日。客中情緒老天知,道這月不消三十。”(《秋崖集》卷一六)據此,其生日必在某月三十日。按據今人推算,辛丑淳祐元年(1241),九月、十月爲小盡,十一月爲大盡。或此推算與古曆有誤差。

《賀新涼》:“己酉生日……時自康廬歸,猶在道也。”(《秋崖集》卷一六)岳於淳祐九年(己酉,1249)十一月二十六日離南康赴福建邵武任(《小稿詩集》卷二《易地邵武去之日……蓋十一月二十六也》),十二月八日至故里(《與吴參政潛》“臘之八,抵牛下”),則十一月三十日正在道(參秦效成《方岳年譜》)。慶元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爲公元1199年12月19日。

1/53,方洪(?—1276/12/20)

《宋史》卷四五〇、第13262頁《趙與檡傳》:“德祐二年(1276)……出瑞安,與守臣方洪……死守……兵敗被縶……洪亦伏節而死。”《宋史》卷四六、第941頁《瀛國公紀》:“德祐二年……十有一月……甲辰(十四日),秀王與檡逆戰於瑞安……被執,皆死。”《昭忠録·方洪傳》:“冬十月,瑞安被圍,城中危急,與檡、洪誓以死守,小校李雄夜開門納元兵,與檡、洪率衆巷戰,兵敗被執。參政董文炳伏而問之曰:‘汝爲秀王也耶?今能降乎?’與檡叱之曰:‘我國近親,恨不殺汝以報陛下,今力屈而死,分也,尚何問焉。’遂殺之。洪亦伏節而死。洪,莆田人也。”元陳桱《通鑑續編》卷二四作“知府方洪以城降”。疑有誤。

1/58,方滋(務德,1103—1173/9/25)

韓元吉《方公(滋)墓誌銘》:“乾道……八年(1172)知紹興府……徙知平江府,既入見,生曰:卿爲佳部多矣,平江久弊,其爲我整之。公猶言會稽和賣之弊,上嘉納,且命毋下拜,公懼而下拜,不敢辭,行至郡數日,疾果甚,進敷文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八月丁丑十二日,以不起聞,享年七十有一。”(《南澗甲乙稿》卷二一)按此文叙述有小誤,徙知平江府事在乾道九年(1173),《會稽志》卷二:“方滋,乾道八年二月以敷文閣直學士右太中大夫知,九年五月移平江府。”《吴郡志》卷一一:“方滋,敷文閣直學士、左太中大夫,乾道九年五月到,七月除敷文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據此,知徙知平江府不應接在乾道八年條後,其前應加“次年”二字。索引及《全宋文》方滋傳定其生卒爲1102—1172年,皆誤。

又:乾道九年八月丁丑爲十七日,“十二日”當爲“十七日”之誤。

1/59,方遇(時父,1190—1251後)

劉克莊《表弟方遇詩》:“時父,余表弟也,初見於臨川,余年十七,時父年十四。”(《後村大全集》卷一〇〇)淳祐十年(1250),其子必敏卒時尚在世(同上書卷一五三《方氏子墓誌銘》),克莊有《祭方氏表弟文》(卷一四六),其卒必在1251—1269(克莊卒年)之間。

1/59,方會(子元,?—1120)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九“尚書丞郎追贈”:“通議大夫、顯謨閣待制方會,(宣和二年)五月,贈宣奉大夫。”知應卒於宣和二年(1120)。

1/63,方翥(次雲,1120—1163後)

《夷堅志支戊》卷二、第1065頁:“莆田方翥次雲,紹興丁巳(七年,1137)秋,將赴鄉舉……時方年十八歲。”可推知其生年應爲1120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十月除秘書省正字,隆興元年(1163)六月罷(《南宋館閣録》卷八、第123頁)。“甫九月,以風聞論事,聽外補,卒於家。”(《宋史翼》卷二一)其卒應在1163年7月以後。林光朝爲作行狀,林卒於1178年,其卒最晚不會晚於1177年。

1/64,方憲(?—1135)

周必大《京西轉運判官方君崧卿墓誌銘》:“父憲文林郎,南恩州陽江縣令,後贈朝議大夫。陽江卒七月而君生。”(《文忠集》卷七一)方崧卿爲憲的遺腹子,崧卿生於1135年,是年即憲之卒年。如崧卿生於1135年上半年,憲之卒在1134年。此暫以1135年計。

1/68,方大琮(德潤、鐵庵、壺山,1183—1247/6/17)

劉克莊《方閣學墓誌銘》:“淳祐……七年五月庚申,感微疾,乙丑(十三日)終於州治,年六十五。”(《後村集》卷一五一)上推其生年爲淳熙十年(1183)。

王邁《壽方右史德順大琮生朝》:“大哉天地仁,生意無盡藏。芳春三月時,五陽正敷暢。在卦則爲夬,澤下於天上。篤生萬人英,出應蒼生望。”(《臞軒集》卷一二)據此,知其生於三月。

1/72,方元修(時敏,?—1125)

韓元吉《方公墓誌銘》:“方公諱滋,字務德……爲嚴州桐廬縣人……考諱元修,任朝請郎,贈特進。妣王氏,尚書左丞安禮之女也,贈夫人于餘杭郡。公生十三歲遭王夫人憂,已能盡禮。宣和末,特進没于魏幕,羣盜方煽亂,公號泣奉喪疾馳,夜闕地以殯。”(《南澗甲乙稿》卷二一)宣和末當即宣和七年(1125)。

1/74,方有開(躬名、溪堂,1127—1189)

孫應時《承議郎淮南西路轉運判官方公行狀》:“樞使王公藺,實濡須人,初固知公之賢,其季弟萊好陵人,家居頗横,公不爲之下,萊怒,譖諸王公百端,王公信之,短公於上……壽皇聖帝已倦勤禪位,嗣天子方體貌大臣,王公慙恨,遂力擠公,指爲犯分,坐鎸三秩,罷授承事郎。以登極恩復宣教郎……還至吴中,與諸寓公游而樂之,將卜居焉,遇疾,遂不起,享年六十有三……明年王公亦以臺評去國,公論始伸。”(《燭湖集》卷一一)按壽皇聖帝即孝宗,禪位在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此時,有開以登極恩復宣教郎,還至吴中而卒,應在春夏之際。紹熙元年(1190)十二月,王藺罷樞使(《宋宰輔編年録》卷一五),與行狀所云“明年王公亦以臺評去國”,正相吻合。卒時年六十三,則其生年應爲1127年。索引以爲約卒於淳熙十三年(1186),大誤。

1/75,方廷實(公美,?—1150/3/28)

《要録》卷一六一、第2606頁:紹興二十年(1150)二月乙亥(二十八日),“直徽猷閣、廣西路提點刑獄公事方廷實卒”。

1/75,方希覺(民先,?—1098)

《夷堅乙志》卷四:“張文規……調英州司理參軍……遷臨川丞。紹聖四年(1097)之官,明年(1098)夏四月癸卯……昏不知人……越五月辛未……身漸能動……英守方希覺者,見提舉江西常平……方希覺者,以文規蘇後始死。”

李修《衆樂亭記》:“紹聖元年夏四月,莆陽方公出守是邦……希覺,太守名也,民先其字也。”(《廣東文徵》卷五五,同治《韶州府志》卷二五、第53頁)索引以爲紹興間知英州,“紹興”乃“紹聖”之誤。

1/77,方孟卿(正夫,?—1137/3/7)

《要録》卷一〇九、第1767頁:紹興七年(1137)二月丙午(十四日),“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方孟卿卒”。

1/79,方信孺(孚若,1177—1223/1/29)

劉克莊《寶謨寺丞詩境方公行狀》:“以嘉定壬午(十五年,1222)臘月二十有六日卒,享年四十六。”(《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六)上推其生年爲淳熙四年(1177)。按卒日公元已爲1223年1月29日。

1/81,方崧卿(季申,1135—1194/4/17)

周必大《京西轉運判官方君崧卿墓誌銘》:“紹熙……三年(1192)徙廣西轉運判官……得渴病,求奉祠,朝廷閔其勞,以京西風土高爽,易漕優之。四年秋道長沙,子適在焉,留語累日,君以渴爲憂。明年三月二十五日竟不起,享年六十。”(《文忠集》卷七一)

1/81,方逢辰(君錫,1221/10/16—1291/2/3)

文及翁《故侍讀尚書方公墓誌銘》:“考之《年譜》,公生於嘉定辛巳(十四年,1221)九月二十九日午時,卒於至元辛卯(二十八年,1291)正月初三日申時。”(《蛟峯文集,外集》卷三)

1/88,元絳(厚之,1008/5/28—1083/8/27)

王安禮《資政殿學士太子少保致仕贈太子少師謚章簡元公墓誌銘》:“元豐六年七月十二日庚辰,資政殿學士、太子少保致仕、上柱國、魏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實封一千户元公諱絳,字厚之,薨于蘇州衮繡坊之私第,年七十六。”(《王魏公集》卷七)上推其生年爲大中祥符元年(1008)。

朱長文《元少保生日》:“孟夏堯蓂六葉殘,來從仙府瑞人寰。”(《樂圃餘藁》卷四。其前一詩題爲《元厚之少保生日》,知此“元少保”指“元絳”。)《古今注》“堯蓂”:“堯時殿前有蓂樹,自月一至十五,每日開一葉,十六至月末,日凋一葉。”(《類説》卷三六)據此,知其生於四月二十一日。

1/89,元勳(不伐、具茨先生,?—1138)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四〇有《元具茨不起道州之疾哭之以詩》,按元勳知道州,在紹興八年(1138),次年趙伯莊知道州(《道州志》卷四),又同年五月甲午,丁知道州(《要録》卷一三四)。元勳卒於道州任上,時間應在紹興八年,最晚不會晚於九年初。此姑以八年計。

1/92,尹玉(?—1275/11/16)

《宋史》卷四七、第934頁:德祐元年(1275)十月,“壬戌,丞相伯顔將中軍入常州……癸亥,張全、尹玉、麻士龍援常州,士龍戰虞橋,死。全奔五牧……甲子(二十七日),尹玉戰五牧,死之”。

1/92,尹朴(處厚,約1024—約1048)

韓琦《故河南尹君墓誌銘》“朴字處厚……嘗一舉進士,誤爲他司所絀……慶曆中,余與今樞密副使田公元均奉詔宣撫陝西”時,見到尹朴代人所修書,贊其“所論特奇”(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二八),其年齡不會太小,當在二十左右。按宣撫陝西事在慶曆三年(1043)八月(《宋史》卷一一、第216頁本紀),以二十計,約生於天聖二年(1024)。

尹朴之父尹洙卒於慶曆七年(1047)四月,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稱:“師魯凡十年間三貶官……有子四人,連喪其二。”(《河南先生文集》卷二八)聯繫韓琦《尹公(洙)墓表》,知二子指朴之二弟、三弟,可知尹洙慶曆七年卒時,朴尚在世。朴之卒應在其後不久。韓志又稱“自是,余嘗稱於公卿間……不幸年二十五而亡”。韓琦在慶曆三年後曾在公卿跟前稱贊他,但他没有因此當官而卒,其卒必在韓琦到處稱贊之後不久。以1024年生計,享年二十五,應卒於慶曆八年(1048),距韓之贊僅四五年,與韓志内容相符。如其考進士爲十八歲,爲人代作爲其後一年,時年爲十九歲,其生卒爲1023—1049年。此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更早或更晚都不太可能。今姑取上一説,以後一説作備考。

1/93,尹林(?—1075)

尹焞《宋陳夫人銘》:“政和元年(1111)正月庚寅(二十七日),先夫人終於河南嘉善坊之私第……夫人歸尹氏……先君捐館舍,長男七歲,焞始五歲矣,夫人年三十四。……享年七十……先君諱林,官終尚書虞部員外郎。”(《東都冢墓遺文》)陳夫人“享年七十”,應生於1042年,其三十四歲時夫卒,其夫尹林應卒於1075年。

1/93,尹洙(師魯,1001—1047/5/7)

韓琦《尹公(洙)墓表》:“卒時年四十七,慶曆七年(1047)四月十日也。”(《安陽集》卷四七)本傳:“年四十七。”(《河南集》附録)然歐陽修《尹師魯墓誌銘》:“享年四十有六以卒。”(《文忠集》卷二八)比上説少一年,今從墓表與本傳。

1/94,尹焞(彦明、德充、和靖,1071—1142/11/23)

黄士毅《和靖先生年譜》:“神宗皇帝熙寧四年辛亥(1071),是歳七月辛未日戊戌時,先生生於河南府河南縣嘉善坊之第。”按是歳七月無辛未日,六月辛未爲十八日,公元爲1071年7月17日。八月辛未爲十九日,公元爲1071年9月15日。

年譜又曰:“紹興十二年壬戌(1142)十一月初四日,先生病革,初五日先生卒,年七十三。”(《和靖集》卷八)

按吕稽中《和靖先生墓誌銘》:“紹興十二年十一月丁酉(九日),先生殁於紹興。”卒日與上不同,當從墓誌銘。

1/98,尹穀(耕叟、務實,?—1276/1/18)

《宋史》卷四七、第936頁:德祐二年(1276)春正月丁卯朔,“大元兵自元年十月圍潭州,湖南安撫兼知州李芾拒守三月,大小戰數十合,力盡將破,芾闔門死,郡人知衡州尹穀亦舉家自焚”。

《宋史》卷四五〇、第13257頁本傳:“擢知衡州,需次于家潭城,受兵帥臣李芾禮,以爲參謀,共畫備禦策……殊死戰三月城不下,大軍斷絶險要,援兵不至,穀……即縱火自焚……闔門少長皆死焉。芾聞之,命酒酹穀曰: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務實,穀號也。”

《宋季三朝政要》卷五:德祐二年“潭州陷……是歲正月城破”。“尹穀,潭州人,除知衡州,未之任,潭州陷,自火其廬,舉家赴火死”。

《元史》卷九、第175頁: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克潭州,宋安撫使李芾盡室自焚死”。

按《宋史》與《元史》所載時間同,應是實際死亡之時。

1/99,尹機(?—1178)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八、第414頁:“淳熙三年(1176),楊太尉倓爲荆南帥,上因命楊修其政令。已而知辰州尹機代還,請命有司括田招募……上即擢機湖北提點刑獄,使與之同措置。……會李仁父出守武陵,力言其不便,乞度田立額,事下諸司。張欽夫爲安撫使,頗以仁父爲是。會機卒,馬大同繼之,欲换以土軍。辛幼安時新除漕副,亦乞各具所見。”這一條材料説明,尹機之卒在辛棄疾新任湖北轉運副使之時,馬大同繼任湖北提點刑獄之前,張欽夫爲安撫使之後。考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欽夫)神道碑》:“淳熙五年,除秘閣修撰、荆湖北路轉運副使,改知江陵府。”(按即任湖北安撫使)《宋史》卷四〇一、第12165頁《辛棄疾傳》:“爲大理卿時,同僚吴交如死。”“以大理少卿召,出爲湖北轉運副使,改湖南。”吴卒於淳熙五年閏六月(《京口耆舊傳》卷二《吴大卿交如傳》),尹機必卒於此年七月以後。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棄疾已由湖北轉運副使改任湖南轉運副使,在湖北任上至少三五個月,辛新赴湖北上任應在淳熙五年下半年。《宋史》卷四一五、第12446頁《黄疇若傳》:“淳熙五年舉進士,授祁陽縣主簿。邑民有訴僧爲盜且殺人,移鞫治,疇若疑其無證,以白提點刑獄馬大同,且争之甚力,已而得真盜。大同薦之。”據此,馬大同淳熙五年時已爲湖北提點刑獄。以上可證尹機必卒於淳熙五年(1178)後半年。

1/102,尹崇珂(932—973)

《宋會要》禮四一之五一“輟朝”條:“保信軍節度使尹崇珂,(開寶)六年(973)六月……輟二日。”《長編》卷一四、第302頁:開寶六年六月己丑(七日),“廣州言:同知州保信節度使尹崇珂卒。優詔贈侍中,遣中使護其喪歸葬洛陽”。公元973年7月9日,此爲朝廷得知死訊之日。實際死亡時間當早一個月左右。《宋史》卷二五九、第9001頁本傳:“卒,年四十二。”上推其生年爲後唐長興三年(932)。

1/106,王介(中甫,1023後—1076)

熙寧九年(1076),蘇軾作《同年王中甫挽詞》(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卷上,《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一四),知應卒於是年(參《全宋詩》第12册、第8053頁小傳)。王安石《王中甫學士挽辭》:“同學金陵最少年,奏書曾用牘三千。盛名非復居人後,壯歲如何棄我先。”(《王文公文集》卷七八)按王安石生於1021年,以王介至少小於安石二歲計,約生於1023年或更晚。

1/108,王立(成之,?—1039)

《涑水記聞》卷一二:“王立字成之。……歷江南東、陝西、河北、河東路轉運使……自河東徙知揚州,明道二年以太常少卿爲户部副使,尋以足疾出知廬州,遷右諫議大夫,徙知密州,秩滿,歸卒。”(《事實類苑》卷二三引此作《楊文公談苑》,按楊億卒於1020年,不可能預知十九年後王立之卒。)

