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家世
查考叶姓的先祖,一般上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其当时平叛有功,被封于叶地(今河南叶县),后代子孙即以封地为姓,成为叶姓。魏晋之前,叶姓在南阳繁衍最旺。由于南阳地处荆、襄、关、洛交会之处,为四方交通要道,叶姓后来大批南迁,散居南方各地。据《通志·氏族志》记载,叶姓至宋代,已成为当时的“著姓”之一。
叶适的祖先居于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因此他的不少文章,喜欢署名为“龙泉叶适”。叶适的曾祖父叶公济,曾在北宋熙宁年间入太学为上舍生。太学是宋代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王安石变法时倡导读经,希望通过学校培养人才,立太学“三舍法”,即分太学为外、内、上三舍,外舍名额七百人,内舍名额三百人,上舍名额一百人;学生各执一经,从太学博士受学,初进太学的称外舍生,考试成绩优良可依次升入内舍、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可免除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甚至免除礼部试,直接参加皇帝主持的廷试,赐进士及第。或许叶公济学习成绩不佳,“游太学无成”(34),未能取得参加礼部试的资格,更谈不上进士及第了。叶氏家道中落,于是“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35),来到永嘉。叶适的祖父叶诜字振瑞,似乎只上过瑞安县学,没有什么事迹流传。至叶适的父亲叶光祖(字显之),虽然性格开朗特立,志向远大,但苦于家世贫困,难以振兴家业,只能靠招收几个学童勉强糊口,常常入不敷出。(36)“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37),叶适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三代贫困的普通士人之家,这对他后来政治、经济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里还要特别介绍的是叶适的母亲杜氏——一位勤劳贤惠的劳动妇女。杜氏是瑞安人,祖上世代担任县衙中的小吏。到叶适的外祖父却不愿再供官府驱使,回归乡间,耕地捕鱼,自得其乐,而家业则日趋衰落,因此杜氏十几岁就“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操持家务,独当一面,而且“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杜氏嫁到叶家,曾逢大水,“漂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辄迁,凡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就在这样居无定所、流浪漂泊的日子里,杜氏还利用空隙时间,拾取散落的苎麻丝绪,织成少量布匹,补贴家用。像这样穷居二十多年,杜氏始终安之若素,靠勤劳撑持着这个家庭。当时瑞安工商业较为发达,叶家亲友劝她让儿子放弃学业,改行经商或学习手艺,但杜氏不同意。她对儿子们管教很严,时常告诫叶适兄弟:“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说:“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缪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勉励孩子成败虽然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但奋发自立、不乞怜于人却是做人的正道。母亲去世后叶适曾感慨地说:“虽其穷如此,而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之明而所守者笃也。”(38)正是母亲的这种言传身教,激励着叶适刻苦攻读,坚持不懈,成为一代巨人。母亲在叶适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明显超过了父亲。
叶适的同胞兄弟共四人,大哥名逮,叶适是老二,三弟名还,四弟名过;另有异母弟二人,名迈、造,妹三人,分别嫁给孙夔、项士龙和伍衡尔。除了叶适在其父母墓志铭中记其姓名外,只有温州《永强英桥叶氏宗谱》对其四弟叶过有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