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FOREWORD 1
国家兴,企业强。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政策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竞争加剧、技术革新,国内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既能应对当前事务又具有变革能力的领先企业。正是这些企业精准的战略定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以及独特的运营模式,推动着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支撑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学界和实践界开辟了一条中国本土企业管理之路。
毋庸置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先锋代表,它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通过草根创业,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引领中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成功实现了赶超。由此,学习华为的优秀管理实践,研究和总结其发展模式,发展本土化管理理论,在中国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显得格外重要且必要。
华为为什么能成功?华为成功的因素包括哪些?华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又是通过哪些管理变革措施实现了经营和管理的持续突破?这些问题都是广大中小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学习华为的过程中亟须探寻的。对于管理者而言,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通过学习华为使自己的组织从中受益。
基于以上现实需求,本书立足任正非讲话、撰述、发言稿等丰富的原始资料,通过审视华为的业务发展历史和管理变革历史这两条主线,不仅动态展现了华为宏观的管理哲学、经营智慧和战略谋划的演变历程,也阐释了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的微观管理实践和变革。与此同时,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华为发展壮大过程中曾经面对的困境和问题,揭示了问题产生的背景,描摹出华为分析问题以及管理措施拟定、纠偏和实施的全过程,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华为的管理逻辑,了解其运营操作系统,并据此对标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管理系统的成熟程度,构建合理匹配的管理框架。
纵览此书,华为公司最令人瞩目的管理实践在于: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力出一孔”和国际化的战略导向,以及基于价值贡献的人才理念。华为过去30年的成功,是客户导向的工程、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创新的成功。华为运用这种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构建起组织的二元性,即组织的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一方面,华为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大船”出海;另一方面,华为敢于冒险、试验,不断探索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基础设施的市场(如5G、物联网、AI等),构建智能世界的基石。华为的实践表明,通过敏锐地把握环境变化,在市场压力下主动创新可以获得行业引领地位。此外,华为一直奉行“管道战略”。无论是最初作为电信设备供应商,还是后来进军消费者和企业市场,拓展云服务,华为都是沿着信息管道这一既定战略予以拓展和推进的。任正非说:“华为管道拓展的具体路径是:向全世界最智慧的大脑开放,包容所有的智慧,接纳一切新发生,促使管道变粗。终端是管道战略的一环,是水龙头,可以撑大管道。华为终端,就是要不断把这个管道拓宽。借助终端战略,华为直接接触最终客户,直接把华为大树的根须深深扎在最终客户需求的沃土里。”国际化更是华为全球影响力形成的关键。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华为收获颇丰:一是凭借良好的技术服务开辟了国际市场,合作共赢;二是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积累;三是逐步建立了一支拥有国际化投资与经营能力的人才队伍。再者,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尤其值得关注。总体而言,华为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均衡,稳定核心人才队伍,探索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新模式,如全员导师制、基于价值贡献的分配制度、倡导责任和契约精神,为员工赋能。任正非多次强调“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实现集中管理和充分授权之间的动态平衡。可以说,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成功并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任正非也指出,华为正逐步攻入行业的无人区: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探寻华为的成长经验,对于目前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中国经济,对于那些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而言,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书通过对华为的管理策略和经营成果进行逐年对比,层层剖析了任正非管理思想的精髓,以及华为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能帮助读者充分领略华为发展历史上的每一步洞见与预测,有利于企业家和管理者敏锐地把握环境的变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思考并获得启迪。
受作者之邀,特作此序。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
南京大学行知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曙明 博士
2022年10月21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