考王立之前知密州者爲李迪,其知密在景祐二年二月至十二月。《長編》卷一一六、第2723頁:景祐二年(1035)二月庚辰,“降資政殿大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刑部尚書李迪爲太常卿、知密州”。《長編》卷一一七、第2764頁:景祐二年十二月辛亥朔,“復知密州、太常卿李迪爲刑部尚書、知徐州”。

王立知密州應在景祐三年(1036),其滿任在寶元元年(1038)末,其歸卒,當在二年(1039)初。

王立之下一任爲杜曾。《宋會要》職官六四之三八:“寶元二年八月十四日,祠部郎中、判大理寺杜曾降知密州。”

1/109,王旦(子明,957—1017/10/6)

歐陽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銘》:“天禧元年(1017)九月癸酉薨于家,享年六十有一。”(《文忠集》卷二二)按天禧元年九月無“癸酉”(《文忠集》卷二二)。考《宋史》卷八、第163頁:天禧元年“九月丙午(十一日),幸王旦第視疾。己酉(十四日),王旦薨”。《長編》卷九〇、第2080頁:天禧元年九月己酉,“太尉、玉清昭應宫使王旦卒。前數日,車駕幸其第”。據此,知歐文之“癸酉”乃“己酉”之誤。

1/111,王令(逢原,1032—1059/7/13)

王安石《王逢原墓誌銘》:“二十八而卒,卒之九十三日嘉祐四年(1059)九月丙申(四日)葬于常州。”(《臨川文集》卷九七)據此,知其卒於嘉祐四年六月二日。上推其生年爲明道元年(1032)。

1/113,王存(正仲,1023/2/4—1101/8/8)

曾肇《王學士存墓誌銘》:“今上即位,連進左正議大夫。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辛未(十二日)薨于正寢,有星隕于其第,享年七十有九。”(《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中卷三〇)《能改齋漫録》卷一〇:“王正仲,癸亥正月十一日申時生。”癸亥即天聖元年(1023)。

1/115,王回(景深,1048—1101)

索引1049—1101。《宋史》卷三四五、第10959頁本傳:“回字景深,仙遊人。第進士,調松滋令……元符中葉祖洽薦爲睦親宅講書,與鄒浩友善……浩南遷,人莫敢顧,回斂交游錢與治裝往來經理,且慰安其母,邏者以聞,逮詣詔獄……除名停廢……徽宗立,召還舊官,擢監察御史,數日卒。年五十三。”《長編》卷五一八、第12323頁:元符二年十一月乙亥,“奉議郎王回特除名勒停,坐與諫官鄒浩語言交通也”。注:“王回,興化人,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有傳。”此指王回在《徽宗實録》中有傳。按實録的體例,附傳均在某人卒時條下,知其必卒於此時。其享年“五十三”,上推其生年爲1048年。又按元符三年十二月一日,公元已爲1101年1月2日。

1/115,王回(亞夫,1121—1193/1/23)

楊萬里《提刑徽猷檢正王公(囘)墓誌銘》:“享年七十有二,卒於正寢,實紹熙三年(1192)十二月二十有九日也。”(《誠齋集》卷一二五)按卒時公元已爲1193年1月23日。

1/117,王任(叔重,1052—1101)

索引定其生卒年爲1053—1102年,誤。考吕陶《知渝州王叔重墓誌銘》:“元祐戊辰歲(三年,1088)予嘗銘王君承事仲符之墓……幸而有良子曰任,克承厥家,博學多文,早自振起,士林推先……後十三年則亦卒矣。……熙寧六年(1073),神宗以馭吏務農訓兵之要策進士,君條析治道,傅經義以對,擢爲天下第二……除秘書省正字。又改校書郎。會朝廷還《日曆》於省,乃以著作佐郎典修之,凡五年,爲朝奉郎、知渝州。……今天子嗣位,推原本末,講修治具,别忠邪而進退之……公卿大夫非罪廢逐者悉與之滌蕩且召用焉……惜乎君不及見,豈非重不幸者哉……享年五十,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渝州之正寢。”(《浄德集》卷二三)

按其父仲符卒於元祐三年(1088)正月,十三年後王任卒,則應卒於1101年,卒年五十,上推其生年爲1052年。又文中云“朝廷還《日曆》於省”,事在紹聖二年(1095),五年後知渝州在元符三年(1100),其卒時,徽宗已即位,而未及用,則爲建中靖國元年(1101)。志稱“公卿大夫非罪廢逐者悉與之滌蕩且召用焉”,指建中靖國元年曾布掌權,起用被罷斥的反變法派。到崇寧元年(1102),蔡京上臺,大力打擊反變法派,與誌中所云完全相反。由以上兩點,足可斷定其生卒應爲1052—1101。

1/117,王旭(仲明,959—1026)

王旭之卒年可由其子質爲其服喪的年代推定。蘇舜欽《王公(質)行狀》:“改祠部員外郎,時年始二十五(1025)。風韻高灑,喜辨論,所交皆當世豪英……俄丁尚書憂……服除,同判蘇州。郡守黄公宗旦。”(《蘇學士集》卷一六)范仲淹《王待制質墓誌銘》:“公諱質,字子野……考諱旭……贈兵部尚書……公……拜祠部員外郎。丁兵部憂,服除,以前官充職同判姑蘇郡。”(《范文正集》卷一三)據此,知王旭死必在王質二十五歲(1025)之後不久,王質服除後除蘇州通判,此時知蘇州爲黄宗旦。考黄知蘇州在天聖七年(《姑蘇志》),至八年四月即被王鬷取代(嘉泰《吴興志》:“王鬷,司封員外郎天聖……八年四月移知蘇州。”),從歐陽修《王待制質神道碑》(《文忠集》卷二一)中得知其與黄共事較長時間,可見王質通判蘇州應在天聖七年(1029)初。又宋代服喪一般爲二十七個月,知其初爲其父服喪應在天聖四年(1026)十月或十一月。《宋史》卷二六九、第9243頁本傳:“卒,年六十八。”上推其生年爲後周顯德六年(959)。

清王國棟《王氏宗譜·三槐王氏》小傳:“生宋太祖建隆元年……天聖五年丁卯十月初一卒於官。”按據此則其子服喪後同判蘇州,已到天聖八年(1030)初,此時知州黄宗旦任期已快結束,似可能性較小。不知《王氏宗譜》所據是否爲宋代資料,録此待進一步求證。

1/119,王汾(彦祖,1025—約1100)

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卷六、第78頁:“王彦祖初名亢宗,慶曆二年(1042),方勝冠……至皇祐五年免解赴禮部……更名汾,以符水分之兆。及試禮部……皆中高選。”“方勝冠”當指剛滿18歲,上推其生年爲1025年。《宋史全文》卷一三下、第890頁:紹聖四年(1097)二月庚辰,“王汾依前官致仕”。崇寧二年(1103)九月所列元祐奸黨名單中的王汾,其下注:“故。”(《長編拾補》卷二二)知其卒應在1098—1103年9月間。

1/119,王序(商彦,1073—1136/11/1)

朱承《宋故文安郡開國侯王徽學(序)墓誌銘》:“公諱序,字商彦……卒,年六十有四,紹興六年(1136)十月六日也。”(《榮縣志》卷一四,《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4册、第724頁)上推其生年爲熙寧六年(1073)。

1/122,王冏(容季,1035—1066)

曾鞏《王容季墓誌銘》:“容季,王氏,諱冏……汝陰人。容季,嘉祐六年(1061)進士及第,主蔡州之新蔡縣簿,治平某年某月某甲子卒於家,年三十有二。”按治平凡四年,冏具體卒於何年?考墓誌又曰:“初,子直之遺文,深甫屬予序之。數年,又叙深甫之文。復數年耳,而容季葬有日,其仲兄固子堅又屬予銘其墓,而且將叙其文。”(《元豐類稿》卷四二)知冏之卒在其兄回之後。曾鞏《王深甫文集序》:“深甫吾友也,姓王氏,諱回……卒於治平二年(1065)之七月二十八日,年四十有三。”(《元豐類稿》卷一二)則冏之卒必在治平三四年間。據志所載,冏嘉祐六年(1061)進士及第,爲新蔡縣主簿,三年任滿爲治平元年,回家,尚未等到新的任命,即卒於家,則其卒最可能的時間是治平三年(1066),享年三十二,其生年應爲景祐二年(1035)。

1/124,王伷(長民,955/11/9—981/8/13)

《高麗史》卷二:“景宗至仁成穆明惠獻和大王諱伷,字長民……光宗六年乙卯(955)九月丁巳生……二十六年(975)五月甲午光宗薨,王即位……六年(981)七月丙午(十一日)薨於正殿,在位六年,壽二十六。”按是年九月無丁巳,九月當作閏九月。是年閏九月丁巳(二十二日),公元爲955年11月9日。其享年實爲二十七。索引原缺字,今補。

《宋史》卷四八七、第14037頁:“太平興國……七年(982),王伷卒。”此乃宋廷收到其死訊的時間,並非實際死亡時間,索引據此定卒年爲982年,蓋誤。

1/125,王佐(?—1258/12/3)

《元史》卷三、第52頁《憲宗本紀》:“八年(1258)……十月……庚子,圍長寧山。守將王佐、裨將徐昕等率兵出戰,敗之。十一月己酉(四日),帝督軍先攻鵝頂堡。壬子(七日),力戰於望喜門。薄暮,宋知縣王仲由鵝頂堡出降。是夜,破其城,王佐死焉。”

1/126,王治(温古,961/1/15—997/3/5)

《高麗史》卷三:“成宗康威章憲文懿大王諱治,字温古……光宗十一年庚申(960)十二月辛卯(二十六日)生。景宗六年(981)七月甲辰受内禪即位。”按其生時已爲961年1月15日。

同書又曰:“十二年(997)二月己丑……(康)兆使人弑之……在位十二年,壽三十八。”按是年二月無己丑,當爲正月己丑(二十四日),此條上接正月壬申(七日)。索引原缺字,今補。

1/127,王炎(晦叔,1137/10/20—1218)

胡升《王大監炎傳》:“王大監炎,字晦叔,婺源武口人。自幼篤學,登乾道五年進士第。……嘉定十一年卒于家,年八十一。所居有雙溪,築亭寄興,以白樂天自比。所著書有《讀易筆記》、《尚書傳》、《禮記、論語、孝經、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稽疑》、《禹貢辨》、《考工記、鄉飲酒儀諸經考疑》、《編年通紀》、《紀年提要》、《天對解》、《韓柳辨證》、《傷寒論》,總曰《雙溪類稿》。”(《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王炎《九月二十九日到思溪莊,避人事,十月初四日過生朝,方歸。初五日早,恕子遣人來送酒食并詞二闋,因成唐律二首》(《雙溪類稿》卷九),據此,知其生日爲紹興七年十月四日,公元1137年10月20日。

1/129,王尚(?—1128/2/12)

《宋史》卷二五、第453頁:建炎二年(1128)春正月乙未(十日),“金人破永興軍……經略司主管機宜文字王尚及其子建中俱死之”。按《要録》在戊戌(十三日),此暫從《宋史》。

1/131,王昂(叔興,1090—?)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九、第183頁“狀元年三十以下數”:“王叔興昂皆二十九。”索引作“年三十”,當誤。王昂爲政和八年(1118)狀元,上推其生年應爲元祐五年(1090)。昂,一作昴,見《萍洲可談》、《陶朱新録》、《玉海》等。

1/131,王昇(君儀,1054—1132/1/21)

按索引據《嚴州圖經》卷一本傳:“紹興二年(1132)無疾而卒,年七十九。”其生年爲1054年。而《要録》卷五一、第893頁:紹興二年正月甲午(二日),“徽猷閣待制致仕王昇卒……年八十一”。據此,其生年應爲1052年。按二説享年相差二年。考《嚴州圖經》成書在前,所記王昇爲本地人,當更可靠些。今從之。

1/134,王洙(原叔,997/9/23—1057/10/1)

歐陽修《翰林侍讀侍講學士王公(洙)墓誌銘》:“嘉祐二年九月甲戌朔,以疾卒,享年六十有一。”(《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公元爲1057年10月1日。上推其生年爲至道三年(997)。

《青箱雜記》卷四:“翰林王公洙、脩撰錢公延年俱以丁酉八月丑時生,王十九日,錢二十日。”據此,知其出生於至道三年丁酉八月十九日,公元997年9月23日。

1/135,王洋(元渤,1087—1154/1/11)

《要録》卷一六五:紹興二十三年(1153)十二月庚辰(二十六日),“直徽猷閣、主管台州崇道觀王洋卒”。按是日公元已爲1154年1月11日。年六十七。上推其生年爲元祐二年(1087)。

1/137,王庠(周彦,1071—1136)

張商英《大宋故贈通議大夫王公(夢易)墓表》:“太常博士王潛夫……元祐丙寅(元年,1086)八月十五日以宣德郎終於南榮私第……三男子:長曰廱;次曰庠,年十六;次曰序,年十四。”(《金石苑》,《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2册、第903頁)上推其生年爲熙寧四年(1071)。朱承《宋故文安郡開國侯王徽學(序)墓誌銘》:“公諱序,字商彦……卒,年六十有四,紹興六年(1136)十月六日也。……與兄庠同學,尤相友愛,庠……先公數月卒。”(《榮縣志》卷一四,《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4册、第724頁)庠之卒應在1136年上半年。

1/138,王宣(戎州兵官,?—1080/5/7)

《宋史》卷一六、第302頁:元豐三年(1080)四月戊申(十五日),“乞弟寇戎州,兵官王宣等戰殁”。

1/138,王宣(都統,?—1237/9/16)

《宋史》卷四二、第814頁:嘉熙元年(1237)八月甲辰(二十六日),“詔蜀雞冠隘都統王宣戰殁,其總管吴桂……削三官勒停”。

1/138,王宣(?—1167)

按《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二六“武臣追贈”:“福州觀察使、荆南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王宣,(乾道)三年(1167)六月,贈建武軍承宣使。”知必卒於此年。

1/139,王厚(處道,1054—1106)

按《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二二“武臣追贈”:“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王厚,(崇寧)五年(1106)九月,贈寧遠軍節度使。”知必卒於此年。據民國《茅田王氏宗譜》載其生於至和元年(1054)。按此譜編成較晚,録此備考。

1/141,王珏(?—1275)

《兩浙名賢録》卷七:“王珏,僊居人。咸淳進士。德祐初(1275),以太學博士權知台州,與陳仁玉築城濬濠,倡民義堅壁以守,城既陷,赴泮橋水死之。”

1/141,王拱(?—1163)

《宋史》卷四五三、第12219頁:“隆興元年(1163)五月,與金人接戰,深入營中,自辰至申,力戰死。”

1/145,王信(公亮,988—1048)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七“武臣追贈”:“步軍副都指揮使、感德軍節度觀察留後王信,慶曆八年(1048)八月,贈武寧軍節度使兼侍中。”《隆平集》卷一九本傳:“卒,年六十一。”上推其生年爲端拱元年(988)。

1/146,王俊(王開山,?—1144)

《要録》卷一五二、第2460頁:紹興十四年(1144),“是歲……融州觀察使、行營右護軍選鋒統制、知洋州、節制巴蓬洋州屯駐軍馬王俊卒……軍中號爲‘王開山’”。

1/146,王俣(世民,1079/3/3—1122/5/15)

索引缺生年。《高麗史》卷一二:“睿宗文孝大王俣,字世民……文宗三十三年(1079)正月丁酉(二十七日)生。”《高麗史》卷一四世家:“十六年(1122)四月乙未疾革……丙申(八日)薨。壽四十五。”

1/146,王俣(碩夫,約993—1157/10/24)

《要録》卷一七七、第2935頁:紹興二十七年(1157)九月癸未(二十日),“敷文閣待制王俣卒”。按公元爲1157年10月24日,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

《萬姓統譜》卷四四:“王俣,字碩夫,宛丘人。年十六補太學生,第政和初進士。”政和二年(1112)進士,以年二十計,約生於淳化四年(993)。

1/148,王益(捐之、舜良,994—1039/3/20)

曾鞏《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誌銘》:“公諱益,字舜良……寶元元年(1038)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於官,享年四十六。”(《元豐類稿》卷四四)索引即據此定王益之生卒爲993—1038。考王安石《先大夫述》:“公諱某,始字捐之,年十七以文干張公詠,張公奇之,改字公舜良……寶元二年(1039)二月二十三日以疾棄諸孤官下,享年四十六。”(《臨川文集》卷七一)與曾鞏所述享年及卒之月日均同,唯卒的年份不同,何者爲是?王益乃王安石之父,安石所記其父之時間應爲第一手材料,最具權威性,且寶元元年是當年十一月才改的年號,换言之,當時没有寶元元年二月,只有寶元二年二月,故曾鞏墓誌之“寶元元年二月”應爲“寶元二年二月”之誤。王益之生卒年當依其子安石所記爲994年至1039年。

1/151,王素(仲儀,1007/10/7—1073/4/20)

王珪《王懿敏公素墓誌銘》:“熙寧六年(1073)三月甲寅(十一日),告公薨,輟視朝一日,有司謚公曰懿敏。”(《華陽集》卷五八)張方平《王公(素)神道碑銘》:“熙寧六年三月甲寅薨於京師,享年六十有七,上聞爲輟視朝,奉常易名曰懿敏。”(《樂全集》卷三七)上推其生年爲景德四年(1007)。

