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案1 肝胆郁火案
李某,女,47岁,汉族。就诊日期:2014年3月。
主诉:反复偏头痛半年余,加重1周伴胁胀不适。
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月经不规律,常推迟,末次月经2013年1月9日,经量少、色暗红,白带无异常,易怒心烦,常有左侧偏头痛,发作无定时,情绪波动时明显。头颅CT扫描结果无明显异常。刻下神志清,精神差,左侧偏头痛,口干口苦,两胁胀满,受风后加重,小便正常,大便略干。舌质偏红,苔白,脉弦数。
辨证:肝胆郁火。
治法:解郁清火。
处方:柴胡9g,川芎12g,炙甘草9g,白芷12g,香附12g,白芥子6g,郁李仁9g,炒白芍12g,郁金12g,合欢皮12g。4剂,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滤渣取汤汁450mL,每次150mL,1日3次,餐后30分钟温服。
二诊:患者4日后复诊,诸症明显减轻。前方川芎改为9g,继服7剂。
三诊:患者诸症已愈,嘱患者调畅情志,门诊随访。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适逢围绝经期,情绪易于波动,且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如果情志不遂,则易导致肝气郁结,气逆上犯可致头痛,又兼引动少阳经气,则发于两侧。肝脉布胁肋,肝气逆乱,则导致胸胁胀满。肝胆郁久化火,则口干口苦,午后加重。舌质偏红,脉弦数,为肝胆经郁火之证。
方中川芎味辛,性温,辛香走窜,上可通于颠顶,下可归于血海,能行血中之气,开窍通闭、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君药。白芷辛温升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止痛作用,为臣药。香附、郁李仁入血分,可助川芎行气活血,郁李仁又可润肠通便、导热下行;柴胡引药入少阳经,并载药升浮直达头面,柴胡与香附同为苦寒之品,疏肝解郁、调节气机,是治肝气郁结的重要组对;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膜原,可去皮里膜外之痰,起到通窍蠲痰作用;白芍敛阴而防此方辛散太过,又可疏肝解郁、缓急止痛;郁金调畅情志;合欢皮蠲愤、化郁解烦,皆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缓解急迫。方中诸药相合,疏散风寒,并可通络祛瘀,且发中有收,通中有敛,相互为用,各展其长。一诊疗效较好,恐川芎辛散太过,故二诊减量。本方可应用在肝胆郁火的一些病例中,例如中医之偏头痛、西医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疾病,临床较为常用。本方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但兼患出血性疾病及阴虚者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