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病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中医骨病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恶性骨肿瘤、骨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重度肢体脊柱畸形、骨质疏松、代谢性骨病等,迄今仍然是十分棘手的医疗难题,大多数骨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方法和疗效尚未获得根本性突破。

中医骨病学在保持整体辨证和治疗优势的基础上,研究重点集中在骨关节慢性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等方面。基础研究则以中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增强成骨功能、对破骨细胞功能调整和椎间盘细胞再生及功能重建的分子生物学、各种生物活性因子和信号通路等方面。研究表明补肾、益气中药(淫羊藿、骨碎补、杜仲、黄芪等)在以上方面有效。

左归丸通过环腺苷酸(c AMP)/蛋白激酶(PKA)/c 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Notch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Wnt/β-链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蛇床子素/壳聚糖衍生物胶束有骨靶向性,通过BMP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调节NFATcl等转录因子和破骨特异基因的表达调控破骨细胞抑制骨吸收,从而双向调控成骨-破骨系统,改善骨微结构及力学性能,发挥抗骨质疏松效应。益气化瘀补肾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作用机制可能是与抑制/激活诸多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微环境下BMSC的增殖与定向成骨分化有关。黄芪散含药血清可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成脂分化相关基因的上调,对成脂代表基因AP-2β的促进作用会随剂量增加而降低。牛膝醇提取物可增加人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降低G0/G1期细胞生长阻滞的比例、增加S期DNA合成,降低软骨细胞凋亡率,促进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增殖,增加Ⅱ型胶原蛋白表达,修复损伤的软骨。可以看出,中药对于多种骨病的防治,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仙灵骨葆、金天格胶囊、强骨胶囊等中成药,能够有效提高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改善骨转换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减少脆性骨折发生,在骨质疏松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得到肯定。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往往存在骨蚀-骨痿-骨痹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医证候主要以痰瘀阻络、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为主,尤其认为脂代谢异常为“血中痰浊”,痰浊内阻,气血运行痹阻,筋脉失养,髓死骨枯而发为本病。以补肾活血、痰瘀同治为治则组方,能够提高骨护蛋白的表达,激活RANKL/RANK/OPG通路,并抑制RANK、RANKL的表达,从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刺激成骨细胞功能及活性。能够正向调节成骨、成血管等生长因子表达,改善骨内微循环,促进股骨头修复。

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归结于筋骨失衡,筋损及骨,筋痿骨痹,是本痿标痹之证。先是筋痿,筋拘结失柔不利关节,属功能性失衡,逐渐发展为骨痿,筋骨同损,属结构性失衡,两者皆可因风寒侵袭、外伤瘀血加重或诱发,以致经络闭阻,不通则痛,痹证之标贯穿疾病整个过程。病之初期以筋为先,责之于肝,当以补肝血以柔筋;病之后期筋骨同病,肝肾同源,当以补肾为要,兼以通痹。治骨当先治筋,筋柔才能骨正,骨正更能促进筋柔,筋骨互荣相辅相成。中医筋骨论、动静观在骨关节炎的防治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医药治疗促进脊髓型颈椎病、寰枢椎畸形,是基于督脉瘀滞、阳气不得升散的病机,以通督益髓、益气活血为治则,针药并用,导引练功为特色,能够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对轻症或有影像征象却无症状体征的亚临床人群,中医综合疗法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虽然基础研究的结果能够启发或开拓骨病研究的思路,但还不能将其作为广泛用于临床的根据。药物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的细胞生物学作用,尚不能代表其在体内条件下的作用机制,即便是在更加微观条件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只能反映疾病发生的某一片段,离充分诠释其病理机制、药物作用机制尚有相当长的距离。总之,骨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是十分困难复杂的,涉及的基础学科、临床专业广泛,学科的交叉性强,有些疾病的社会行为学矫正更是涉及广泛的社会管理等领域,是系统工程。当然,临床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只有坚持不断地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骨病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