《青箱雜記》卷四:“王端明素、盧太尉政俱以丁未八月二十四日辰時生。”據此,知其應生於景德四年丁未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007年10月7日。

1/152,王珪(禹玉,1019/8/12—1085/6/11)

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元豐八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詔國醫診視,遣尚宫數就問,賜以御膳珍藥。五月己酉(十七日),薨於位。……公享年六十七。”(《名臣碑傳琬琰集》上卷八)上推其生年爲天禧三年(1019)。《宋史》卷一七、第319頁:元豐八年五月庚戌(十八日),“王珪薨”。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時間,故晚一日。

朱翌《猗覺寮襍記》卷下:“韓莊敏少時與吴冲卿、王禹玉同詣天禄山人卦舖,二人推莊敏先看命,云:己未七月九日生。禹玉驚云:怎早知珪命?莊敏云:此是僕命。又云:甚時?莊敏云:寅時。禹玉云:某是午時。天禄皆云:極貴。……三人皆宰相。見《韓莊敏遺事》。”據此,知王珪生於天禧三年己未七月九日午時,公元1019年8月12日。

1/153,王珪(?—1041/3/18)

《長編》卷一三一、第3100頁:慶曆元年(1041)二月己丑,“(韓)琦亟趨鎮戎軍,盡出其兵,又募敢勇凡萬八千人,使福將以撃賊。涇原駐泊都監桑懌爲先鋒,鈐轄朱觀、涇州都監武英繼之,行營都監王珪、參軍事耿傅皆從。……癸巳(十四日),至龍竿城北,遇賊大軍……福力戰……而死。……福既死,賊并兵攻觀、英等。戰既合,珪自揚博隆城以屯兵四千五百來陣於觀軍西,屢出掠陣,堅不可破。英重傷不能視軍,自午至申,賊兵益至,東偏步兵先潰,衆遂大奔,英、(趙)律、珪、傅皆死之”。

1/154,王珩(彦楚,約1062—約1141)

《夷堅三志》己卷一、第1310頁:“王珩彦楚,自明州入京師赴省試。揭榜前一日,獨在邸舍,時年方二十,以貧甚,不出遊。俄有貧士前揖……士曰:……秀才猝未登第,直到五十八歲乃可。……才了當便任京局,不三年超遷卿監,連典大郡、作監司,壽登八十。……後悉如其説。王以大觀己丑(三年,1109)成名,建炎初爲京西轉運使。”寶慶《四明志》卷八:“王説字應求,鄞人……珩字彦楚,説第五子也。十九歲入太學,大觀三年登進士第。仕至宗正少卿。年八十卒。”以大觀三年時年五十八計,上推其生年爲1052年,享年八十,則應卒於1131年。然此人紹興三年(1133)時仍在世。《要録》卷六六:紹興三年(1133)六月甲辰,“尚書右司郎中王珩爲宗正少卿,填復置闕”。《宋會要》職官七〇之一二:“紹興三年(1133)十月十一日,宗正少卿王珩……與外任宫祠。臣僚言:珩自左司郎遷宗正少卿,而屢出怨言。”其卒必在1133年10月以後。又按宋代官員“外任宫祠”時一般在七十左右,而王珩以有怨言而予宫祠,應略早些,若以六十九計,則其卒年在1141年,上推其生年爲1062年,大觀三年中進士時爲四十八歲。疑《夷堅三志》之“五十八歲”當爲“四十八歲”之誤。

1/156,王乘(約1019—1090後)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五:“哲宗元祐四年,梓州路轉運使吕陶上奏曰:……臣伏見轄下廣安軍鄉貢進士王乘,少壯好學,白首不倦,嘗撰《春秋統解》三卷、《序引》二十四篇,推明筆法,得其大旨,比之陳岳《折衷》、王沿《集傳》、孫復《發微》,不在其下,曾於元祐二年九月中繕寫投進訖。”“陶又上奏曰:臣先任梓州路轉運使日,於元祐四年(1089)曾奏舉廣安軍鄉貢進士王乘所撰《春秋統解》及《序引》等篇……乘年過七十,無心仕進,或蒙盛時博收廣採,得以伸發平生講解之學,上助朝廷崇儒重道之意萬分之一不勝幸甚。”

按以元祐四年(1089)年七十一計,約生於天禧三年(1019)。

1/157,王倚(?—1129/2/19)

王默《資政壯節王公家傳》:“公諱復(1078—1129),字景仁,淄州淄川縣人也……高宗皇帝詔公知徐州。明年,北兵犯境,粘罕以衆數萬寇徐,徐城孤勢危,公領兵合戰,數不利,遂閉城拒守……凡二十餘日,城陷……公駡不絶口……敵察其無降意,命左右撾其口,流血盈襟,公猶含血噀之。子倚在傍,不勝憤怒,突出見粘罕,顧手無挺刃,得布囊盛甎擲之,力少差,中其旁千户長斃,粘罕怒,即執倚,刳其心,以祭千户長,欲懼公以速降,公不顧,爲敵敲死,闔門百口俱遇害,時建炎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也。”(《蘆浦筆記》卷八、第61頁)《宋史》卷四四八、第13216頁:“王復以龍圖閣待制知徐州,建炎三年(1129)金人自襲慶府引兵圍徐州,復與男倚同守城,率軍民力戰,外援不至,城陷……闔門百口皆被殺。”

1/157,王倫(正道,1084—1144/2/12)

《金史》卷四、第80頁:皇統四年(1144)正月己未(七日),“以宋使王倫爲平州轉運使,既受命,復辭,罪其反復,誅之”。公元爲1144年2月12日。

《宋史》卷三〇、第361頁:紹興十四年(1144)秋七月戊午,“金人殺王倫於河間府”。袁燮《簽書樞密院事王節愍公廟碑》:“紹興十有四年七月戊午,故簽書樞密院事王公不屈于金,死之。”(《絜齋集》卷二二)

按此乃宋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樓鑰《簽書樞密院事贈資政殿大學士謚節愍王公(王倫)神道碑》:“留河間六年,金以公爲平蠻三路轉運使,公力拒之。……又脅以威,且曰:‘受命則生,不受則死。’公乃振衣冠,南望行闕再拜稽首……于是大慟,斥駡使者,聽其絞死,寔十四年七月戊午也。……享年六十有一。”(《攻媿集》卷九五)上推其生年爲元豐七年(1084)。

1/159,王淮(季海,1126/6/29—1189/9/23)

周必大《賜簽書樞密院事王淮生日詔》淳熙二年(1175)六月七日(《文忠集》卷一一〇)。

樓鑰《少師觀文殿大學士魯國公致仕贈太師王公(淮)行狀》:“公生于靖康元年六月七日……十六年……二月,光宗受内禪……會魏國薨,候服闋日降制。公執喪孺慕,悲泣無時……默然而薨,寔八月十二日也。”(《攻媿集》卷八七)《宋史》卷三六、第696頁:淳熙十六年八月己亥(二十二日),“王淮薨”。此爲朝廷得知死訊時間,故略晚。

1/165,王寅(1127—1196後)

蔡戡《臧否守臣奏狀》:“知江州王寅,年踰七十,筋力弗彊,事多廢忘。子弟預政,吏乘間作弊,郡事不理。知袁州江自任,前知建昌,頗有政績,今年老抱病,治事接客,用人扶掖,郡事不無廢弛。右二人實年皆及七十,難以治郡,欲望朝廷照近降指揮,特令自陳,與宫觀差遣。”(《定齋集》卷二)按《袁州府志》:“江自任,慶元元年任。”李夏卿《崇福院記》:“慶元乙卯(元年)歲,郡侯王寅性寬而明,政清以和……捐俸資七十萬,命拾善才……越明年三月賑饑貧,齋緇黄,設超拔之供,而水葬焉,從俗宜也。”(《永樂大典》卷六六九八引《江州志》)本文作於慶元二年(1196),以是年七十歲計,應生於1127年。

1/165,王寀(輔道,1078/1/22—1118/7/18)

《雞肋編》卷上:“王寀元豐元年戊午(1078)正月初六日子時”生。

《十朝綱要》卷一八:重和元年(1118)六月己卯(二十八日),“朝奉大夫、前知峽州王寀……妖訛不道,詔寀伏誅”。

1/166,王翊(公輔,?—1236/11/26)

《昭忠録·王翊傳》:“元兵既滅曹軍,遂破閬州,取漢川路,直入成都。十月十七日至懷安軍金堂縣……十八日……元兵沿城至大東門徑登城。……二十日……制司丁黼與甥王茶幹、徐監倉……俱死。……二十六日……翊……赴井死。”按“元兵既滅曹軍”指滅曹友聞軍,事在丙申(端平三年,1236)九月二十九日(《昭忠録·曹友聞傳》)。知王翊死於1236年。吴泳《褒忠廟碑》亦曰:“公(丁黼)卒未幾,制府參謀翊雍容就義而死。”(《鶴林集》卷三四)《宋史》卷四四九《王翊傳》作嘉熙元年(1237),誤。

1/166,王堅(?—1264/4/4)

《宋史》卷四五、第886頁:景定五年(1264)“三月辛巳(六日),王堅卒,賜謚忠莊”。按公元爲1264年4月4日。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

1/171,王從(正夫,1120—1179)

楊萬里《誠齋集》卷八三《三近齋餘録序》:“正夫(王從字)……後得郡,期年又請祠以去,亡幾何而卒。後二十六年,其詩文乃出……其子……寄示予,其官嘗歷……知信州、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年六十終官朝散郎。嘉泰三年(1203)七月四日……序。”據此,自1203年上推二十六年,即淳熙五年(1178)爲其卒年,再上推六十年,應生於宣和元年(1119)。然周必大之説與此有異,其所撰《王氏濟美集序》曰:“淳熙六年(1179)……知信州諱從……爲《槐庭雜記》、《宣陽因親録》以授其子淹。”(《周益國文忠文集》卷五四)據此,王從在臨死時授書與子,應卒於淳熙六年。考周文作於嘉泰二年(1202)閏十二月,較楊文早半年多,而且,周早在慶元二年(1196)已爲王淹刊其曾祖王震《元豐懷遇集》作序(見同上書卷五二),應比楊更熟悉王家事,疑楊文之“後二十六年”當爲“後二十五年”之誤,如此説不誤,其生卒應爲1120—1179年。

1/172,王涣(972—1062後)

張方平《請應天府致仕官王涣朱貫給俸劄子》:“臣近知應天府,竊見本府致仕官王涣年九十一歲、尚書兵部郎中朱貫年八十七歲……涣由太常少卿除秘書監致仕僅二十年,貫自兵部郎中不曾改官致仕幾十五年。”(《樂全集》卷三〇)《長編》卷一八五、第4468頁:嘉祐二年(1057)二月“甲寅(八日),太子賓客致仕王涣爲禮部侍郎。涣退歸鄉里十五年餘,因其從子參知政事堯臣言特遷之”。按嘉祐二年時,王涣退歸鄉里已十五年,其致仕二十年時,應在嘉祐七年(1062),這應是張方平上此奏之時間。是年八月,方平知應天府(《長編》卷一九七、第4775頁),故文中曰:“臣近知應天府。”是年“王涣年九十一歲”,應生於開寶五年(972),其卒在1062年以後。《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四五稱其享年九十,誤。

1/173,王寓(元忠,?—1131/2/9)

《要録》卷四一、第755頁:紹興元年(1131)正月戊申(十日),“馬進陷江州……端明殿學士王易簡與其子責授單州團練副使寓皆死於亂兵”。知其應卒於此年。

1/173,王曾(孝先,978/12/27—1038/12/12)

宋祁《文正王公(曾)墓誌銘》:“景祐二年,丞相右府缺……越二年……進拜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迺十一月……改左僕射,加資政殿大學士,鎮東平。戊寅(寶元元年,1038)仲冬,感疥,門子謁急書聞,亟命將高手醫跳驅趣視。不半道,丙午(十四日),公薨。上推甲子,得三百六十六,復所生之辰。”(《宋景文集》卷五八)據此,知其生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十一月丙午(二十五日)。

1/175,王詔(景獻,1045—1123)

按《宋會要》儀制一一之四“尚書丞郎追贈”:“延康殿學士、銀青光禄大夫王詔,宣和五年(1123)二月,贈特進、資政殿學士。”知其應卒於是年。《宋史》卷二六六、第9190頁《王詔傳》:“卒,年七十九。”據此推其生年爲慶曆五年(1045)。

1/175,王雲(子飛,?—1126/12/6)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四: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一日壬午,“磁人殺王雲”。《要録》卷一、第18頁:“靖康元年……十一月……磁人以王雲爲不誠,將奉王入金,壬午,執雲殺之。”

1/175,王雱(元澤,1044—1076/7/28)

《長編》卷二七六、第6751頁:熙寧九年(1076)六月己酉(二十五日),“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王雱卒,年三十三”。上推其生年爲慶曆四年(1044)。

1/176,王登(景宋,?—1259)

《宋史》卷四一二本傳:“開慶元年(1259)登提兵援蜀,約日合戰,夜分,登經理軍事,忽絶倒……俄而卒。”《宋史全文》卷三六、第2880頁:開慶元年(1259)二月乙亥朔,“詔:京湖制置司參謀官王登素懷忠義,累著勳勞,提兵援蜀,曾不辭難,功未及成而殁。特贈官五等,合得致仕恩外,更官其一子”。《宋史》卷四四、第865頁《理宗紀》:開慶元年二月乙亥(一日),“詔京西提刑王登提兵援蜀,功未及成,賫志以殁。贈官五轉,致仕恩外,仍官一子”。

1/177,王皙(微之,1013—1093)

韓維(1017—1098)《予招賓和微之》:“恩予琳宫庇病身,閒中得近酒盃頻。偶成五老追前會(予與微之四君年七十以上),仍喜三公作主賓(堯夫罷相偃藩猶黑頭)。歡興到來歌自發,吝情消盡語皆真。時人不用驚疎放,同是羲皇以上人。”(《南陽集》卷一一)《王微之龍圖挽辭》:“九十年齡隨化盡,所嗟不盡是君才。”(《南陽集》卷一二)

范純仁(1027—1101)《和微之以足疾不赴西湖賞雪》:“八十康寧天下少,四并聚會古爲難。”(《范忠宣集》卷四)《和持國贈微之》:“元老邀賓樂事并,每居右席愧羣英。里中耆舊唯公長(微之年最長),醉裏篇章映古清。”(《范忠宣集》卷五)

由“微之年最長”知其年長於韓維、范純仁,則必生於1016年前。元祐四年(1089),七月十二日,由蔡河撥發爲“直秘閣、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宫”(《宋會要》選舉三三之一八、《長編》卷四三〇),則其卒必在1090年後。韓維爲作挽詞,則必卒於1097年前。此挽詞在《鄭閎中(名穆,1018—1092)挽辭二首》之後,《馮當世(名京,1021—1094)挽詞二首》之前,則應卒於元祐八年(1093),“卒年八十”(《明道雜志》)。上推其生年爲1013年。

1/178,王超(951—1012)

王安石《王公(德用)行狀》:“大中祥符……五年(1012)……是歲,武康公(超)薨,天子命公乘驛護喪歸京師。”(《臨川集》卷九〇)《宋會要》禮四一之五二“輟朝”:“建雄軍節度使王超,(大中祥符)六年(1013)正月,並輟一日。”前者是記死亡的時間,大約在五年末,地點當在其老家真定,後者乃是朝廷得到其喪訊之後“輟朝”的時間,故已在六年初,其卒年應以《臨川集》爲準。享年六十二(《東都事略》卷四二),上推其生年爲後周廣順元年(951)。

1/179,王琮(伯玉,?—1154/9/16)

《要録》卷一六七、第2727頁:紹興二十四年(1154)八月戊子(七日),“左中大夫、直龍圖閣王琮卒”。按公元爲1154年9月16日,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

1/180,王棣(儀仲,?—1128/12/8)

《要録》卷一八、第367頁: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乙未(十五日),“金又犯澶淵,顯謨閣學士、知開德府、充本路經略安撫使王棣……爲軍民所踐而死”。按《金史》卷三、第59頁《太宗紀》:“天會六年(1128)十二月丙辰(六日),宗弼取開德府。”較《要録》略晚,疑前者爲被金占領時間,後者爲報至金朝廷的時間。其年代是一致的,知其應卒於是年。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之上、第5頁作“建炎三年”,“三”當爲“二”之誤。按建炎二年十一月乙未爲公元1128年12月8日,天會六年(1128)十二月丙辰爲公元1128年12月29日。

1/182,王凱(勝之,996—1061/8/26)

《長編》卷一九四、第4698頁:嘉祐六年(1061)八月己未(九日),“馬軍副都指揮使、武勝留後王凱卒”。《宋史》卷二五五、第8926頁本傳:“卒,年六十六。”上推其生年爲至道二年(996)。

1/184,王筌(子真,1041—1101/9/12)

《夷堅丁志》卷四、第565頁:“王筌字子真,鳳翔陽平人……預言八月十七日當解化,及期,具衣冠端坐而卒。時建中靖國歲(1101),春秋財六十一。”上推其生年爲慶曆元年(1041)。

1/185,王復(幾道,?—1057)

嘉祐二年(1057),梅堯臣作《哭王幾道職方三首》(《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卷二七),知應卒於是年。

1/185,王勝(?—1149/9/4)

