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研究9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史上,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60多年坎坷不平而又不断奋进的历程。

194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系在上海创立。1949年,因暨南大学停办而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中文系于1960年开办新闻学专业。1970年,暨南大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办,新闻学专业随中文系并入华南师范大学。1978年,复校后的暨南大学重建新闻学系。从此,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暨南大学新闻学系逐渐扩大办学规模:1984年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双学位专业(后改为国际新闻本科专业),1994年创办广告学本科专业,2001年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2001年,在原新闻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与此同时,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努力提高办学层次:早在1986年即成为我国第三批新闻学硕士点之一,2001年又获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2003年,新闻学同时成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成为华南地区首家设立新闻传播学类博士点的院系,建成本—硕—博—体化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继2006年成功申报新闻学博士点之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2007年又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①获准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②与中文系联合组建的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获准为广东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③新闻学获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④新闻学专业获准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⑤获准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所有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气象一新。

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各项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2006年暨南大学百年华诞、暨南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六秩荣庆之后,学院明确提出了要从教学型学院逐渐转变为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学科建设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完善了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全院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

在当代中国学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单位的学科建设要有所建树,必须发挥优势,强化特色,开拓创新。为此,凝练学科方向至关重要。经过多次讨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明确了六个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即新闻传播理论与媒介批评、中外新闻传播历史、新媒体与新闻传播业务、传媒产业与传媒经营管理、海外华文传媒与华文传播、广告公关与营销传播。除此之外,学院还将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努力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成为“华南学术重镇,媒体精英摇篮”。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譬如,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进行高质量的学位点建设,推动深层次的教学改革,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其中,科学研究上层次、上水平尤其重要,因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主要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高质量的学位点建设必须以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作为支撑,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也必然以科学研究的进步作为根基与动力。因此,大力推进上层次、上水平的科学研究,便成为摆在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前的历史使命。

在推进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领导,组织团队,争取项目,协同攻关,力求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学者的自主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史表明,许多重要的成果不一定出自“规划项目”,而往往出自学者的自主研究。鉴于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力提倡多样化的研究,不仅鼓励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而且支持学院教师进行富有学术价值的自主研究。

为了相对集中地展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的各种研究成果,学院决定推出“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陆续出版学院教师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学术论著。开放、多元、丰富的研究主题,将统一在“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的开拓与创新之中。

2008年,是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50周年与复校30周年,也是暨南大学新闻学系重建30周年。在这个时刻推出“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应当说具有令人充满想象与期待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相信,“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不仅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致力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而且是学院在新的起点上迈向更加辉煌未来的重要见证!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董天策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