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彩陶艺术
陶器在中国新石器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以泥土作为胚胎,用火低温烧制而成的新器物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先民生产力的一大进步。采集、耕织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定居之后的氏族成员需要一些器物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以及适合用于炊饮的各种器皿。在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木碗、木勺、木盘之类的日用器物,皮革制品也经常出现。但由于编织器物无法火炙以作为炊具,人类便开始使用黏土涂在木制或编织的器皿表面,增强其耐火性,由此发明了陶器。一旦发现陶土成型后能够烧制出各种器皿,通过编织或缝制技术产生坯体的形式,就成为陶器制作最初的形式。
黄河流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发源地,遗址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和下游一带。因其坯土中含有铁元素,故烧成后其坯体呈红色、棕黄色或者褐色。制作时选用淘洗过的黏土,风干后用含铁或锰的矿物颜料绘制纹样,有些在绘制前还加一层白色陶衣,然后烧制而成。
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中,最重要即是分布黄河流域沿岸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遗址所发掘的陶器数量之多、器型之丰富、工艺之精美,几乎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仰韶文化于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以地名命名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即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仰韶文化向西延伸的“马家窑文化”,同样以地名命名其文化类型,于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的马家窑村被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彩陶器皿之精彩也对中国古代彩陶艺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昙石山文化和凤鼻头文化,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出土。
一、器型
一般作为水器、饮水器、炊器。作为炊具在堆柴支烧的条件下,圆底可以使陶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大更均匀的受热面积。
一般作为食器、储物器等。这一类器型造型优美、曲线弧度大,图案一般绘制于器物的上半部分,符合人体工学的原则(图1-4)。
图1-4 史前人类与现代人类使用陶器视觉效果图
壶、罐,做储水器、汲水器使用。汲水时,小口、尖底壶的设计完全符合人体力学,更容易获取水。钮的设计,增加了使用的便利性。
做盆使用,造型简洁,实用性强,此类器型的纹饰一般绘制于器物内壁。
二、纹饰
在原始社会,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其祖先是由这种动物(或植物)演变而来,视其为氏族的保护神,使氏族生活发展、子孙繁荣,这种现象就是图腾崇拜。鱼图腾是出土彩陶器皿中较为多见的动物纹样类型,证明在当时“鱼”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很可能鱼在早期是先民较为容易获取的食物,先民们期望每天可以获取足够的鱼来满足食用需要,同时鱼是多子多福的象征。人们广泛使用“鱼”的图腾,从具象到抽象,从单图形到复合图形(图1-5),都标志着我国先民对“鱼”图腾的喜爱,并且对其赋予了美好的祈愿。
图1-5 半坡类型彩陶鱼纹图案演变示意图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1-6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6),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纹样设计上是鱼与人脸的结合,将鱼进行几何化的变形,与人脸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先民对“鱼”图腾绘画设计的熟练应用。
纹样多用弧线描绘,最流行的纹饰主题为圆点、弧边三角、豆荚、花瓣、花蕾等,这一时期植物纹样明显增多。图案多采用二方连续,虚实相生(图1-7)。
图1-7 庙底沟类型彩陶花朵纹演变示意图
在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鸟类纹样的陶器出土众多,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图1-8)。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图1-9),1978年出土于河南生临汝县,新石器时代前期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器皿外壁一侧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由具象的图腾:鹳鸟、鱼和石斧组成。有学者认为全图是当时农耕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学者结合考古学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商周青铜铭文进行考察,认为该图表现了当时仰韶文化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生死战争,即为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史实,而石斧则是黄帝部落联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统一的标志。在其他彩陶器皿上,也发现了较为具象的动物图腾,如神人纹彩陶壶。
主要有网纹、菱格纹、三角纹、垂弧纹、圆圈纹等。以垂弧线彩陶罐为例,黑色的锯齿纹和红色带纹相结合是其特色(图1-10)。
图1-8 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演变示意图
图1-9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1-10 垂弧纹彩陶罐
临夏州广河县地巴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1-11 蛋壳黑陶高柄杯
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外在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中,出现另一陶器类型——“黑陶”,又称“蛋壳陶”,由于其一般厚度为3毫米,最薄不足1毫米,犹如蛋壳,故其名曰“蛋壳陶”。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使木炭在熄灭后产生浓烟,将陶器渗炭而成,其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密致。黑陶蛋壳杯(图1-11),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今天山东章丘市龙山城子崖)的主要标志,造型精美,壁厚0.5毫米,高26.6厘米,属于黑陶作品中的精品,应为当时作祭祀之用。
原始陶器是古代先民们开始远离奔波劳碌的游牧生活,进入农耕文明的证明。他们虽然仍处于生产力低下、文明相对落后的史前,但陶器的发展反映出先民对生活的热情、对艺术淳朴厚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