《要録》卷一六〇、第2590頁:紹興十九年(1149)八月庚戌(一日),“昭信軍承宣使、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王勝卒”。《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二三:“鎮江府駐劄御前諸軍都統制王勝,(紹興)十九年八月,贈慶遠軍節度使。”按此卒時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149年9月4日。

1/188,王遂(去非、實齋,1197—1263)

黄震《祭江西提舉省齋麋先生》:“去歲方哭吾實齋王先生,今又哭吾先生。”(《黄氏日抄》卷九五)知王遂之卒在麋弇卒前一年。考《黄氏日抄》卷九六《知吉州兼江西提舉大監麋公行狀》:“公麋氏諱弇,字仲昭……夫公生於開禧三年之十月一日,殁于景定五年之二月六日,年五十九。”王遂之卒爲景定四年(1263),《京口耆舊傳》卷七本傳:“除權工部尚書,未及造朝而薨,年六十有七。”上推其生年爲慶元三年(1197)。

1/189,王靖(詹叔,瞻叔?—1071)

《宋史》卷三二〇、第10405頁:“靖字詹叔……提點陝西刑獄……徙河東……徙廣南轉運使。熙寧初,廣人訛言交阯且至,老幼入保,事聞,中外以爲憂。神宗曰:王靖在彼,可無念。即拜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居二年,入爲度支副使,卒。”按知廣州在熙寧元年。《宋會要》選舉三三之一〇:熙寧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廣南東路轉運使、司勳郎中王靖爲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宋史》卷一九一《兵志》:“熙寧……三年,知廣州王靖言東路槍手……”《長編》卷二一八、第5308頁:熙寧三年(1070)十二月庚辰,“命王安石提舉編修三司令式并勑及諸司庫務歲計條例,翰林學士元絳……户部副使張景憲、度支副使王靖……並爲删定官”。鄭克《折獄龜鑑》卷三:“王靖少卿提點河東刑獄時,潞州長子賊殺人不獲,縣械十數,掠治無狀,皆釋去。靖視其牘曰:此真賊也,教吏訊囚曲折,果服罪。”原注:“見本傳,靖熙寧四年(1071)終於太常少卿、度支副使。”按此本傳指宋國史本傳。索引小傳曰“元豐四年卒”,而未言所據,當誤。

1/191,王詢(安世,992/8/1—1031/6/17)

《高麗史》卷四:“顯宗元文大王諱詢,字安世……成宗十一年(992)壬辰七月壬辰(一日)生……十二年二月己丑奉迎即位……二十二年(1031)五月辛未(二十五日)……薨……在位二十二年。”索引原缺字,今補。

1/192,王達(?—1052)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七“武臣追贈”:“馬軍都虞候、綿州防禦使王達,皇祐四年(1052)十一月,贈容州觀察使。”按是年十一月一日公元爲1052年11月24日。

1/192,王瑋(?—1148/12/8)

《要録》卷一五八、第2570頁:紹興十八年(1148)十月庚辰(二十六日),“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永州防禦使、知荆南府王瑋卒”。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148年12月8日。

1/193,王楙(勉夫,1151—1213/5/21)

郭紹彭《宋王先生壙銘》:“嘉定六年四月二十九日,笠澤王先生以疾終……享年六十有三。”(《野客叢書》附録。又見《吴都文粹》續集卷四〇)上推其生年爲紹興二十一年(1151)。

1/195,王桦(?—1147)

《要録》卷一五六、第2538頁:紹興十七年(1147)八月己未(二十八日),“寶文閣學士王提舉萬壽觀。知平江府,以疾請奉祠……乃有是命。至行在,數日卒”。

1/195,王暉(?—963)

《宋會要》禮四一之五三“輟朝”條:“右領軍衛上將軍王暉,建隆四年(963)四月,禮院請輟二日。”

1/198,王愈(原道、北山老人,?—1138)

洪焱祖《王修撰愈傳》:“紹興二年(1132)起知無爲軍,半載,以老上印綬歸,六年卒。”(《新安文獻志》卷七七)按此“六年卒”不是指紹興六年(1136)卒,而是歸家六年卒。其證有二:一、宋王炎(1137—1218)《二堂先生文集序》:“炎昔從先大夫讀書于不窺齋,是時北山翁即世方十有四年,其遺文編次整整無遺佚者,然炎才年十四五。”(《雙溪類稿》卷二五)據此,王炎之生僅比王愈之卒早一年,考王炎生於紹興七年(1137),知王愈必卒於紹興八年(1138)。二、序又曰:“高宗中興,吕元直丞相當國……以淮上多盜,遂知無爲軍。繼而戚方擾江東,漕使朱公異奏知信州,張琪踐蹂宣、徽,制置使權公邦彦奏知徽州,而公已老矣,遂解印綬以歸,歸六年終於牖下。”這裏明確説“解印綬以歸,歸六年終於牖下”,可知是“歸六年終”,不是卒於紹興六年。

1/198,王鉌(應仲,?—1142/4/4)

《要録》卷一四四、第2315頁: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庚子(七日),“中書舍人兼侍講兼實録院修撰王鉌卒”。

1/199,王漢(?—1014)

《先太夫人萬年縣君王氏安祔志》:“先太夫人姓王氏,其先閬中人。自太常博士識始徙家長安,今爲長安人。博士娶諫議大夫陳省華之女,生子五人。其中子諱漢,實我之外祖,以太常博士知潮州,卒,有善政,潮之人立廟以祠。潮州娶丞相沈倫之侄。”(《洛陽新獲墓誌續編》二八四號,2008年科學出版社)知其卒於知潮州任上。考大中祥符五年(1012),王漢撰《金山記》曰:“壬子仲冬,余始至郡。”(《永樂大典》卷五三四五、第8頁),六年(1013)二月十五日作《題湖山立石》(《潮汕金石文徵》第13頁《潮中雜記》)。其後知潮州者有王益、許申,許申知潮在天禧元年(1017),王益知潮當在大中祥符七年至九年。王漢應卒於六七年之際,此姑以七年(1014)計。據王氏墓誌,王氏生卒年爲1012年至1072年。王漢卒時,氏年僅三歲,與墓誌稱其“繦抱而孤”相符。

1/200,王賓(元將,?—1129/2/25)

《要録》卷二〇、第395頁:建炎三年(1129)二月甲寅(五日),“龍圖閣學士王賓自揚州輿疾從上南渡,遂卒於鎮江”。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129年2月25日。

1/201,王端(大名府莘人,1007/11/5—1090/10/11)

吴處厚《青箱雜記》卷四、第42頁:“張尚書方平、李給事徽之、王秘監端,俱以丁未九月二十三日生。”按張方平生於景德四年(1007),即丁未年,知王端必生於是年。《長編》卷二七五、第6733頁:熙寧九年(1076)五月甲戌(十九日),“秘書監王端……見年七十……降授太常少卿致仕”。上推其生年爲1007年,與《青箱雜記》所記相合,知爲一人。《長編》卷四四八、第10769頁:元祐五年(1090)九月丁丑(十六日),“通議大夫王端卒”。按元豐改官制,秘書監换太中大夫,通議大夫比太中大夫,當是哲宗登基時所遷。索引收入四位王端,此王端爲王質之弟(《長編》卷一九八),應爲大名府莘人。

1/201,王端(子正,?—1033)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卷一“王端”條:“詔寫真廟及章獻明肅太后聖容于石壁,未絶筆而端卒,令李光轉筆之,優賜其家。”按此前“真廟晏駕,召端與畫臣寫其遺像。端舉筆乃就,無有及者”(同上書)。章獻明肅皇后乃真宗妻劉后,卒於明道二年(1033)三月,十月葬,畫真宗與劉后像於“石壁”,當指“墓壁”。其畫像應同當年畫真宗像一樣,是被畫人剛去世時所作,其前作真宗畫“舉筆乃就”,作此畫也不需要更多時間,既稱“未絶筆而端卒”,必卒於是年四月至九月間。

1/202,王誦(孝伸,980/7/5—1009/3/2)

《高麗史》卷三:“穆宗獻讓大王諱誦,字孝伸……景宗五年(980)庚辰五月壬戌(二十日)生……十六年十月戊午受内禪即位……十二年(1009)二月己丑(三日)……兆使人弑之……在位十二年,壽三十。”索引原缺字,今補。

1/205,王銍(性之,約1089—1146)

《要録》卷一五一:紹興十有四年三月戊寅(二十七日),“右宣教郎、新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王銍獻《祖宗八朝聖學通紀論》,詔遷一官”。夏四月辛丑(二十日),“少傅、判紹興府、信安郡王孟忠厚……既朝陵,將入見,謂寓居新湖南安撫司參議官王銍曰……”據此,知王銍,紹興十四年尚在世。必卒於是年之後。

王明清《揮麈前録·自跋》:“先人棄世,野史之禁興,告訐之風熾,薦紳重足而立。明清兄弟居蓬衣白,亡所掩匿,手澤不復敢留,悉化爲煙霧。”

按紹興十四年四月秦檜乞禁野史(《宋史》卷四七三)。紹興十七年有人告發李光家藏野史,光家即將萬卷藏書付之一炬(《要録》卷一五六“十二月丁巳”)。《揮麈後録》卷一七:“乙卯歲(紹興十七年)……老母懼焉,凡先人(王銍)所記本朝典故與夫先人所述史稿雜記之類悉付之回禄。”則王銍必卒於是年之前。綜上所考,卒其年應在紹興十五六年間。此暫以十六年(1146)計。

張嵲《祭姐夫王性之文》稱其“年不登中壽”(《紫微集》卷三六)。《吕氏春秋·安死》:“中壽不過六十。”姑以五十八計,上推其生年約爲1089年。

1/208,王綸(德言,?—1161/9/4)

《要録》卷一九二、第3212頁:紹興三十一年(1161)八月癸丑(十三日),“資政殿大學士、知建康府王綸薨”。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161年9月4日。

1/210,王震(子發,1046—1095)

《宋史》卷三二〇本傳:“拜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徙震爲樞密都承旨,遂坐折獄滋蔓,傾摇大臣,奪職知岳州。卒。”《宋會要》職官六七之一二:“紹聖二年(1095)十月二十五日,知開封府王震落龍圖閣直學士,降授朝散郎,知岳州。”《萍洲可談》卷三:“王震子發,平時人相之云:五十歲水厄。紹聖二年責知袁州,五十歲矣,畏水厄,乃陸行,至蘄水,疽發頂上,不可救,遂卒。”按“袁州”疑爲“岳州”之誤。

1/212,王鞏(定國,1048/5/25—約1117)

《高齋漫録》:“王鞏戊子生……神宗皇帝戊子生也。”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第52頁:“王鞏戊子生……與同天節同日也。”按同天節是宋神宗的節日,神宗生於慶曆八年(1048)四月庚寅(十日),知王鞏生於同日。政和二年(1112)十月三日,蘇轍卒,王鞏爲作挽詞(《墨莊漫録》卷三),其卒應在1113年以後。清王國棟《王氏宗譜》卷一:“卒政和七年(1117)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參張其凡《宋代典籍研究》第82頁)按其卒之日已爲公元1118年1月3日。又按此譜稱其生於皇祐二年(1050)庚寅十月二十七日,與宋人戊子説不同,其説可靠性有問題,故其所載卒年未必可靠,録此備考。

1/214,王賞(望之,約1087—1149)

《要録》卷一六〇、第2599頁:紹興十九年十二月庚戌(二日),“秘閣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王賞卒,贈敷文閣待制”。按此卒日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已爲1150年1月2日。王賞,眉州人,如卒於眉州,則報至杭州需一兩個月。

淳熙十三年,其子王稱作《除直秘閣謝表》:“念昔先臣,少登鼎甲。”考王賞於崇寧二年(1103)中進士,既稱“少”,年齡當在十八至二十歲間,姑以二十計,約生於元祐二年(1087)。

1/221,王隨(子正,973—1039/2/13)

《長編》卷一二三、第2893頁:寶元二年(1039)正月己酉(十八日),“河陽言:彰信節度使、同平章事王隨卒”。即公元1039年2月13日。

《東都事略》卷五六本傳:“卒,年六十七。”上推其生年應爲開寶六年(973)。《全宋詩》第2册、第1309頁小傳亦稱卒,年六十七,注出《宋史》卷一一一本傳。按該傳未載享年,故今引《東都事略》以證之。

1/222,王默(復之,1038—1097)

黄庭堅《朝奉郎致仕王君墓誌銘》:“君諱默,僰道人。字復之……登治平四年(1067)進士第……轉運使苖時中饋軍興,奏君管勾文字,討乞弟,師還……改承議郎,覃恩,遷朝奉郎……請老而歸,年始四十有八,遂放浪江淮山水間,歸而治大宅,開花圃,築臺榭,與父老歌舞之,如是十年乃終,享年六十……以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葬君於西岸之白水。”(《山谷集》卷二二)按“討乞弟”在元豐三、四年。《宋史》卷一六、第302頁:元豐三年(1080)夏四月乙巳,以瀘州夷乞弟侵擾,詔邊將討之。四年十二月辛未,林廣破乞弟於納江。“師還”在元豐五年(1082)。《宋史》卷一六第306頁:五年(1082)二月丙辰,“以乞弟平班師”。“覃恩,遷朝奉郎”當指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大赦,“群臣進秩”(《宋史》卷一七、第318頁)。是年四十八,上推其生年爲寶元元年(1038)。“享年六十”,應卒於紹聖四年(1097)。

1/223,王勳(上達,?—1137)

樓鑰爲王勳之子撰《朝議大夫秘閣修撰致仕王公(正己)墓誌銘》:“紹興七年(1137)有旨王勳召赴行在所。三十二年有旨王正己(1119—1196)不畏强禦,節槩可稱,三省詳加訪問,其人如在,可與甄録。尋召赴行在,二人蓋父子也。先是,公之父知湖州長興縣,有治聲,高宗皇帝以廣南舶政大弊,命二府大臣擇士人修潔者爲之,樞密沈公與求、參政陳公與義俱以爲薦,既對,擢提舉市舶,果以清裁著名。歲大疫,夫婦繼殁,賈胡哀之,率錢二百萬爲賻,公時纔冠,固卻之,且曰:吾父以亷直聞,吾雖貧旅,猶能負喪以歸,不媿亷叔度也。聞者歎服,以爲有是父而有是子。……慶元二年三月二日屬疾,卻藥不進,翌日終于正寢,享年七十有八。”(《攻媿集》卷九九)

按《要録》卷一一二:紹興七年秋七月戊寅,“左朝散郎王勳提舉廣南市舶。勳知長興縣,有薦其治狀者,上召對而有是命”。《宋會要》職官四五之一九:紹興七年閏十月二十九日,“提舉兩浙市舶……章藺改爲提舉廣南市舶,替黄大名”。據此,王勳之卒應在紹興七年八月至十月間。

1/224,王儔(?—1130/5/6)

《要録》卷三二、第626頁:建炎四年(1130)三月己巳(二十七日),“戚方陷廣德軍……朝奉郎、新通判真州、權通判王儔……死”。按此卒日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130年5月6日。

1/224,王衡(平仲,?—1121)

嘉定《赤城志》卷三四:“王衡,臨海人,字平仲。大觀中舉八行……後死于方臘之亂,賊首聞之,自戮其黨數人,曰:何敢殺王佛子。”按方臘於宣和二年十月造反,三年四月被擒。餘黨於四年三月平定。王衡所在之臨海乃回應方臘之吕師囊部所攻,其時已在三年。樓鑰《跋先大父徽猷閣直學士告》:“温則處賊洪再使其徒來攻其西,吕師囊以魔術發于台之仙居,既破樂清,又攻其東,危甚,郭少保仲荀等以西師來援,始免。台亦師囊之黨攻城甚急,久而後解。二城雖僅免,而城外皆爲盜區蹂躙殘滅甚矣。”(《攻媿集》卷七三)王衡之被殺應在吕部初起之宣和三年初。

1/226,王臨(王廣臨、大觀,約1018—1087/8/12)

《長編》卷四〇三、第9807頁:元祐二年(1087)七月辛酉(十二日),“寶文閣待制、提舉崇福宫王臨卒”。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1087年8月12日。王臨,爲師顔之子、廣淵之弟,《宋史》卷三二九有傳。本名廣臨,鄭獬《右侍禁贈工部侍郎王公(師顔)墓誌銘》:“既卒之三十二年,其子廣淵爲兵部員外郎、直龍圖閣、京東轉運使;廣臨爲左騏驥使、河北沿邊安撫副使;廣廉爲太常博士、河北都轉運司勾當公事。連名贈君至工部侍郎,遂舉君之喪葬於鄭州新鄭縣臨洧鄉賈村。”(《鄖溪集》卷二〇)廣臨之官職與《宋史·王臨傳》之官相合,知王臨本名確爲王廣臨。其兄廣淵生於大中祥符九年(1016),臨以小二歲計,約生於天禧二年(1018)。

1/227,王邁(實之、臞軒,1188—1248/4/5)

劉克莊《臞軒王少卿(邁)墓誌銘》:“一日送客歸,得疾,經夕猶衣冠與門人語,俄奄然而逝,淳祐戊申(八年,1248)上巳之翌日也。……年六十五。”(《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淳祐戊申上巳爲三月丁巳(九日),翌日爲淳祐八年(1248)三月戊午(十日),公元1248年4月5日。索引作六十四,未言所據,當誤。

1/228,王瀆(希聖,978—1033)

