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骨病治疗概要
骨疾病既可以主要表现在病变局部,也可以表现为全身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因此,骨病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以不同疾病的性质、病程、范围、对功能影响作为治疗依据,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充分沟通,医患配合)的基本原则,“谨察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治疗前应辨析脏腑气血筋骨病机,分清虚实寒热,明确病位病期,并对患者精神状态、心理预期进行评估。应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特色疗法与西医治疗原则和技术相结合,以最安全可靠的方法、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不仅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个体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在骨伤疾病治疗上,既要重视机体内在功能平衡的恢复,也要调整生理功能与心理精神平衡,还要重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适应稳态的恢复,“整体观”贯穿于中医骨病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人体运动系统的特点和生命力在于运动,如何看待动与静、筋与骨、脏腑与肢体、医生与患者(社会)的辩证关系,如何达到或促进以上关系恢复平衡,就成为中医骨病学治疗康复的核心。
“动与静”,是骨病治疗的核心,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不仅是治疗的目的,还能够防止肌肉萎缩,减少粘连,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营养,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治疗中采取的局部固定措施,有利于骨病肢体的修复,同时也为肢体活动奠定了基础。如何权衡动和静的利弊,何时进行恰当的功能锻炼,就成为骨伤科医师不容忽视的问题。
“筋与骨”,是骨病治疗的落脚点,“筋骨并重”是骨病中骨与软组织关系处理的准则。骨病学中的筋骨疾病往往是缓慢起病,表现为筋与骨相互关系的失平衡,与骨关节磨损退变、破坏畸形同步出现的就是筋的拘急挛缩,结而不舒。很多筋伤疾病与骨病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是筋骨同病。在治疗上要注重筋骨关系的判断,做到治骨不伤筋,理筋勿损骨,达到筋骨互荣,筋柔骨正。
“内与外”,骨病的发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着重要关系,同样骨病治疗也离不开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和恢复,不能只顾及局部而忽视全身。应注重调整机体整体状况,恢复机体内环境,提高自身正气以抵抗外邪侵袭,防止疾病复发,促进肢体修复和功能康复,这就是中医机体整体功能提升和病变肢体局部康复治疗相结合、“内外兼治”的科学内涵。
“医与患”,任何医疗措施须通过患者机体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起关键作用。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克服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痛苦。医生面对的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或物件。强调“医患合作”,目的是让病患理解治疗方案并能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医患认同感,减少医患纠纷。
(一)内治法
内调脏腑气血,外治筋骨病损的内外兼治,在骨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骨病,尤其是代谢性骨病、营养性骨病、内分泌疾病骨病,具有全身发病的特点,更应强调全身整体治疗的重要性。当此类疾病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就应急则治其标,优先处理骨折,同时兼顾全身情况。内治法强调既要辨病证,也要辨证型,既要重视疾病性质,还要结合患者体质,通过药物内治使局部与整体得以兼顾。如骨痈疽初期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热者寒之,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中期肿疡虽溃但排脓不畅,治宜托里排脓(透脓散、托里消毒散),后期则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治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骨痨多属阳虚寒证,治宜温阳解毒(寒者热之,阳和汤、消核散);痹证是以外邪侵袭,治宜祛邪通痹(客者除之,蠲痹汤、三痹汤);痿证肌肉消瘦,治宜补益脾胃(损者益之,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筋挛拘急活动不利,治宜舒筋解痉(急者缓之,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骨瘤是因瘀毒内聚,治宜活血解毒软坚散结(坚者削之,六军丸、琥珀黑龙丹);颈腰椎退行性疾病多因劳役所伤,治宜温经通络(劳者温之,麻桂温经汤、右归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因肝肾亏虚,或因瘀血痰凝,前者治宜滋补肝肾,后者则以活血祛湿化痰等。总之,骨病之治疗,首先必须掌握疾病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通过辨证求因以达审因论治,而且药物亦应随症加减,方能应用无误。
(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骨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独特疗效。
1.药物外治 应用药物施于人体患病皮肤或病灶。《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先列辨证,次论治,次用药。”以上都说明内治与外治的理、方、药三者是一致的,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根据病变性质配伍,将药物制成药膏、软膏、药散、膏药直接敷于患处,间隔一定时间更换药物,以达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拔毒提腐、生肌长肉、温经散寒之目的。或将药水、油膏涂擦患处,同时施以理筋手法,更适于各种痹证、痿证、筋挛。用药物煎汤熏洗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疏松关节。应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药煎汤待凉浸洗,对开放性伤口感染、骨髓炎等效果尤显。
2.推拿针灸 《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适用于痹证、痿证、筋挛和脊柱退行性疾病等,能发挥行气活血、舒筋活络、疏通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临床运用时应注意选穴配伍,针刺及手法力度因人、因病而异。注意禁忌证,如骨痈疽、骨痨、骨肿瘤、血友病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放射性骨病等不宜应用,妇女经期、妊娠期亦不宜针灸推拿。
3.物理疗法 直流电、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波、冲击波、超短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血供和营养,调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松解肌肉关节挛缩粘连,临床应用广泛。药物离子超声导入能使药物透达深层组织,红外线、紫外线有消除炎症作用,蜡疗、水疗、音频疗法可改善关节功能。物理疗法常与体疗或练功、牵引等方法联合应用。
4.练功疗法 是通过自身运动、吐纳运气等方法锻炼身体、防治疾病,古称“导引”。《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病多痿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练功疗法能改善全身代谢,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对于骨关节系统则有改善皮肉筋骨濡养、增强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减轻关节肿胀、矫正畸形、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作用。
(三)手术治疗
对于全身代谢性、营养性骨病出现肢体骨折、畸形,或骨病局限于某一部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应制订严密计划,确定术式及应变方案,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骨病部位不一,性质不同,手术方式迥异,决定了骨病手术的复杂性。即使是同一疾病,因其病变部位、范围、累及组织、畸形程度等不同,而有不同的手术方式。由于肢体各部位解剖、手术显露的要求不同,使得骨科手术具有较其他任何专业更复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械。骨科手术理念、方式的更新,在外科系统中是最快的。新型材料内置物性能更加优越,更能适应肢体病变修复的要求,手术固定矫形的效果也更加优良。要以患者利益为重,坚定遵循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以快速康复理念为指导,尽可能施行有限的微创手术,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疗效,缩短康复过程。面对复杂情况,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在是否手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中进行权衡选择,帮助患者做出决定。手术操作在治疗疾病、矫正畸形的同时,也会对组织造成损伤,甚至是以牺牲其他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代价,这就要求医生在手术方案制订手术操作时谨慎小心细致精密,不能因是小手术、成熟的手术而大意。新开展的手术要经过充分论证,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取得最好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