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华侨华人中国梦的新趋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海外华人为中心的跨国社会空间中,为了促进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得到海外华人的认同,中国政府非常积极地适应近代以来全球性移民、流动和跨国主义的发展,并通过制定灵活的公民权政策,利用现代电子媒体技术,参与人口、观念和图像流动的全球化进程等,来影响海外华人的跨国想象和认同。实际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改进其政策、观念和方法,通过制度化的和非正式的手段,跨越民族空间,重建了与海外华人的联系,维系了新移民对家乡的情感和对中国的认同。
除中国的侨务政策外,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海外华人居住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密切联系,海外华人社会结构的变化,如新移民和专业人士的不断增加,有利于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复兴;而华文学校和华文传媒在海外的传布则满足了新移民对了解中国的渴求,也有助于构建一种想象的、由一种共享的民族主义所凝聚起来的跨国共同体。当今海外华人民族主义复兴的三个目标是“中国的经济繁荣”、“文化重建”和“民族统一”。他们在文化上、政治上依赖中国并关心中国事务,借助中文报纸、网络和电视节目等媒体,在心里逐渐形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中华”。从中国政府来看,有关海外华人的一系列政策有助于中国与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为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实际上,正是由于抱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近几十年来,海外华人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支持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如在政治方面,华侨华人是中国和平统一事业的独特优势,是遏制海内外“台独”、“藏独”和“疆独”等分裂势力的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初,媒体披露了美、日两国就归还冲绳问题进行磋商,美国准备于1972年将钓鱼岛与冲绳一并归还日本以及日本加紧在钓鱼岛群岛活动的情况。这激起了海外华人的无比愤慨,他们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钓运动”。特别在美国,由旅美中国留学生发起的“保钓运动”自1970年11月起历经酝酿、兴起、发展,逐渐走向高潮,打击了美日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图谋,唤起了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表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是海外学子关心祖国前途、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发端。“保钓运动”和由“保钓运动”发展而来的“中国统一运动”,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保土、促进中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近十多年来,在台海关系和国际形势的推动下,海外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以下简称“统促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组织机构日益健全。1999年8月,欧洲华人张曼新先生发起并成立欧洲统促会,这是第一个洲际“反独促统”组织,开启了“反独促统”和“以侨促统”的新时代。迄今为止,全球五大洲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180多个统促会。十多年来,统促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有力地宣传了中国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使“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广泛团结了世界各地华人,开展了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运动,沉重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实践证明,海外统促会已成为中国“反独促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科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2500多位海外华侨科技专家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回到祖国。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许多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奠基者、领导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还有像陈宗基、钱三强、钱伟长、华罗庚、卢嘉锡、吴桓兴、方宗熙、王运丰等一大批著名归侨科学家,他们都对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专业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投身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国防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的应用研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充分施展了聪明才智,贡献了自身力量,他们是中国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资源。实际上,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跨区域、跨国界的科技资源配置整合,而富有创新意识与活力,兼具国际化视野与素质,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国内情况的华侨华人专业人才可以满足中国这样的需求。目前,中国在欧美股市上市的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由留学生创办的,仅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由中国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其市值就达到300亿美元。华侨华人科技人员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推动了中国电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行业的科学研究进程与产业发展,同时,通过创办企业的形式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体现,丰富了国内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激活市场竞争,推动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和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就海外华人专业协会而言,从近年中国与海外华人专业协会的互动中可以看出,海外华人专业协会是中国对外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是开展海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合作的有效桥梁,是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还是企业“走出去”与国际化的推动者。众多华侨华人专业社团对于团结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凝聚侨智侨力,促进中外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发挥华侨华人专家的科技特长为中国服务等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在海外发现和引进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在公共外交方面,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利用他们的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本,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手段,以华人社团为载体、华文教育为媒介、华文媒体为平台,向居住国的公众和政府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道路、治国理念、内外政策等,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向外国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正面的中国形象。同时,还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之间的友好合作,开展危机公关,为中国排难解忧,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1①唐昊:《关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6期。
2①伍庄:《美国游记》,旅美三邑总会馆历史编辑委员会编:《旅美三邑总会馆史略》(1850-1974),旅美三邑总会馆1975年刊印,第181页。
3②参见:Jean Pfaelzer,Driven Out:The Forgoten War Against Cihnese Americans,Berkeley and Los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4①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46~1347页。
5②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8页。
6①庄国土、刘文正:《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7①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页。
8②转引自秦素菡:《康梁保皇派与美国华侨的认同问题》,《丽水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9①廖嗣兰:《辛亥革命前后荷属东印度华侨情况回忆录》,政协广东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东辛亥革命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①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8-686页。
11①台北侨委会编:《华侨革命史》(上),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第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