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文媒体用字用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华语与华语传播

一、华语、海外华语

关于 “华语”一词的定义,历来争议颇多。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 “华人的共同语”(陈重瑜,1986) 、“汉语在海外的通称”(田惠刚,1994) 、“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周有光,1995) 等多个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的定义。关于 “华语”的定义问题,郭熙(2004) 已有较全面、充分的论述,本书不再赘述。本书中的 “华语”采用郭熙的定义: 华语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和核心的华人共同语(郭熙,2006) 。同时,本书所研究的 “海外华语”的应用范围限于海外各个国家的华人社会,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二、海外华语传播与现状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上兴起了一股持续性的 “汉语热”。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 2005 年,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 3 000 万,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上升。其中,绝大多数的学习者是华人。1在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汉语国际推广的同时,我们认为应当对海外华语的生存状况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推动汉语的传播、文化的传承以及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

海外华语的使用环境相对于大陆而言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海外华语始终与闽、粤以及客家等汉语方言共存,如很多海外华语学校使用粤方言等方言进行教学,而且在华语使用过程中,繁简字并用、注音不规范等现象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海外华语处于多语环境的包围之中,与其他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在所难免,因而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与标准的汉语共同语不同的面貌。2例如,在语音上,声、韵、调都与中国大陆的标准普通话有所不同,有入声而无轻声和儿化; 语法上,存在类似于闽方言和粤方言的 “V + Adv”、“有 +V”、“V + O + 一下” 等句式; 词汇上,除一些表达海外华人社会特有概念的词语外,还有许多词语与普通话名称相异而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马来西亚华语中的 “卫生所”指殡仪馆、 “饭盒”指盒饭,新加坡华语中 “两造”指双方、“灵犬”指警犬等。3其中,尤以词汇方面的分歧最大,借词的现象最为突出。这些方面的差异不仅给华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造成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同时在海外华语和汉语标准语之间形成了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这些差异和分歧不仅仅体现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上,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这些差异和不协调也直接影响到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我国相关部门语言政策的制定。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