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抽搐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电抽搐治疗以往也称为电休克治疗(Eletro-shock Therapy,EST),由于“休克”一词不当,故改称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它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能有效地治疗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神经疾病,是目前精神科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电抽搐治疗是指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放电和全身抽搐,以达到控制病人精神症状的目的。该方法沿用至今已近70年,并不断被改良和完善,目前临床使用的方法是无抽搐的电痉挛治疗,又称改良性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
自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开始用于治疗精神病以来,药物治疗在精神科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解决了不少问题。然而,由于目前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大部分还不清楚,生物学的治疗手段还不足以解决临床一些难题,故综合的治疗方法还是目前精神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电抽搐治疗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在临床上会看到相当一部分病人,他们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无效,或因严重的药物副作用而无法耐受治疗;或者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如重性抑郁有严重自杀行为、兴奋躁动的病人,有伤人或自伤行为的病人,紧张、木僵的病人等,对于这些病人,电抽搐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有时能起到及时抢救病人生命的重大作用。
电抽搐治疗方法既有其临床重要作用,亦有一些不足和争议的方面。对于电抽搐治疗方法对脑组织的损害,尤其是对认知功能的损害至今还存在一些争议,电抽搐治疗引起的副作用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和注意。正是由于这些争议和问题的存在,多年来也促进了对电抽搐治疗的不断改进和改良,包括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电疗次数、疗程的间歇时间、电极的放置、相关药物的使用、吸氧、治疗的应急措施和设备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改良和完善。值得提出的是,在不断改进和规范电抽搐治疗方面,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1978年首先发表全面介绍电抽搐治疗的文章;1985年,美国健康科学研究院和国立精神研究所(NIMH)召开和主持了电抽搐治疗研究会,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决定发展并推动电抽搐治疗,其中包括对相关电抽搐治疗人员的培训教育及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授权新一届的电抽搐治疗特别委员会推广相关事宜;199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首次出版了《电抽搐治疗使用手册》,综合介绍了电抽搐治疗的临床意义和使用、人员的挑选及培训,该手册对精神病学临床应用影响深远。在接下来的10年中,电抽搐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每年针对其发表的文章多达上百篇。此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还授权重组的电抽搐治疗特别工作小组检索MEDLINE数据库所收录的1989—1998年与电抽搐治疗相关的文献,并将其整编为摘要提供给协会的成员参考。
为了使所推广的电抽搐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临床疗效,而且更具有科学性、合法性并符合伦理要求,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电抽搐治疗特别工作小组还邀请众多专业机构(如精神病学、神经病学、麻醉学、护理学、麻醉护理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相关领域专家(包括儿童、成人与老年精神病专家,神经病学、神经精神病学、心理学、麻醉学、心脏内科学、产科学等方面专家,医学伦理学专家及律师)、法规部门(保健监督委员会和FDA)以及大量的非专业性的精神健康组织对《电抽搐治疗使用手册》进行审核再版。在再版工作接近完成时,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还通过其专栏报刊《精神病学快报》广泛征求对该版文稿审核的建议,使更多的从业医师有机会参与探讨。最后,汇集了来自各个领域意见的终审稿经过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内部审核后获准通过,体现了该手册的临床科学性、进步性、合法性和权威性。
改版后的《电抽搐治疗使用手册》提供了一系列有关的介绍和说明,使操作人员及相关机构能更安全有效地实施电抽搐治疗,特别是在一些和教育、培训、授权相关的重要问题上,尽量做到简明易懂。每一章节都是先进行一些背景资料的阐述,然后再对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简明的总结介绍。这和1990年版的把该书背景资料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描述,最后才作一个总的介绍有很大的不同,使该手册更加趋向整体性。另一个区别是新版的参考文献比旧版多了4倍,且增加的文献都是新近发表的文章,为操作者提供了不少有用的参考。在此期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还出版了一些相应的电抽搐治疗期刊,并对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状况和类似的治疗方法或替代方法进行介绍,也对电抽搐治疗的临床使用和研究成果及时加以总结和介绍,把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和推广,对一些没有定论的东西则提出建议和推荐,对推进电抽搐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该说,多年来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对电抽搐治疗所作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
我国中医针灸治疗精神病与现代电抽搐治疗有一定的有机联系。电抽搐治疗精神病在我国开展虽然比较迟,但我国精神病科工作者运用中医针灸的原理,用电针给患者以强烈的刺激造成的亚抽搐与电抽搐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在此基础上,我国一些精神病医院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督脉的百会和人中穴作为电极的刺激部位,输入小量的电源便可以引起抽搐发作并收到疗效。华西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原四川医学院)和绵阳市精神病院在这方面做了不少临床及研究工作。我国利用电针刺激开展电抽搐治疗也引起国外的关注和报道,这种利用电针刺激引起的休克治疗的优点在于抽搐阈值较低,抽搐强度不那么大,发作后意识丧失程度相对轻,急性遗忘少,从脑电图的记录变化较小这些客观指标可以说明其临床状况。中医电针强刺激引起抽搐这一临床现象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电抽搐治疗精神病的原理和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应该指出,虽然电抽搐治疗精神病有它的重要性,但它的治疗机理对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一些严重的副作用问题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探索的。另外,它用于治疗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妇及有其他躯体疾病的患者)以及作为重性抑郁症的维持治疗,更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尚未阐明之前,利用生物学的治疗手段尚无法更好地解决精神疾病的治疗问题之际,电抽搐治疗目前尚有它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