張方平爲王瀆作墓誌銘,曰:“捐館,享年五十有六。蔡文忠時在中司,薦公經明有風節,中御史,命垂下而公不待。”(《樂全集》卷三九)。按蔡文忠即蔡齊,中司即御史中丞,齊爲是官係繼王隨而任,王隨自天聖八年(1030)始任是職,至明道元年十月猶在其位,而十二月已任侍讀學士(《長編》卷一一一)。蔡齊繼任應在是年十一月,至明道二年四月己未,改任權三司使事(《長編》卷一一二)。歷時半年。王瀆之卒應在此半年間,考慮到蔡齊要瞭解和推薦王瀆,至皇帝接受他的建議,準備下達詔令,應有一個過程,故其卒最可能是在明道二年初。據此其生卒年應爲978—1033年。

1/230,王曙(晦叔,963—1034/9/20)

尹洙《文康王公(曙)神道碑銘》:“景祐元年秋八月壬戌(五日),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公薨於位……享年七十二。”(《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二)上推其生年爲乾德元年(963)。

1/230,王獵(得之,1001—1080)

《宋史》卷三二二、第10466頁:“王獵字得之……神宗立,進龍圖閣直學士,求知襄州,未行,改滑州。自工部郎中爲本曹侍郎致仕,給全奉,後八年卒,年八十。詔賻絹千匹,官其二孫,賜家人冠帔,人以爲寵。”

《長編》卷二七四、第4700頁:熙寧九年(1076)夏四月丁亥,“詔工部侍郎致仕王獵,乃先帝藩邸舊臣,可特以全俸實錢給之”。《長編》卷三〇九、第7509頁:元豐三年(1080)十月丁亥,“贈故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工部尚書,工部侍郎致仕王獵兵部侍郎……受、獵以英宗宫僚……故追贈之”。《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七:“(元豐)三年,刑部侍郎致仕李受十月,贈工部尚書,工部侍郎致仕王獵贈兵部侍郎,并以英宗宫僚,故追贈之。”

此稱追贈,必在元豐三年十月前不久卒。其熙寧九年致仕至元豐三年凡四年,“後八年卒”,“八”當爲“四”之誤。以此推知其生卒年應爲1001—1080年。

1/231,王鎡(時可,?—1148/1/19)

《要録》卷一五六、第2548頁:紹興十七年(1147)十二月丙辰(二十六日),“中書舍人、兼侍講、兼權直學士院王鎡卒”。按是日已爲公元1148年1月19日。

1/233,王黼(將明、王甫,1079/11/27—1126/2/17)

《雞肋編》卷上“王黼元豐二年己未(1079)十一月初二日卯時”生。

《宋史》卷二三、第424頁:靖康元年(1126)正月庚寅(二十四日),“盜殺王黼于雍丘”。《宋史》卷四七〇:“王黼字將明,開封祥符人,初名甫,後以同東漢宦官,賜名黼……詔貶爲崇信軍節度副使,籍其家,吴敏、李綱請誅黼,事下開封尹聶山,山方挾宿怨,遣武士躡及於雍丘南輔固村,戕之民家,取其首以獻。”

1/234,王贊(?—961/9/3)

《長編》卷二、第51頁:建隆二年(961)七月壬午(二十一日),“命内客省使王贊權知揚州軍府事,贊乘舟以往,溺於閶橋上”。按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公元爲961年9月3日。

1/235,王礪(汝堅,?—1015)

張方平爲王礪之子瀆作《墓誌銘》,曰:“公諱瀆,字希聖,占籍宋虞城……父礪,贈光禄大夫、尚書左僕射。……祥符七年(1014)……明年乃登第,釋褐,試校書郎、臨江決曹掾,未之官,僕射棄養,以善喪聞。”(《樂全集》卷三九)按此科進士授官在是年四月十一日(《宋會要》選舉二之六),知其父礪應卒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

1/235,王贍(?—1101)

《宋史》卷三五〇、第11072頁本傳:“詔貶右千牛將軍、房州安置。言者論之不已……詔配昌化軍,行至穰縣而縊。崇寧初,蔡京入相,錢遹訟贍功,及王厚平鄯、廓,於是追贈保平軍節度觀察留後。”

《宋會要》職官六七之三〇:“元符三年(1100)五月二日,貶前知湟州王贍爲諸衛將軍,房州安置。”(又見《宋史全文》卷一四)《宋會要》職官六七之三三:“建中靖國元年(1101)三月二十一日,詔降充右千牛衛將軍、房州安置王贍除名勒停,免決刺,特配昌化軍,永不放還。”按穰縣在今河南鄧州。據此,其自縊應在建中靖國元年四月初。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二八:“維州團練使王贍,崇寧二年(1103)六月,贈保寧軍節度觀察留後。”

1/236,王蘋(信伯、震澤,1082—1153/6/23)

章憲《王著作墓誌銘》:“官至左朝奉郎。壽七十有二,紹興二十三年(1153)五月戊午(三十日)疾終於里第。”(《王著作集》卷五)上推其生年爲元豐五年(1082)。

1/237,王藺(謙仲、軒山,?—1204)

杜範《王藺傳》:“藺字謙仲,淮之廬江人……寧宗嗣位,易鎮湖南。久之,臺臣論罷,歸里奉祠者七年,微疾而薨。”(《清獻集》卷一九)按《宋會要》職官七三之六八:慶元三年(1197)四月二十九日,“觀文殿學士、正奉大夫、知潭州王藺降充資政殿學士,放罷”。其罷官後七年卒,應在嘉泰四年(1204)。

1/239,王爚(仲潛、仲翔、伯晦、修齋,1199/10/22—1275/12/8)

《宋史》卷四七、第936頁:“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戊申(十二日)……王爚薨,輟視朝二日。”

俞浙《王爚行狀》:“……十一月二十日薨于正寢。公以慶元己未(五年,1199)十月一日生,享年七十有七。”(《中國家族資料選編·傳記卷》)此卒之時間比《宋史》略早,當爲實際死亡的時間,《宋史》所記是朝廷得知死訊的時間。按德祐元年十一月二十日爲公元1275年12月8日。

1/240,王趯(彦恭,1104/11/7—1170/6/20)

王遵爲其父王趯撰墓誌銘曰:“先君生於崇寧甲申(三年,1104)十月十有八[日]……乾道庚寅(六年,1170)閏月五日終於正寢,享年六十有七。”(《考古》1961年3期)按是年之閏月爲閏五月。

1/241,王霽(?—1126)

《宋史》卷三五七、第11230頁《王雲傳》:“雲兄霽,崇寧時爲謀議司詳議官,上書告蔡京罪,黥隸海島。欽宗復其官,從种師中戰死。”《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四:“王雲,澤州人……兄諱霽,任右講議司編修,嘗論童貫蔡京過失,坐黜海島。公歳時饋問不絶,後童、蔡被誅,淵聖皇帝復霽官,補右選,种師中解太原圍,王師敗績而霽没王事。”按《靖康要録》卷五:靖康元年(1126)五月十二日,“王師與金人戰於榆次縣,制置副使种師中死之”。《金史》卷三、第54頁《太宗本紀》:天會四年(1126)五月辛未,“宋种師中以兵出井陘。癸酉(八日),完顔活女敗之于殺熊嶺,斬師中於陣”。知王霽必卒於是年五月。

1/244,王鬷(總之,978—1041/3/19)

《長編》卷一三一:慶曆元年(1041)二月戊戌(十九日),“河南府言:工部侍郎王鬷卒,贈户部尚書,謚忠穆”。是日公元爲1041年3月23日。按此爲地方上報至朝廷的時間,河南府即今洛陽,其報至開封需四日,故定其卒日爲19日。

《東都事略》卷五五本傳:“卒,年六十四。”上推其生年爲太平興國三年(978)。

1/245,王曮(日嚴,約1103—1175)

周必大《端明殿學士王日嚴挽詞二首》乙未七月(《文忠集》卷六),按乙未爲淳熙二年(1175)。

周必大《淳熙玉堂雜記》下:“上自登極至今將二十年,正除翰苑纔七八人,皆登二府,惟王日嚴以年踰七十除端明殿學士而去。”(《文忠集》卷一七六)

《翰苑群書》卷一一:“王曮,乾道七年四月以給事中除翰林學士,八年三月除承旨,九年(1173)三月除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宫。”據此,知其乾道九年時“年踰七十”,姑以七十一計,約生於1103年。

1/245,王觀(通叟,約1030—約1089)

秦觀《李氏夫人墓誌銘》:“至和中先君遊太學,事安定先生胡公,歲時歸覲,其言太學人物之盛,數稱海陵王君觀及其從弟覿有高才,力學而文,流輩無與比者。余時爲兒侍左右,聞而心慕之,願即見蓋不可得。後數年,二君相繼舉進士中第,其試於有司,皆爲開封第一,名實既發,所與皆一時之豪,余遂以故人子獲從之遊。元豐六年(1083)七月二十六日,寺丞君觀之母李夫人卒,宣德君覿以書抵余曰:世母葬有日矣,伯氏荒迷不能請,願有銘。嘻,先君友執之命也,其可以辭。謹按夫人李氏諱仁用(1001—1083),世爲泰州如皋人。年二十六歸王氏,爲府君諱惟清之夫人,享年八十有三。以卒之年九月四日,祔葬于如皋之赤崖鄉府君之墓。子男一人,寺丞君也。女四人。”(《淮海集》卷三三)按其母卒時,王觀已荒迷,不能請人作銘,則其卒即在是年後不久。《御選歷代詩餘》卷一一六:“王通叟,元祐中官翰林,宣仁謫之,自號逐客,詞名冠柳,其踏青一詞,風流楚楚,又不獨冠柳詞之上也。”則其卒在元祐中,姑以元祐四年(1089)卒計。

其母二十六歲始結婚,以其三十歲生觀計,則約生於天聖八年(1030)。最早則在其母成婚之次年,即1027年。

1/246,王十朋(龜齡、梅溪,1112/11/9—1171/8/6)

徐炯文《梅溪王忠文公年譜》:“政和二年壬辰十月十八日,公生。”公元1112年11月9日。汪應辰《龍圖閣學士王公(十朋)墓誌銘》:“乾道七年三月,除太子詹事……公三上章乞致仕,乃詔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命下而公薨矣,寔七月丙子(三日)也,享年六十。”(《文定集》卷二三)公元1171年8月6日。

1/249,王子韶(聖美,?—1098)

《宋史》卷三二九、第10613頁本傳:“拜集賢殿修撰、知明州,卒。”《宋會要》選舉三三之二〇:“(紹聖三年)十月三日,秘書監王子韶爲集賢殿修撰、知明州。”據此,知子韶之卒當在紹聖四年(1097)之後。《長編》卷五〇四、第12004頁:元符元年(1098)十二月丙子(二日),“給事中范鏜言:中書省送到新知明州葉濤改知淮陽軍,爲元祐中訴理先朝,被罪不當。詳濤所進狀,辭情不遜,侵黷先朝。今止降知州軍,猶有民社,未敢書牘行下。詔濤知興國軍;鏜再論奏,改管勾崇禧觀”。據此,知在元符元年十二月前不久已另任葉濤知明州,王子韶之卒應在是年秋冬之間。陸佃曾作《王聖美學士挽歌詞》(《陶山集》卷三),王子韶必卒於1102年陸佃卒之前。與上述推測相符。

1/250,王子融(王皥,熙仲,983—1063)

宋庠《和致政王子融侍郎喜昭文龐相公登庸》(《元憲集》卷一〇)。按“龐相公登庸”指龐籍爲相,時在皇祐三年(1051)十月庚子(《宋史》卷二一一、第5473頁《宰輔表》)。此年即是王子融致仕之年。韓琦《次韻和致政王子融侍郎歸休述懷二首》云:“六十九歸今昔少,萬年青史紀高人。”(《安陽集》卷六)知其致仕時年六十九,上推其生年爲太平興國八年(983)。《東都事略》卷五一《子融傳》:“卒年八十一。”則其卒應在1063年。其兄王曾(978—1038),八歲失父母。子融生於983年,則其父母死時,年三歲,與王曾墓誌所記合。

1/250,王子獻(?—1140/12/12)

《要録》卷一三八、第2219頁:紹興十年(1140)十有一月壬寅(二日),“直徽猷閣、主管台州崇道觀王子獻卒”。按索引1/249之王子猷即王子獻,“猷”乃“獻”之誤。

1/251,王大用(?—1274/10/28)

《元史》卷一二七、第3100頁《伯顔傳》:至元十一年(1274)九月“丙戌(十三日)……趨郢州……十月……乙丑……城遂破。萬户忙古歹生擒虎臣、大用等四人……己巳(二十七日)……誅王虎臣、王大用等四人”。

1/251,王大壽(?—1218)

真德秀《申樞密院乞優恤王大壽狀》:“比者海盜披猖,侵軼郡境,某亟牒右翼軍分兵防遏。是時羣賊泊舟圍頭澚,距州城百餘里,官軍星夜疾馳,至辰巳間猝與賊遇,賊徒椎牛大嚼,而官軍猶未朝食,衆寡勞逸,既皆不侔,故自將官邵俊以下俱有觀望蓄縮之意,獨撥發官進勇副尉王大壽者忠勇奮發,控弦直進,賊徒中箭而斃者凡十餘人,群凶爲之奪氣。邵俊等既引軍稍退,大壽猶挺立不移,立駡俊等曰:趙官家平日養著好人,見賊便走。其時惟隊將秦淮軍兵朱先、陳捷、吴慶、尹政、李從六人隨,大壽及秦淮等死之,李從以兩奪賊矟獲免,海瀕居民登高山望見者,莫不失聲嘆息,爲之泣下。某既爲文遣官以祭,且厚恤其家,及收刺其子弟。士卒聞者於是競勸,未幾,遂有沙淘洋之捷,俘獲賊首林添二等。”小貼子下注:“十二月二十五日奉聖旨,王大壽特賜保義郎。”(《西山文集》卷八)真德秀《申左翼軍正將貝旺乞推賞》:“嘉定十一年(1218),本州捕獲海寇,其時撥發官王大壽亦死於賊。”(《西山文集》卷一五)知其卒於1218年。

1/252,王大臨(約1023—1086/9/22)

《長編》卷三八五、第9377頁:元祐元年(1086)八月丁酉(十二日),“詔以鄆州處士王大臨爲太學録,以司馬光言大臨通經術,嘗召不起故也。大臨未及受命而卒”。

司馬光《薦王大臨劄子》:“臣竊見鄆州處士王大臨通經術,善講説,安仁樂義,譽高鄉曲,貧不易志,老不變節。”(《傳家集》卷五六)既稱老,當在六十左右。《鄆州處士王君墓誌銘》(嘉祐六年作):“至和中,光從故丞相龐公鎮鄆州,公命光典州學,學生王大臨通經,有行誼,光特愛重之。後十五年,王生來見光於京師曰:大臨將以今年某月某日葬其親於須城縣長山之麓,子爲我銘其墓。……君諱惟德,字輔之……以天聖五年(1027)十一月辛亥終。……子男五人:長曰大順,今爲剡縣主簿。次未名,次大同,皆早世。次宗道,次大臨。”(《傳家集》卷七八)按大臨爲其最小之子,必生於其卒年前不久,姑以其卒前五年生,約生於天聖元年(1023)。享年約六十餘,與“老不變節”語相合。

1/255,王之奇(能甫,約1120—1173)

蔡戡《故端明殿學士王公(之奇)行狀》:“調瀘南鈐司幹官,時年踰四十矣……在瀘三載,凡三易帥,俱薦公以四科。隆興改元(1163)十一月,虞公允文以尚書制荆襄尺書,造公廬,辭旨鄭重,邀公以鄧倅……檄守光化軍。”(《定齋集》卷一四)據此知1163年時,在瀘已三年,其初任時年踰四十,以四十一歲計,約生於宣和二年(1120)。《行狀》又曰:“乾道……八年二月賜進士第,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九年(1173)正月,遂解機政,除資政殿學士、安撫淮南……在鎮未閲三月,臺評遂及之……乃詔公以外祠舊職罷,即日理舟西歸……過都昌先塋燎黄,道遇大雨,得腳弱之疾,尋復痊癒,而心氣頓耗,飲膳不復如初,舟次黄岡,薨於臨皋亭。”按知揚州在乾道九年(1173)正月辛未(七日)(《宋史》卷二一三、第5578頁《宰輔表》),“在鎮未閲三月”,其罷應在三月底四月初,自揚州沿江西下,至都昌、黄岡而卒,應在同年六月左右。

1/255,王之望(瞻叔,1104—1171/3/18)

王鏞《王之望墓誌》:“庚寅冬疾作,至春加劇,而神觀峻整如平時。一旦,親草納禄奏,且召親故與訣,曰:‘余六十八矣,此司馬温公死之年也,復何憾!’二月乙卯(十日),薨於正寢。”(《臨海墓誌集録》)庚寅爲乾道六年,次年二月卒。其卒爲1171年。享年六十八,上推其生年爲崇寧三年(1104)。《宋史》卷三七二本傳作乾道六年冬卒,誤。索引作1103—1170,亦誤。

1/256,王之道(彦猷、相山居士,1093—1169/6/27)

