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瘀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
关节肿热疼痛,痛如针刺,部位固定,肌肤见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两手指白紫相间,双下肢皮肤有网状青斑,口糜口疮,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易怒,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诊断要点】
主症:关节肿热疼痛,多呈针刺痛,或痛有定处,肌肤见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低热或有烘热,小便短赤。
次症:烦躁易怒,两手指白紫相间,双腿下肢网状青斑,口糜口疮。
舌脉: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
凡具备上述主症及舌、脉表现,并有1项次症者,即可诊断。
【病机分析】
风湿病日久不愈,脏腑功能虚弱,真阴不足,水亏火旺;或外感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血热相结。病久入络夹瘀,瘀热阻塞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热疼痛,痛如针刺;瘀热阻塞体表脉络,故见手足瘀点累累,两手指白紫相间,双腿下肢网状青斑;阴虚火旺或外邪郁而化热,故见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易怒;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见紫斑;瘀热壅阻下焦水道则见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有瘀斑,脉细弦、涩数,为瘀热之象。
【本证辨析】
本证可见于热痹、脉痹、皮痹等病。本证在上述疾病中均可见关节肿热疼痛、暗红色斑疹、身热等表现。但因邪犯部位不同,主症各异,亦不难鉴别。热痹者,病体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痹而化热,热毒症状较盛,可见高热烦渴,甚或神昏谵语;脉痹者,邪痹于脉,见皮肤不仁,皮色紫暗,脉搏减弱或无脉;皮痹者,邪痹于肌肤,可见手足瘀点累累,两手指白紫相间,甚至指端紫黑、硬皮等症。临床多见于西医学硬皮病、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伴有血管炎或血管病变患者。
【治疗方法】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代表方剂】
1.玉女煎(《景岳全书》)
加味此方以石膏与熟地黄相配,滋阴降火,治疗低热,烦躁易怒;再用麦冬、知母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牛膝可通脉络并引火下行;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诸药相配共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
2.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本方用大剂量玄参、金银花以清热解毒,玄参兼有滋阴清热之功,加当归活血和营,甘草既可清热,又可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和营之功。临床上最适用于脉痹关节热肿疼痛,溃烂流脓,热毒炽盛而阴血耗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