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复手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骨折复位必须稳、准、用力恰当,切忌动作粗暴。以“子求母”是复位基本原则,即复位时移动远断端(子骨)去凑合近断端(母骨),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用“母求子”的方法进行整复。常用复位手法有以下10种。
1.手摸心会 在整复骨折前,术者用手仔细在骨折局部触摸,结合X线或CT等辅助检查,明确骨折的移位情况和类型、导致骨折的暴力方向、所伤部位的解剖和功能特点,整复过程中要反复进行触摸,了解对位情况。这是施用手法前的首要步骤,并且贯穿于正骨过程的始终。
2.拔伸牵引 拔伸牵引是正骨手法的基础,能纠正骨折后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以便进一步整复。有时需要数毫米的分离,才能进行侧方移位的矫正,即所谓“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图1-3)。
图1-3 拔伸牵引
3.绕轴旋转 绕轴旋转用来矫正骨折断端旋转移位。骨折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施行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手法,使骨折轴线相应对位,恢复肢体的正常轴线。使用此手法时,应遵守“以子求母”原则,即用骨折远端去对骨折近端。
4.屈伸收展 屈伸收展用来矫正骨折断端成角移位。关节附近的骨折,容易发生成角畸形,这是因为短小的近关节侧的骨折端,受单一方向的肌肉牵拉过紧所致。对此类骨折,单靠牵引不但不能矫正畸形,甚至牵引力量越大,成角也越大。只有将远侧骨折端连同与之形成一个整体的关节远端肢体共同牵向近侧骨折端所指的方向,成角才能矫正。如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在牵引下屈曲,而屈曲型则需伸直(图1-4)。
图1-4 屈伸收展
5.成角折顶 成角折顶用来矫正肌肉丰厚部位横断或锯齿形骨折的重叠移位。某些重叠移位骨折,仅靠拔伸牵引仍不能完全纠正时,可采用折顶手法。即用两拇指并列按压在突起的骨折端,其余四指环扣抵于下陷的骨折端,两手拇指用力下压,使骨折端成角加大,估计骨折两端的骨皮质已经对顶相接时,其余四指骤然上提反折,使之复位(图1-5)。
图1-5 成角折顶
6.反向回旋 反向回旋用于矫正斜形或螺旋形背对背骨折及骨折断端间嵌有软组织的骨折。大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经拔伸牵引后重叠移位虽已纠正,但由于骨折尖端部分相互抵触,仍阻碍复位。此时在助手牵引维持下,术者一手握骨折近端,一手握远端,做反方向回绕动作,使背对背变成面对面(图1-6)。骨折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时,常会影响复位,必须解除之。一般经拔伸牵引使周围软组织紧张,断端间隙增大后,软组织嵌入即可解除;如果仍未解除,就可用回旋手法使之解除,操作时可根据骨擦音的有无、强弱来判断断面是否接触。
图1-6 反向回旋
7.端挤提按 端挤提按用来矫正侧方移位的骨折。根据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内、外侧移位和前、后侧移位。端挤法用于纠正内外侧移位,提按法用于纠正前后侧移位。操作时,端挤是以两手掌或拇指分别按压在骨折远端和近端,按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做横向夹挤,使其复位(图1-7);提按是以两拇指按压突起的骨端,同时其余四指环扣陷下的骨端上提,即可纠正前后侧移位,即所谓“陷者复起,突者复平”。
图1-7 端挤提按
8.夹挤分骨 夹挤分骨用于矫正并列部位的多骨或双骨折移位。操作时,在牵引的基础上术者用两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在骨折部的前后面或掌背侧对向夹挤骨间隙,使骨间膜张开,骨折断端承受分力向两侧分开,成角及侧方移位随即纠正。由于骨间膜的张力,而使骨折断端更加稳定,此时并列的双骨折就会像单骨折一样容易复位(图1-8)。
图1-8 夹挤分骨
9.摇摆叩击 摇摆叩击用于检查横形或锯齿形骨折经整复后的复位效果。横断或锯齿形骨折断端之间经整复后可能仍有间隙,此手法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有利于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横断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松、密质骨交界处时,骨折整复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使骨折断面紧密嵌插,整复可更加稳定(图1-9)。
图1-9 摇摆叩击
10.顺骨捋筋 顺骨捋筋用于骨折整复后理顺软组织的手法。“伤骨必伤筋”,在骨折整复后,施以轻柔的顺骨捋筋手法,用拇指及食指、中指沿骨干周围上下轻轻推理数次移位、歪曲、反折的肌肉和肌腱,使骨折周围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归位并舒展条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