尤袤《贈故太師王公神道碑》:“以乾道五年六月朔日終於家。公之將終也,忽語其子曰:吾衰,久無夢。疇昔之夜,夢帝召我而命之曰:‘以爾有功,當禄其後。’吾年七十七,死何憾!”(《梁谿遺稿》文鈔。又見《相山集》卷三〇)上推其生年爲元祐八年(1093)。

1/257,王文郁(周卿,1034—1099/6/30)

《長編》卷五一一、第12161頁:元符二年(1099)六月辛巳(十日),“冀州觀察使、提舉崇福宫王文郁卒”。知其應卒於是年。《宋史》卷三五〇、第11075頁本傳:“卒,年六十六。”據此推其生年爲景祐元年(1034)。

1/262,王中正(希烈,1031—1101)

《宋史》卷四六七、第13642頁本傳:“王中正字希烈,開封人。因父任補入内黄門,遷赴延福宫學詩書、曆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慶曆衛士之變,中正援弓矢,即殿西督捕射,賊悉就擒,時年甫十八,人頗壯之。”按慶曆衛士之變事在八年(1048)閏正月辛酉(《長編》卷一六二、第3908頁),是年十八,應生於天聖九年(1031)。本傳又曰:“卒,年七十一。”其卒應在建中靖國元年(1101)。

1/263,王日休(虚中,1104—1172)

乾道九年(1173),周必大《吕伯共正字書》:“去冬,有王日休秀才攜其書來,席未暖而卒。”(《文忠集》卷一八六)據此,日休卒於乾道八年(1172)冬。周必大《王日休贊》:“龍舒王日休,字虚中,儒釋兼通……飄然訪予於廬陵。方爲學者講《易》,一夕厲聲云:佛來佛來,即之逝矣。享年六十有九。”(《文忠集》卷九)上推其生年應爲1104年。又,張孝祥《龍舒浄土文序》:“友人龍舒王虚中……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惟佛爲念,行年六十……紹興辛巳(三十一年,1161)秋過家君于宣城,留兩月,始見其《浄土文》……虚中諉予序其書,故並載之。虚中名日休。是歲十月旦歷陽張某序。”(《于湖集》卷一五)1161年時,其年爲五十八,此曰“行年六十”者乃計其成數,不可機械理解而定其生年爲1102年。

1/271,王世昌(?—1277)

《元史》卷一〇、第198頁《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1278)春正月丙午(二十二日),安西王相府言:“萬户秃滿答兒、郝扎剌不花等攻克瀘州,斬其主將王世昌、李都統。”《元史》卷一四九、第3533頁《秃滿答兒傳》:“至元……十二年……從忽敦徇下瀘、叙諸城,圍重慶……十三年,瀘州叛,從汪田哥攻之……瀘堅守不下,秃滿答兒夜率兵,攻奪水城以進,黎明,先登,入瀘城,克之,斬其將王世昌、李都統。”《宋史》卷四五〇《張珏傳》:“德祐元年(1275)……二年……明年(1277)十一月,瀘州食盡,人相食,遂破之,安撫王世昌自經死。”按以上王世昌死之時間有三説:1276、1277、1278。《元史》本紀1278年乃朝廷得到消息之時,依當時上報速度只要幾個月,不可能過兩年,因此,《宋史》所載1277年死之説比較合理,今從之。

1/271,王世隆(本支,?—1004)

《宋會要》禮四一之四〇“輟朝”條:“六宅使、平州刺史王世隆,秦國長公主子,景德元年(1004)八月,禮院言:請輟一日。”

1/273,王仔昔(?—1118)

《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二七:重和元年十二月己卯(二日),“詔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無稽據,宜復舊名,圜象徽調閣仍舊。狂人指王仔昔也”。原注:“蔡絛……謂仔昔死在政和七年。按宣和元年十二月二日,乃復九鼎舊名,指仔昔爲狂人,則仔昔誅死當在重和元年。”

1/273,王代恕(965—1033)

歐陽修《江寧府句容縣令贈尚書兵部員外郎王公代恕墓誌銘》:“享年六十有九……後娶李氏,陳留郡太君。子男十人……次拱辰,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文忠集》卷二七)宋祁《隴西郡君李氏墓誌銘》:“慶曆元年翰林學士太原王拱辰……母李氏夫人。明年,以丙寅制書改陳留郡,又明年,翰林授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歲次甲申……秋九月庚申奉夫人柩合諸王考贈尚書兵部員外郎府君之葬……生十男二女,中丞即第八子,天聖八年與多士試于廷,天子擢爲第一……夫人……九年遘疾不瘳,壽止五十三。後二年兵部又即世。”(《景文集》卷六〇)按王拱辰母死於天聖九年,後二年父代恕去世,則應卒於明道二年。其享年六十九,上推其生年爲乾德三年(965)。

1/277,王安石(介甫、半山,1021/12/19—1086/5/21)

詹太和《王荆文公年譜》:“天禧五年辛酉(1021),公生于是年。”《能改齋漫録》卷一〇、第287頁:“王介甫,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時生。五十八歲自首廳求出知江寧府。繼乞致仕,以避午上禄敗之運。安閒養性,又僅延十年之壽而死。”按顧棟高《王荆公年譜》:“天禧五年九月二日,公生。”未言所據。今不取。

《宋史》卷一七、第322頁:元祐元年四月癸巳(六日),“王安石薨”。《長編》卷三七四、第9069頁:元祐元年四月癸巳,“觀文殿大學士、守司空、集禧觀使、荆國公王安石卒”。

1/281,王安石妻吴氏(1025—1100後)

《曾公遺録》卷七:元符二年(1099)五月甲辰(二日),“安石止有一妻,寓蔡卞家,今已七十五歲,零丁孤老,至親唯一弟吴賾”。上推其生年爲天聖三年(1025)。

1/281,王安國(平甫,1030—1076/9/17)

索引作1028—1074,所據當爲王安石《王平甫墓誌》。按墓誌:“君臨川王氏,諱安國,字平甫……年止於四十七,以熙寧七年八月十七日不起。”(《臨川文集》卷九一,《王文公文集》卷八八)然而曾鞏《祭王平甫文》,題下注:熙寧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曾鞏集》卷三八、第528頁,庫本《元豐類稿》無此注)。其卒年究竟爲熙寧七年還是十年?考《長編》卷二五九、第6310頁:熙寧八年春正月庚子(七日),“著作佐郎、秘閣校理王安國追毁出身以來文字,放歸田里”,知八年時其人尚在世,七年卒之説必有誤。《長編》卷二七七、第6772頁:熙寧九年秋七月己卯(二十五日),“復放歸田里人王安國爲大理寺丞、江寧府監當,命下而安國病死矣”。詔書自開封下達至其家,需半個多月,其卒應在八月,王安石所云卒於“八月十七日”之説當不誤。王稱《東都事略》卷七九本傳:“放歸田里,歲餘而卒,年四十七。”自熙寧八年正月歸里至九年八月恰合“歲餘”之數,如依卒於十年八月説,則歸里已達二年多。據此,王安國之卒實在熙寧九年八月十七日,七年、十年之説均誤。《全宋文》、《全宋詩》王安國小傳之生卒年承索引之誤,應予更正。

1/282,王安道(?—1151/3/3)

《要録》卷一六二、第2629頁:紹興二十一年(1151)二月乙卯(十四日),“右中奉大夫、直秘閣、提舉台州崇道觀王安道卒”。按此與索引所收二位王安道年代與任職均不同,乃别一同姓名者。

1/282,王安節(?—1275/12/6)

《宋史》卷四七、第935頁: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甲申(十八日),大元兵至常州,招降,不聽。攻二日,破之,屠其城。知州姚訔、通判陳炤、都統王安節皆死”。

元劉一清《錢塘遺事》卷七:“十一月十六日常州糧盡,劉師勇以騎突圍出奔平江府,遂破常州,屠其城,知州姚訔死之,生獲王安節,不屈而死。”

《元史》卷八: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壬午(十六日),“伯顔大軍至常州,督諸軍登城,四面並進,拔其城,劉師勇變服單騎南走”。

《宋季三朝政要》卷五: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常州糧盡……遂破常州,屠其城……生獲將軍王安節,不屈而死……安節,乃節度使王堅之子”。

1/282,王安禮(和甫,1035—1096)

《宋史》卷三二七本傳:“紹聖初,還職知永興軍。二年(1095)知太原府,苦風痺,卧帳中決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宋會要》禮四一之四六“輟朝·前執政”:“資政殿學士、充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王安禮,(紹聖)三年九月。”據此,知其於紹聖三年卒於太原任。上推其生年爲景祐二年(1035)。索引作1034—1095年,誤。

1/283,王守規(1011—1077)

《長編》卷二八一、第6881頁:熙寧十年(1077)三月甲寅(四日),“贈宣慶使、康州防禦使、内侍右班副都知王守規昭武軍留後”。《宋史》卷四六七、第13638頁《王守規傳》:“卒,年六十七,贈昭武軍留後。”上推其生年爲大中祥符四年(1011)。

1/283,王守斌(?—1025)

《宋會要》禮四一之五二“輟朝”條:“永清軍節度使王守斌,天聖三年(1025)十一月……輟一日。”

1/284,王老志(?—1114/11/28)

《長編拾補》卷三三:政和四年(1114)十月辛未(三十日),“觀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志卒”。

1/287,王全斌(908—976/7/7)

《長編》卷一七:開寶九年六月癸卯(八日),“武寧軍節度使、贈中書令王全斌卒”。《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八:“武寧軍節度使王全斌,(開寶)九年(976)七月……贈中書令。”《宋史》卷二五五、第8924頁本傳:“卒,年六十九。”以此推算其生年爲後梁開平二年(908)。

1/290,王仲寶(器之,?—1047)

《長編》卷一六〇、第3865頁:慶曆七年(1047)三月己丑(十五日),“左屯衛大將軍致仕王仲寶卒”。是日公元爲1047年4月4日。

1/291,王君玉(約994—1058)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九〇《建昌王君墓表》:“生子……無咎,獨中進士第,爲揚州江都縣尉……君……某年年六十五,以某月日卒于江都其子之官舍。”卷九一《王補之墓誌銘》:“無咎(1024—1069)字補之,嘉祐二年(1057)進士也,初補江都縣尉,丁父憂。”君玉卒於其子爲江都縣尉時,應在嘉祐二年至四年間,姑以嘉祐三年計,上推其生年爲淳化五年(994)。

1/291,王君萬(?—1080/5/24)

《長編》卷二九九、第7273頁:元豐二年(1079)七月丁亥(二十一日),“命鳳翔府鈐轄王君萬,專管勾熙河路新置監牧及給散蕃部馬種。君萬責鳳翔鈐轄未逾月也。先是,盡籍君萬家産以償所貸結糴錢,猶欠官本萬餘緡。君萬憤甚,不一歲遂死”。注:“君萬責鈐轄,在此年五月二十七日,死在三年(1080)五月三日。”《長編》卷三三五、第8076頁:元豐六年六月戊申(四日),“熙河蘭會路經略安撫制置使司言‘據同總領熙州蕃兵將王贍狀,亡父君萬……’”。注:“君萬卒在三年五月三日。”

1/293,王克忠(?—1049)

《宋會要》儀制一三之五:“四方館使、新州刺史王克忠使契丹,感疾於幽州,還第而卒。皇祐元年(1049)四月,贈引進使、果州團練使。”

1/295,王孝迪(?—1140/3/5)

《要録》卷一三四、第2152頁:紹興十年(1140)二月庚申(十五日),“端明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宫王孝迪薨於紹興府”。按是日公元爲1140年3月5日。

1/298,王延範(?—986/4/30)

《宋史》卷五、第78頁《太宗紀》:雍熙三年(986)三月“丁亥(十九日),司門員外郎王延範……坐謀不軌棄市”。

1/305,王宗望(磻叟,1023—1099/2/27)

《長編》卷五〇五、第12042頁:元符二年(1099)正月乙丑(二十二日),“右中散大夫、集賢殿修撰、知鄆州王宗望提舉崇福宫,從其請也。宗望尋卒”。注:“二月五日卒。”《宋史》卷三三〇、第10637頁本傳:“卒,年七十七。”上推其生年爲天聖元年(1023)。

1/307,王居安(資深、資道、方巖,1151—1230後)

《宋史》卷四〇五、第12255頁本傳:“理宗即位,以敷文閣待制知福州,升龍圖閣直學士,轉大中大夫,提舉崇福宫。將行,鹽寇起寧化……鄧起提兵……與寇角以死,軍潰,民相驚逃去。事聞,命居安專任招捕……居安議不合……拜疏歸。”《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六《忠肅陳觀文神道碑》:“公陳氏,諱韡……紹定……二年(1229)……十二月盜發於汀、劍、邵,群盜蠭起,殘建寧、寧化、清流、泰寧、將樂諸邑,閩中危急。帥王侍郎居安請公提督四隅保甲,公辭之。漕使陳汶、倉使史彌忠告急於朝,謂非公莫辦此賊,起復知南劍州,辭不獲,遂行。三年正月至郡。”此年十二月仍在福州任上。三年六月知福州已爲李駿。其自福州歸鄉應在紹定三年(1230)之初。又其所作《滿江紅》曰“八十歸來,方巖下、幾竿修竹”(《陽春白雪》外集),此年爲八十,上推其生年應爲紹興二十一年(1151)。

1/308,王居卿(壽明,1023—1084/5/2)

《長編》卷三四四、第8267頁:元豐七年(1084)三月甲子(二十五日),“天章閣待制、提舉仙源縣景靈宫王居卿卒。居卿麤俗吏,特以言利至從官云”。《宋史》卷三三二、第10647頁:“王居卿字壽明,登州蓬萊人……卒年六十二。居卿俗吏,特以言利至從官。”上推其生年爲天聖元年(1023)。

1/309,王承衍(希甫,947—998)

索引作952—1003,所據爲《宋史》卷二五〇、第8817頁本傳。按本傳“咸平六年(1003)……卒,年五十二”,“六”乃“元”之誤。《宋會要》禮四一之三九“輟朝”條:“護國軍節度使王承衍,咸平元年(998)七月……輟二日。”如果這一年王没有死,皇帝不可能爲他“輟朝”。《長編》卷四七、第1022頁:咸平三年七月庚子(二十五日),“秦國長公主求爲駙馬都尉王承衍置守冢五户,從之。”如果咸平三年王尚在世,公主豈能爲他要求置守冢户?故今定其生卒年爲947—998年。

1/311,王尚之(季德,?—1193)

《吴郡志》卷一一:“王尚之,朝奉大夫、直龍圖閣,紹熙四年三月到,當月致仕。”

《夷堅志丁》卷一、第975頁:“王季德尚之以故九卿起守平江,到官僅一月而卒,府僚合力爲治喪……時郭大夫雲方下世,其家以五十萬就買新製者而用之。”

按郭大夫雲卒於紹熙四年(1193)四月二十四日,見《夷堅志丁》卷一、第974頁“郭大夫”。索引原缺字,今補之。

1/312,王虎臣(?—1274/11/27)

《元史》卷一二七、第3100頁《伯顔傳》:至元“十一年(1274)……九月甲戌朔,會師於襄陽,分軍爲三道並進。……趨郢州……十月……乙丑……入城,招其守將王虎臣、王大用。虎臣等斬俘,焚黄榜。裨將傅益以水軍十七人來降,虎臣等又斬其軍之欲降者。伯顔復命吕文焕招之,又不應。日暮,風大起,伯顔命順風掣金汁炮,焚其廬舍,煙焰漲天,城遂破。萬户忙古歹生擒虎臣、大用等四人,余悉屠之。丙寅,次新城……己巳(二十七日)……拔之。餘衆三千,猶力戰而死,居誼舉家自焚。遂並誅王虎臣、王大用等四人”。

1/312,王忠植(義節,?—1140/12/30)

《要録》卷一三八、第2220頁:紹興十年(1140)十有一月乙卯(十九日),“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奏……先是……世將以檄書招建寧軍承宣使、河東經略使王忠植,以所部赴陝右會合行在,延安叛將趙惟清執忠植……詣右副元帥薩里罕……遂遇害”。十二月丁亥(十七日),“故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建寧軍承宣使王忠植特贈奉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官其家七人,時胡世將上忠植死事於朝”。《中興小紀》卷二八:紹興十年(1140)十二月,“初,建寧軍承宣使、知代州王忠植,將兵至延安府,爲叛將所執,令拜金國詔書,忠植毁駡被害。至是川陝帥司以聞。丁亥(十七日)詔贈忠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官其子孫十人”。據此,知紹興十年十一月十九日死,十二月十七日奏上、贈官。《宋史》卷二九記其十月死,當有誤。

1/317,王彦融(炎弼,1108—1163)

《京口耆舊傳》卷七:“王彦融字炎弼,江州人。韶之孫,居金壇。父宷以林靈素譖死。靖康改元(1126),彦融時年十九,徒步走京師,上書訟寃……除淮南轉運判官兼隨軍運判,時戎馬初定,帑庾一空,大軍數萬仰給,夙夜盡瘁,僅免乏興,以是屬疾丐閒,主管台州崇道觀,起知雅州,未上卒。”靖康元年(1126)年十八,則應生於大觀二年(1108)。

