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营建记事类
灵鹫山(寺)(东晋义熙年间,约405—418年,存考)
清同治 《韶州府志》卷二十六 《古迹略》: “灵鹫山寺,在 (曲江) 县北六里。1东晋义熙年间天竺僧建。”灵鹫山寺是有记载的粤北最早和岭南最大最著名的早期佛寺之一。南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九十 “灵鹫山”条引南朝刘宋王韶之 《始兴记》的记载曰: “灵鹫山(寺) ,台殿壮丽,面象巧妙。岭海佛寺此为最也。”南朝刘宋时,罽宾国 (今克什米尔) 僧求那跋摩曾从阇婆国 (今印尼爪哇岛) ,随商船抵广州,后北上途经始兴郡住灵鹫寺传法年余,2后入建康 (今南京)。
求那跋摩像
韶关地区是佛教东传在岭南早期弘法和传播的重要据点。据文献记载,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由广州至岭北的交通要道上兴建有佛寺 37所,主要集中在广州和始兴郡 (即后韶州) 两地,其中广州 19 所,始兴郡 11 所。3
王韶之 (380—435 年) ,字休泰,南朝刘宋史学家。据 《宋书》记载,其曾祖王廙为晋骠骑将军,祖父王羡之为镇军掾,父亲王伟之为郎中令,好史籍,博涉多闻。王韶之家贫好学,曾 “三日绝粮而执卷不辍”。其父任乌程令时,他随父至县,便对经史子集博涉多闻,根据父亲抄录和撰写的资料,加以整理和补充,撰写了 《晋安帝阳秋》。后历任参军、著作佐郎、尚书祠部郎、通直郎,领西省事,掌管皇帝的诏诰。后转中书侍郎、黄门侍郎,领著作郎,皇帝的一切诏书,皆由他拟定。刘裕代晋建宋,加其为骁骑将军,黄门之职如故,复掌刘宋诏书。宋少帝即位,王韶之迁侍中。景平元年 (423 年) 出任吴兴太守。元嘉十年 (433 年) ,征为祠部尚书。元嘉十二年 (435年) ,复出任吴兴太守,同年卒于官。
王韶之著有文集二十四卷, 《孝传》三卷,已佚。宋七庙歌辞,皆其所作。《汉学堂丛书》存 《晋安帝记》一卷, 《说郛》存 《太清记》一卷、《南雍记》一卷、《始兴记》一卷、《神镜记》一卷,《全宋文》存其 《咏雪离合》、《为晋恭帝禅诏》等文七篇。王韶之终生没到过韶关,然其所搜辑而成的 《始兴记》,却被认为是今韶关市第一本地方志,可惜已散佚。
求那跋摩,汉语译为功德铠,古印度僧人、译经师,刹帝利种姓,他们家族世代为王,管辖罽宾国。其祖父呵梨跋陀,又称狮子贤,因为人刚强、正直而受到排挤。其父伽阿难,又称众喜,潜身匿迹,隐居于山泽。求那跋摩 14 岁时,便才华出众,聪慧大度,仁爱广博,崇德务善。求那跋摩 20 岁时出家、受戒,精通九部经,博晓四 《阿含经》,诵经百万余言,对律部有深入的研究,妙入修禅的要道、禅法的要义,当时的人们都称求那跋摩为 “三藏法师”。后求那跋摩来到师 (狮) 子国,观察风俗,弘扬教化,许多识真佛教的人都说求那跋摩已得初果 (声闻乘中第一预流果) 。求那跋摩又来到阇婆国,其国人都从求那跋摩受戒。时南朝刘宋僧人慧观、慧聪等,于元嘉元年(424 年) 九月,当面启奏宋文帝,请求迎请求那跋摩,文帝立即下令,由交州刺史派大船去接求那跋摩。慧观等人又派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人前往阇婆国祈请跋摩,并写信给求那跋摩和阇婆国王,请务必使求那跋摩来宋境,传布佛教。实际上,在这之前,求那跋摩就已搭乘商人竺难提的船到一个小国去,巧遇顺风,将船吹到了广州,所以求那跋摩在遗文中说 “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说的就是这件事。宋文帝知道求那跋摩已经到了广州,遂令地方官资送求那跋摩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