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邓家栋教授给予我的恩惠
尹培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
今年的教师节,我科师生聚会于广东清远的一个度假村,晚宴前大家兴高采烈地交谈一年来生活、工作、学习和科研的趣事,同学们也要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想,在我将达“八十高龄”的医生生涯里,最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是令我终生难忘的,并让我一生受益的事。那是在50年代,我第一年做住院医生期间的一件事,那时我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工作和学习。
协和医院培养住院医生是很严格的,实行的是严谨的24小时值班制住院医生制度。比如,医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住院部新病人的住院病历、三大常规、简单生化检查等。协和医院有很多老师都是全国顶级著名的教授。例如,内科消化科的张孝骞,血液病学的邓家栋,内分泌学的刘士豪,热带病学的锺惠兰、张乃峥等。有一天晚上10点多,我接到一位25岁的发热半个多月的女病人,体查除了体温高达38.8度,轻度贫血,心尖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外,没有其他特殊发现。因当晚工作很忙,所以我匆匆忙忙写了病历,在诊断书上不假思索地写了个“发热待查”,想着还是等住院后再慢慢查明原因吧,就没写上“可能性最大”的疾病名称。
第二天上午是邓家栋教授查房。我向邓教授报告了该病人的病历,邓教授听完后,先给病人进行了床边查体,然后就问我:“你考虑可能性最大的是什么病?你写‘发热待查’是很不负责任的。病人住院就是希望医生给她最好的诊断和治疗考虑,医生在进行了问诊和体检后,应有一个可能性最大的诊断,这样才会有一个检查目标,有的放矢地检查,否则就会无目的地撒网式检查,增加病人检查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这样子,你既可以多动脑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还能提高你的诊疗技术。”邓教授说这番话的时候,有很多医生在场,我觉得很没面子,很难过。后来,邓教授根据病人的情况作了仔细分析,他认为病人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因心尖区听到心杂音,所以考虑应是心内膜炎的可能。后经检查证实,果然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经过规范的抗菌治疗,病人后来痊愈出院。
这件事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让我终生难忘,至今记忆犹新。从此,在我从医近60年的时间中,无论在门诊还是在病房工作,对病人的诊断我不再写“待查”两字。每个病人来看病,我一定给他一个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即使考虑把握不大,也表示自己尽了责任,并一定交代病人要定期复查。老师的这些教导,教会了我做医生时时刻刻需要遵守的、最起码的要求和准则——认真负责。今天,我成为受人尊敬的名医,让我感慨最深的还是邓老师的这番话。我将永远、永远感谢他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