《要録》卷一九六:紹興三十有二年(1162)春正月己巳,“右朝奉大夫知楚州王彦融、右朝奉大夫知光州强友諒並爲淮南轉運判官,填添置闕。彦融兼淮東提刑兼淮北宿泗州招討司,隨軍轉運判官友諒兼淮西提刑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宋會要》兵一五之一〇:“紹興三十二年(1162)閏二月十六日,詔……淮東令王珏於所管米内支撥一萬石或不足於浙西米内湊數取撥,交付王彦融。”其致仕應在是年三月以後。其卒當在是年末或明年。此暫置於1163年。

1/319,王拱辰(君貺、王拱壽,1012—1085/8/14)

劉摯《王開府(拱辰)行狀》:“天聖八年(1030)舉進士,仁宗廷試,以爲天下第一,時年十九。”據此推知其生年爲大中祥符五年(1012)。行狀又曰:“元豐……八年(1085)三月,今上即位,拜彰德軍節度使……七月寢疾,詔遣中使挾國醫臨視。二十一日,薨於府第之正寢。”(此文乃劉摯所作,誤收入劉敞《公是集》卷五一)

蘇轍《王公生日》:“純陰十月晩,勁氣肅羣驕。惟有喬松在,長看積雪消。生賢禀真性,特立冠當朝。”(《欒城集》卷三)據此,知其應生於十月末。

1/321,王昭素(894—982)

《長編》卷一一、第243頁:開寶三年(970)三月辛亥,“以處士王昭素爲國子博士致仕。……上聞其名,召見便殿,時年已七十餘……留月餘,數求歸,故有是命。年八十九,乃卒于家”。《宋史》卷四三一、第12808頁本傳:“王昭素,開封酸棗人。少篤學不仕,有至行,爲鄉里所稱,常聚徒教授以自給。李穆與弟肅及李惲皆常師事焉。鄉人争訟不詣官府,多就昭素決之。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尤精《詩》、《易》,以爲王、韓注《易》及孔、馬疏義或未盡是,乃著《易論》二十三篇。開寶中穆薦之朝,詔召赴闕,見於便殿,時年七十七,精神不衰……上嘉之,以衰老,求歸鄉里,拜國子博士,致仕,賜茶藥及錢二十萬。留月餘,遣之,年八十九卒於家。”

合二文觀之,知其開寶三年時年七十七,則應生於唐景福元年(894),享年八十九,應卒於太平興國七年(982)。

1/323,王禹偁(元之,954/10/16—1001/6/11)

王禹偁《罔極賦》:“後周廣順,太歲甲寅。季秋戊子,實生吾身。”(《小畜集》卷二)廣順甲寅,已爲顯德元年。此日實爲顯德元年(954)九月十七日,公元954年10月16日。《長編》卷四九、第1064頁:咸平四年六月,“初,黄州境二虎鬭……知州、刑部郎中王禹偁手疏言之……上惜禹偁才名,即命徙知蘄州,至,未逾月卒。戊午(十八日),訃聞,上甚嗟悼之,厚賻其家”。王禹偁實卒於五月戊子(十七日),公元1001年6月11日。六月十八日爲朝廷得到其死訊之時(參徐規師《王禹偁事迹著作編年》)。

1/325,王俊民(康侯,1036—1063/6/11)

《齊東野語》卷六、第107頁引初虞世《養生必用方》:“康侯丙子生,死纔二十七歲……康侯,萊州掖縣人。……康侯登科爲第一……是年歸舒州省親。次年,赴徐州任。明年,死于徐,實爲嘉祐八年(1063)五月十二日也。”丙子即景祐三年(1036),至其卒應爲二十八歲,《齊東野語》作二十七歲,有小誤。

1/326,王庭秀(穎彦,?—1136/9/2)

《要録》卷一〇四、第1694頁:紹興六年(1136)八月庚子(五日),“直秘閣王庭秀卒”。

1/326,王庭珪(民瞻、盧溪真隱,1080—1172/4/15)

胡銓《監簿敷文王公(庭珪)墓誌銘》:“乾道八年歲在壬辰三月己丑(二十一日),瀘溪先生王公卒。……年幾百,齒髮視聽不衰,溘然而逝,享年少衛武公之二。”(《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九)即公元1172年4月15日。

周必大《左承奉郎直敷文閣主管台州崇道觀王公廷珪行狀》:“乾道六年冬,再召赴闕……明年三月己丑(二十一日),乃得微病,啓手足,詞色不亂,則其所養可知矣。享年九十有三。”(《文忠集》卷二九)上推其生年爲元豐三年(1080)。

1/331,王陟臣(希叔,1037—1089後)

王得臣《麈史》卷中:“元豐末,中書檢正官王陟臣希叔……蓋生丁丑……清源蔡確持正也。同生丁丑。”蔡確生於景祐四年(1037)丁丑,知陟臣即生於是年。《長編》卷四〇九、第9969頁:元祐三年(1088)四月戊子(十二日),“王陟臣爲起居郎”。則其卒必在是年以後。

1/332,王時雍(?—1127/11/1)

《要録》卷九、第224頁:建炎元年(1127)九月壬子(二十五日),“高州流人王時雍亦坐誅”。即公元1127年11月1日。此爲朝廷得知死訊之日。

1/332,王剛中(時亨、應齋,1103—1165/7/15)

《宋史》卷三三、第631頁:“乾道元年(1165)六月癸未(六日),“王剛中薨”。孫覿《宋故資政殿大學士王公(剛中)墓誌銘》:“乾道元年(1165)六月,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王公病不能朝,上書致其事。……癸未(六日),公訃聞。……享年六十有三。”(《鴻慶居士文集》卷三八)上推其生年爲崇寧二年(1103)。

1/336,王師顔(?—1037)

鄭獬《右侍禁贈工部侍郎王公(師顔)墓誌銘》:“君諱某,祖(按名明)有功名,在國史,官至禮部侍郎、贈太子太傅,始徙於開封之浚儀。父諱扶,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君最爲連蹇不遇,仕至左侍禁、監通州利和鹽場以卒。既卒之三十二年,其子廣淵爲兵部員外郎、直龍圖閣、京東轉運使……其葬在熙寧二年八月某日。”(《鄖溪集》卷二〇)按其子廣淵爲京東轉運使在熙寧二年(1069)十二月八日(《長編》卷二一一、第5138頁注),上推三十二年爲景祐四年(1037),即師顔之卒年。(索引置此墓誌於王廣淵條,誤,應改入王師顔條。)

1/337,王惟忠(肖尊、省尊,?—1254/12/6)

《宋史》卷四四、第853頁:寶祐二年(1254)八月己亥,“詔以前知閬州、兼利西安撫王惟忠付大理獄”。十月甲午(二十五日),“斬王惟忠于都市”。

《宋季三朝政要》卷二:寶祐二年,“余晦斬王惟忠。……晦……誣奏惟忠潛通北境……斬於市”。

1/340,王得臣(彦輔、鳯臺子,1036—1116)

王得臣《麈史》序:“蓋所出夫實録,以其無溢美無隱惡而已,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覽之者幸無我誚。時行年八十,皇宋政和歲在乙未(五年,1115)中元日追爲之序,鳯臺子王得臣字彦輔。”上推其生年爲景祐三年(1036)。

王明清《揮麈後録》卷八:“明年,徽廟登極,已而遇八寶恩,轉中大夫,又以其子陞朝遷太中大夫。又數年,年八十一迺終。伯祖名得臣,自號鳳臺子,有《注和杜少陵詩》、《麈史》行於世。”據此知其享年八十一,則卒於政和六年(1116)。

1/340,王從政(閤門祗候,?—1052/10/13)

《長編》卷一七三、第4173頁:皇祐四年(1052)九月庚申(十八日),“儂智高破昭州……東頭供奉官、閤門祗候王從政……皆被害”。按此爲開封人,死於儂智高之亂。索引中之《宋史》條指此人,妻郭氏亦爲此人之妻。其餘各條均指步軍、馬軍都虞候之王從政。

1/340,王從政(眉州防禦使,?—1058)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七“武臣追贈”:“眉州防禦使王從政,嘉祐三年(1058)二月,贈建武軍節度觀察留後。”按此人曾任步軍都虞候,後於至和元年二月任馬軍都虞候(景定《建康志》卷二六《題名記》)。索引誤將此人與上一同姓名者混爲一人。

1/344,王博聞(?—1109)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一“正郎以下特贈”:“顯謨閣直學士、朝請大夫王博聞,(大觀)三年(1109)八月,贈正議大夫。”

1/345,王彭年(?—1105)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一“正郎以下特贈”:“朝奉大夫王彭年,崇寧四年(1105)閏二月,特贈左諫議大夫,以其家上元祐遺稿故也。”

1/346,王貽永(季長,986—1056/7/8)

《長編》卷一八二、第4408頁:嘉祐元年(1056)五月丙午(二十三日),“彰德軍節度使兼侍中王貽永卒,贈太師、中書令”。《東都事略》卷一八本傳:“卒,年七十一。”上推其生年爲雍熙三年(986)。

1/346,王貽永妻趙氏(雍國大長公主、懿賢長公主,?—1004/4/24)

《宋史》卷二四八、第8774頁本傳:“景德元年(1004)薨。”《宋會要》帝系八之四七:“景德元年四月三日,懿賢長公主薨。”

1/348,王象祖(德甫、大田先生,1164—1239/6/3)

吴子良《大田先生墓誌銘》:“王德父既没,余爲叙其遺文十五卷,將葬,其子勵復以銘爲請……以其居大田,又稱之曰大田王先生……德父名象祖,家世著臨海……殁於嘉熙三年(1239)四月晦,年七十六。”(林表民《赤城集》卷一六)

1/348,王舜臣(?—1147/9/1)

《要録》卷一五六、第2537頁:紹興十七年(1147)八月丙申(五日),“檢校少師、岳陽軍節度使、提舉佑神觀王舜臣薨”。按是日公元爲1147年9月1日。

1/350,王欽臣(仲至,1036—1102)

考《長編拾補》卷二〇欽臣於崇寧元年(1102)九月己亥(十七日),列入黨籍曾任待制以上的名單。二年(1103)九月辛丑條曰“已故”(同上書卷二二)。其卒應在崇寧元年十月至二年九月間,《宋史》卷二九四、第9817頁本傳:“卒,年六十七。”如以卒於1103年計,其生年在1037年,與其弟陟臣生年相同,顯然是不可能的,故其卒年應在崇寧元年(1102),生年爲景祐三年(1036)。

1/350,王欽若(定國,962—1025/12/22)

夏竦《贈太師中書令冀國王公行狀》:“天聖三年(1025),冬十月,兼譯經使。赴上于傳法院,歸第感疾,請告踰月,詔使國醫相望于道。十一月丙午(二十八日),聖駕臨問,賜白金五千兩。戊申(三十日),薨于東京永定坊第之正寢。”(《文莊集》卷二八)夏竦《文穆王公墓誌銘》:“天聖三祀,歲次星紀,黄鐘布序,丙午建辰,皇帝御琱輿,詔金蹕,出景龍門,幸永定坊北第,視大丞相冀公之疾,賜白金五千兩。戊申,丞相薨于位,享年六十有四。”(《文莊集》卷二九)上推其生年爲建隆三年(962)。

1/357,王漢忠(希傑,949—1002)

《長編》卷五二:咸平五年(1002)七月己亥(六日),“殿前都指揮使、保静節度使王漢忠坐帥兵西討,違詔無功,責爲左屯衛上將軍。逾月,出知襄州,未上道,暴得疾,遂卒。……詔贈太尉”。其卒當在八月。

《隆平集》卷一八本傳:“卒,年五十四。”上推其生年爲後漢乾祐二年(949)。

1/361,王聞詩(興之,1141/11/16—1198/1/24)

葉適《提刑檢詳王公(聞詩)墓誌銘》:“卒年五十七。慶元三年(1197)十二月甲申(十六日),葬於東山。”(《水心文集》卷一六)按是日公元已爲1198年1月24日。上推其生年爲紹興十一年(1141)。

王十朋《聞詩生日》十月十六日:“良天逢十月,嘉節遇三元。汝父初生子。聞詩吾長子也。”(《梅溪後集》卷三)據此,知其生日爲紹興十一年十月十六日。

1/361,王聞禮(立之,約1144/3/7—1206/7/26)

葉適《運使直閣郎中王公(聞禮)墓誌銘》:“公王氏,諱聞禮,字立之……開禧二年(1206)六月十九日卒。”(《水心文集》卷一七)按王十朋三子,長聞詩,次聞禮,三子孟丙。考聞詩生於1141年,王十朋《哭孟丙》詩序云:“年才七歲而死,紹興壬申實五月二十四日也。”(《梅溪集》卷五)則孟丙生於1146年。生三子時,十朋尚處於窮困潦倒之際,三子當爲同一夫人所生。聞禮介乎二者之間,當生於1143年或1144年。以其生日爲二月二日(王十朋《梅溪後集》卷三《聞禮生日》),當以1144年生的可能性較大,姑以是年計,約生於公元1144年3月7日。

1/361,王夢庚(?—1208)

黄震《東埜翁迪功王君(惟寅)墓誌銘》:“父諱夢庚,道誼自娱不求仕,西山先生真公嘗爲誌其墓。母張氏,以寶慶東朝恩需封孺人。翁生十五歲而孤,慨念其父平生所交皆乾淳大老,日以其舊得於耳聞者踐諸身,與師友講求必于道德性命,發爲文章得古法度者,特其緒餘,故能事母孝,律己正。”(《黄氏日抄》卷九七)知惟寅十五歲時夢庚卒,由墓誌知惟寅生於1194年,十五歲爲嘉定元年(1208),其父夢庚必卒於是年。

1/363,王廣淵(才叔,1016—1075/12/9)

《長編》卷二六九、第6608頁:熙寧八年(1075)十月丁巳(二十九日),“龍圖閣直學士、知渭州王廣淵卒”。

《宋史》卷三二九、第10609頁本傳:“卒,年六十。”上推其生年爲大中祥符九年(1016)。

1/364,王鄰臣(光輔,1041—1088)

王得臣《麈史》卷下“占驗”:“予仲弟光輔,元祐丁卯(二年,1087)應詔……明年失意……八月……馬逸而墜,内傷殊甚,十日而卒。”卷中“詩話”:“予弟光輔鄰臣……墜馬傷甚,十一日而卒,年四十八。”上推其生年爲慶曆元年(1041)。

1/365,王墨卿(子墨,?—1160/3/7)

《要録》卷一八四、第3076頁:紹興三十年(1160)正月丁未(二十八日),“左朝請郎王墨卿卒”。

1/365,王德用(元輔,979/4/24—1057/4/1)

歐陽修《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恭王公(德用)神道碑銘》:“以爲景靈宫使,徙忠武軍節度使,又以爲同群牧制置使,五日一朝,給扶者以子若孫一人。是歲,公年七十有八矣。明年二月辛未(二十五日),以疾薨於家。詔輟視朝二日,發哀於苑中,贈太尉、中書令。”(《文忠集》卷二三)王安石《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德用)行狀》:“是歲,公年七十八矣,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臨川先生文集》卷九〇)據此,知其卒時年七十九,上推其生年爲太平興國四年(979)。

歐陽修《賜樞密使河陽三城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德用生日禮物口宣》三月二十五日(《文忠集》卷八三),據此,知其生日爲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二十五日。

又《長編》卷一八五、第4469頁:嘉祐二年二月壬戌(十六日),“忠武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德用卒。車駕臨奠,贈太尉、中書令,謚武恭”。卒日較碑與行狀早九日,顯然有誤。德用卒於開封,死訊傳到朝廷,按一般規律只晚一二日,《宋史》卷一二、第241頁:嘉祐二年二月癸酉(二十七日),“王德用卒”。疑李燾在是條前誤脱“癸酉”二字。

1/367,王德謙(?—1203/10/1)

《宋史全文》卷二九下、第2497頁:嘉泰三年(1203)八月“庚申(二十五日),王德謙死於新州”。

1/368,王餘慶(?—1041/9/16)

《長編》卷一三三、第3168頁:慶曆元年(1041)八月“乙未(十八日),元昊陷豐州,知州、侍禁王餘慶……死之”。

1/369,王應昌(?—1034)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七“武臣追贈”:“王應昌,景祐元年(1034)閏六月,贈豐州觀察使。”

1/369,王應鳳(仲儀、默齋,1230/9/7—1275)

《寶祐四年(1256)登科録》卷二:第一甲第九人:“王應鳳,字仲儀,年二十七,七月二十九日寅時生。”上推其生年爲紹定三年(1230)。

《萬姓統譜》卷四四:“王應鳳,字仲儀,鄞人……寶祐間廷對,以甲科第九人賜第,學益淹貫,應開慶元年博學宏詞……除太常博士以終,壽四十六。”知其當卒於德祐元年(1275)。

1/369,王應麟(伯厚、厚齋、深寧,1223/8/27—1296/7/13)

王昌世《王公壙記》:“先公于嘉定十六年(1223)七月庚午(二十九日),與叔父太常博士諱應鳳生同日,登淳祐元年進士第……以元貞二年(1296)六月戊申(十二日)卒於正寢。享年七十有四。”(《四明文獻集》)王應麟《自志》:“先君擢第之年,與弟太常博士應鳳生同日,嘉定癸未(十六年)七月也。……年十九,第進士乙科,淳祐辛丑也。”

按《寶祐四年(1256)登科録》:王應鳳,年二十七,七月二十九日寅時生。上推其生年爲紹定三年(1230)。比應麟小七歲。二人生同月日而非同一年。參張大昌《王深寧先生年譜》。

1/371,王舉元(懿臣,1008—1069/8/8)

鄧洵仁《王公(舉元)神道碑》:“神宗即位,□司徒韓魏公鎮永興,經略陝西,公復爲都轉運使。改環慶路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兼知慶州。以疾自表,乞罷守邊,未報,疾革,以熙寧二年(1069)七月十九日終于正寢。享年六十有二。”(《洛陽存古録》卷八)

1/371,王舉正(伯仲,991—1060)

《宋會要》禮四一之四六“輟朝”條:“王舉正,嘉祐五年(1060)二月。”知必卒於1060年。《東都事略》卷三七本傳:“卒,年七十。”上推其生年爲淳化二年(991)。

1/372,王懷忠(孝傑,1005—1053)

王令(1032—1059)《西頭供奉官王君墓誌銘》:“君諱懷忠,字孝傑,世家開封府開封縣……上即位(1022)恩加奉職,監在京河南草場、澶州河南酒務……遇寶元郊祀恩起爲右班殿直、潭桂二州巡轄。馬遞鋪黄捉鬼爲盜……詔以君爲全邵永三州同巡檢……明年(1044)……爲樂山寨主……用大享明堂恩,加左侍禁。用大臣薦,充泰州如皋等縣巡檢,加西頭供奉官,卒於京師,年四十有九。”(《廣陵集》卷二〇、第348頁)按“上即位”,指仁宗即位,時在乾興元年(1022)二月,此時初任差遣,按宋代規定,至少十八歲。“寶元郊祀”,時在寶元元年(1038),見《長編》卷一二二。“黄捉鬼爲盜”,在慶曆三年(1043),見《宋史》卷四九三。“大享明堂”在皇祐二年(1050),見《宋史》卷一〇一。“卒於京師”,按此當爲任滿後回京師而卒,“任滿”爲二年半至三年,自皇祐二年算起,至回老家開封,應在皇祐五年(1053)或稍晚,以五年卒計,享年四十九,上推其生年爲1005年。據此,其初任職時剛十八歲,正好够任官年齡。如卒年晚於1053年,則其初任職不足十八歲,則其生卒年只能是1005—1053年。

1/373,王繼昇(925—988/3/25)

《太宗實録》卷四四:端拱元年(988)三月壬戌(五日),“左神武軍大將軍、順州團練使王繼昇卒。繼昇,冀州阜城人……卒年六十四”。

《宋史》卷二七六、第9408頁《王繼昇傳》:“王繼昇,冀州阜城人……遷右神武軍將軍。端拱初改領本州團練使,三月卒,年六十四。”

1/375,王繼勳(平陸人,?—970/11/24)

《長編》卷一一、第251頁:開寶三年(970)十月“辛卯(二十三日),潘美言:行營馬軍都監、道州刺史王繼勳卒”。

1/375,王繼勳(華池人,?—977/3/16)

《長編》卷一八、第399頁:太平興國二年(977)二月,“初,右監門衛率府副率王繼勳分司西京,殘暴愈甚,强市民家子女,以備給使,小不如意,即殺而食之……自開寶六年四月至今,手所殺婢百餘人。乙卯(二十四日),斬繼勳於洛陽市”。

1/376,王繼濤(?—967)

《長編》卷八、第188頁:乾德五年(967)春正月戊午(二十九日),“詔以粟帛賜王繼濤及高彦暉家,繼濤初與通事舍人田欽祚有隙,欽祚嘗誣奏繼濤以事,上驛召繼濤將面詰之,道病死。上始聞其先登擊賊,身被重創,故與彦暉俱蒙死難之賞”。

1/378,木待問(藴之,1140—1203後)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九、第183頁“狀元三十以下數”:“木尚書待問……二十四。”按待問中狀元在隆興元年(1163),知其應生於紹興十年(1140)。嘉泰二年(1202)二月一日,以禮部侍郎知貢舉(《宋會要》選舉一之二六),知其卒應在此年以後。

1/380,尤申(陽秋,1074—?)

《萬柳溪邊舊話》:“有終公諱大成,年二十四娶范貞節,娶二年而舉子陽秋公諱申……陽秋公與從弟文獻公同年月生,公長十日耳。”按同書曰:“文獻公(諱輝),年二十一歲,登哲宗紹聖元年(1094)進士。”上推其生年爲熙寧七年(1074),知尤申必生於是年。

1/381,尤袤(延之,1124—1194)

索引作1124—1193,按紹熙辛亥(二年,1191),尤袤題李結《西塞漁社圖》:“予生甲辰(1124)。”尤侗輯《梁谿遺稿·家譜本傳》曰:“卒紹熙甲寅(五年,1194)。”(參陳根民《宋元三家合考》,《文獻》2004年4期)

1/385,尤大成(1049—約1075)

尤玘《萬柳溪邊舊話》:“有終公諱大成,年二十四娶范貞節,娶二年而舉子陽秋公諱申,范貞節年十九而有終公殀,貞節水漿不入口,哭泣二日,懷陽秋公付少姑徐氏……貞節持夫故佩劍自刎死。”“陽秋公與從弟文獻公同年月生,公長十日耳。”按文獻公指尤輝,生於熙寧七年(1074),大成生於是年。二十六歲時生申,則應生於1049年。

1/385,尤時亨(逢盛、雲耕,1100—1144)

尤玘《萬柳溪邊舊話》:“贈少師公諱時亨……字逢盛,號雲耕……卒年四十有五。……文簡公服闋,即登上第。”按文簡公袤登第在紹興十八年(1148)四月,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録》第22頁。其參加州試在紹興十七年。宋代服喪二十七個月,其父時亨卒在此前紹興十四年(1144),享年四十五,上推其生年爲元符三年(1100)。

1/386,孔佑(孔聖佑,999—1028)

《長編》卷六六、第1482頁:景德四年(1007)八月庚戌(十七日),“賜孔子四十六世孫聖佑同學究出身”。按《宋史》卷四三一、第12815頁:“聖佑,景德初始九歲,特賜同學究出身。”知其應生於999年。同書又曰:“後改名佑,遷太子中舍,卒,年三十。”其卒年當爲天聖六年(1028)。

1/388,孔文仲(經父,1033—1088/4/10)

索引作1037—1087,《全宋詩》第15册、第9757頁作1038—1088,均誤。考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誌銘》:“孔公,諱文仲,字經父……元祐……二年(1087)……明年……三月二十一日以不起聞……享年五十六。”(《蘇魏公集》卷五九)其生年應爲明道二年(1033),卒在元祐三年(1088)。《長編》卷四〇九、第9957頁:元祐三年三月“戊辰(二十一日),朝奉郎、中書舍人孔文仲卒”。又《宋史》卷三四四、第10932頁本傳:“卒,年五十一。”“五十一”當爲“五十六”之誤。

1/390,孔平仲(毅父,約1046—1104)

孔平仲曰:“余始年八九歲時,先君爲洪州新建令。”(《清江三孔集》卷三八《德化縣尉何公墓誌銘》)其父延之“宰新建,與周茂叔爲僚友”(隆慶《臨江府志》卷一二)。周敦頤(茂叔)於至和元年(1054)至嘉祐元年(1056)任洪州南昌縣令(《周濂溪先生年表》)。熙寧六年(1073)孔平仲《祭周茂叔文》:“童蒙之歲,隨宦于洪。論父之執,賢莫如公……二十年間,乃吊公子。”前推二十年,爲至和元年。是年平仲八九歲,應生於1046或1047年,此暫定於1046年(參張劍《警惕古籍僞校點》,《光明日報》2003年2月20日)。

又,張劍以其文集中有崇寧元年八月所作文,推測其卒在崇寧二年(1103)。按崇寧二年九月和三年六月(《長編拾補》卷二二、卷二四)兩次公佈的元祐黨人名單中,孔文仲、武仲下均注明“故”,平仲下未注,知其當時尚在世,而崇寧五年正月追復和叙復名單中再没有提及他,其卒應在崇寧三年(1104)下半年至四年間。此暫繫於崇寧三年。

1/391,孔守正(939—1004)

《宋會要》禮四一之五三“輟朝”條:“安化軍節度觀察留後孔守正,景德元年(1004)五月。”《宋史》卷二七五、第9372頁本傳:“卒,年六十六。”上推其生年爲後晉天福四年(939)。

1/392,孔宗翰(周翰,1029—1088/7/14)

《長編》卷四一二、第10021頁:元祐三年(1088)六月丁酉(二十二日),“刑部侍郎孔宗翰爲寶文閣待制、知徐州,宗翰以疾求補外也。翌日(二十三日),宗翰卒”。享年六十(《闕里志》卷九),上推其生年爲天聖七年(1029)。

1/393,孔武仲(常父,1042—1098/10/26)

《長編》卷五〇二、第11967頁:元符元年(1098)九月甲戌(二十九日),“朝散郎、管勾玉隆觀孔武仲卒”。按從《長編》所載其兄孔文仲所卒時間與墓誌完全相同看,當是據墓誌收録,此應屬同例。《宋史》卷三四四、第10933頁本傳:“卒,年五十七。”上推其生年應爲慶曆二年(1042)。按孔武仲《渡江集序》:“元豐六年(1083)……是時余四十有三年矣。”(《清江三孔集》卷一五)據此推算,其生年應爲慶曆元年(1041),享年爲五十八。如卒年不誤,則此之“四十有三”爲“四十有二”之誤。

1/394,孔道輔(原魯,986—1040/1/2)

王安石《給事中贈尚書工部侍郎孔公墓誌銘》:“公以寶元二年(1039)如鄆,道得疾,以十二月壬申(十六日)卒於滑州之韋城驛,享年五十四。”(《臨川先生文集》卷九一)按其卒之日,公元已爲1040年1月2日。

又,《長編》卷一二五、第2948頁:寶元二年十二月癸酉(十七日),“孔道輔既貶鄆州,始知爲張士遜所賣,頗憤惋,行至韋城,發病卒,然天下皆以遺直許之”。所記較墓誌晚一日。此當爲朝廷收到死訊之時,故稍晚。

1/398,毛幵(平仲,1116—1180或稍晚)

紹興二十八年(1158)十一月十四日,周必大《送毛平仲幵》序:“僕之大父與先尚書同爲庚辰進士,平仲於僕又有十年之長。”(《周益文忠公集》卷一)周必大生於靖康元年(1126),毛平仲大十歲,應生於政和六年(1116)。參《全宋詩》第37册、第23254頁。

毛幵卒於何年,目前尚未見到確切的記載。王柟(1143—1217)《題樵隱詞》:“信安毛平仲所作也。平仲爲人傲世自高,與時多忤,獨與錫山尤遂初厚善,臨終以書别之,囑以志墓,遂初既爲墓誌銘,又序其集。”末署“乾道柔兆(丙)閹茂(戌)(二年,1166)陽月永嘉王木叔題”。木叔是王柟之字,據此,是否可以下這樣的結論:毛應卒於1166年或稍前呢?不能。倘若真是這一年死,其享年僅五十一歲。然而其從宛陵通判移東陽通判時,已自稱“五十年來”(《全宋詞》第1361頁《滿庭芳》),在東陽至少二年,已五十二歲,其後退居於家,自稱樵隱居士,以最短一年計,也已五十三歲。即此一端,可證其必非死於乾道二年(1166)。

毛有《滿江紅》詞,題注曰:“送施德初。”(《全宋詞》第1364頁)按施德初名元之,乾道六年八月知衢州,至八年(1172)八月升“直秘閣、權發遣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宋會要》選舉三四之二八),此爲八年八月送别詞,詞曰“數中興循吏兩三人,公居一……超覽堂中遺愛在”,毛曾作《超覽堂記》,用以歌頌施之德政。明董斯張《吴興備志》卷一一引《衢州府志》:“施元之字德初,長興人。左宣教郎、衢州刺史,于郡立□風亭及超覽堂,洪邁、毛幵爲記。”毛幵《超覽堂記》:“今太守吴興施公臨郡之期年,德惠既孚,民訟希少。……乃作新之以爲觀游。而其南爲延宇,植檻馮虚,層軒遡風,亢爽閎寬,四達如一,前可以容賓豆,中可以便燕休。既成,遂以‘超覽’名之。”(民國《衢縣志》卷一七)可見乾道七年施元之建超覽堂時,毛尚在世。

楊萬里《誠齋集》卷七《和閩漕傅安道郎中送毛平仲詩韻寄謝惠書及詩》:“宣城訊後忽年餘,閩水風來又歲除……珍重故人多問我,鬢毛半脱齒全疎。”按傅安道名自得,任福建轉運副使在乾道九年(1173)閏正月(《宋會要》選舉三四之二八),詩云“年餘”、“又歲除”,已在淳熙元年或二年(1175),可見是年毛平仲尚在世。

淳熙四年(1177),《遂初堂書目》成書,毛與楊萬里均爲之作序,楊萬里《誠齋集》卷七九《益齋藏書目序》:“今年,予出守毗陵,蓋延之州里也,延之持淮南使者之節而歸……”毗陵即常州,萬里知常州在淳熙四年五月(咸淳《毗陵志》卷八),知序作於淳熙四年,毛序也當爲同時所作。據此,1177年毛仍在世。

陸游《訪毛平仲問疾,與其子適同游柯山,觀王質爛柯遺跡》(《劍南詩稿》卷一一)。按爛柯山在衢州,正是毛的居住地。此詩置於淳熙七年正月詩作之前,當爲六年(1179)所作。此時毛已病,不能陪陸游遊山。其卒應在此年後不久,可能在1180年或稍晚。

韓元吉(1118—1189)《南澗甲乙稿》卷三有《毛平仲挽詞》二首,知其卒必在1189年韓卒之前。

綜上所述,其卒當在1180—1188年間。

然應如何理解王柟的題記?此人學問人品都不錯,不可能胡寫。“乾道”下用《爾雅》紀年法“柔兆閹茂”,和數字表示法相比,不易抄誤,因此題記筆誤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我以爲這六字不誤,但不應理解爲寫作時間,它只表示中進士的時間,用來表示自己的身份。據葉適爲他所作墓誌銘,他正是乾道二年中的進士(《水心集》卷二三)。其作題記的時間應當在毛卒以後、出版其書之時,在1190年前後。

1/400,毛奎(世高,?—1127/10/9)

《要録》卷九、第211頁:建炎元年(1127)九月己丑(二日),“建州軍亂……殺福建轉運副使毛奎”。《宋史》卷二四、第448頁《高宗紀》:“九月己丑,建州軍校張員等作亂,執守臣張動,轉運副使毛奎爲所殺。”

1/402,毛漸(正仲,1038—1096)

《長編》卷四八五、第11535頁,紹聖四年(1097)四月己亥(十六日)條注:“三年(1096)七月十二日……毛漸權渭帥。”《宋史》卷三四八、第11040頁本傳:“進直龍圖閣、知渭州,命下,卒,年五十九。”據此,知其卒時應在紹聖三年(1096)七八月間。上推其生年爲寶元元年(1038)。

1/407,毛維瞻(國鎮,1011—1083後)

趙抃《次韻張僑慶毛維瞻得謝》詩自注“公年方六十八”,“余年已七十一”(《清獻集》卷四)。毛比趙小三歲,趙生於1008年,毛必生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蘇轍《筠州聖祖殿記》:“元豐三年(1080)二月,臣維瞻受命作守。”(《欒城集》卷二三)五年(1082)致仕,蘇轍作《送毛君致仕還鄉》詩(《欒城集》卷一一,《蘇潁濱年表》),其卒應在1083年以後。

1/408,牛皓(?—1135/3/29)

《要録》卷八六、第1421頁:紹興五年(1135)閏二月丁巳(十三日),“武功大夫、川陝宣撫司後軍中部將牛皓與金人遇於瓦吾谷,死之”。按公元爲1135年3月29日,此爲朝廷得知其死訊之日。

1/410,牛思進(?—986)

《宋會要》儀制一一之一五“武臣追贈”條:“右千牛衛上將軍……牛思道,雍熙三年(986)六月。”按“道”當爲“進”之誤字。牛思進,《宋史》卷二七三、第9336頁有傳,傳云:“太平興國……七年,授右千牛衛上將軍致仕,卒。”其官與此相同,蓋“道”與“進”字形相近致誤。

1/412,仇遠(仁近、仁父、山村民,1247—1317後)

仇遠《紀事》詩注:“淳祐丁未(七年,1247)……予始生。”(《金淵集》卷六)《寄史貴質(延珪丁未同庚)》(《金淵集》卷一)。仇遠作有《乙巳歲三月爲溧陽校官上府經烏刹橋和陶淵明韻》詩(《金淵集》卷一),乙巳爲大德九年(1305)。方回《送仇仁近溧陽州教序》:“吾友山村居士仇君遠仁,近受溧陽州教,年五十八矣。”(《桐江續集》卷三四)此“年五十八”當爲“年五十九”之誤。仇遠爲學正凡四年,方回《予久客思歸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歸意濃爲韻言志約金溧諸友共賦寄錢唐親舊》:“自我來溧陽,四見木葉秋。”“七十古所希,我今六十餘。”(《金淵集》卷一)秩滿歸在1308年,年六十二,故稱“我今六十餘”。仇遠《聞金之一鄧牧心葉去文皆羽化山中》:“獨居學道坐枯禪,鹿豕交遊七十年。”(《金淵集》卷五)據此,其享壽在七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