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永嘉的山水沃壤、风土人情,孕育了永嘉的人文风貌,培育出永嘉的历代人才。自东晋以来,名流胜士,继踵而出,流风遗韵,代代相传,其中在南朝晋宋间和宋室南渡后更形成了两个高峰。
永嘉郡城的设计者,是《尔雅注》《山海经注》的作者、“游仙诗”的创立者、东晋著名学者和诗人郭璞(276—324)。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南部地置永嘉郡,筑郡城。“郭璞初谋城于江北”,后因土轻改选江南。他登西郭山望诸山错立如北斗,华盖、海坛、西郭、松台四山似斗魁,积谷、巽山、仁王三山似斗杓,认为“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东西依山,北临瓯江,南濒会昌湖,筑永嘉郡城,号称“斗城”,周长十八里。当时因有白鹿衔花之祥瑞,故又名“鹿城”。“凿井二十八以象列宿,街巷沟渠大小布列如井田状。”“屏蔽周全,而雄视于东南。”(17)从此奠定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永嘉郡守中的第一位名人,是名扬四海的书法大师王羲之(321—379)。这位“书圣”于东晋永和三年(347)任永嘉郡守,“治尚慈爱”,深受百姓拥戴,温州的不少地名,至今都留存着其遗迹。据《古今风俗通》载:“王逸少(羲之字)出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鞚之,故永嘉有五马坊焉。”至今五马街为温州商业中心,是唯一的步行街。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引《郡志》称:“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也。”唐温州刺史张又新《百里坊》诗云:“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百里坊因此而得名,并历代沿用。另有王右军祠,“在城区墨池坊,晋王羲之为郡刺史,仕至右军将(军),尝涤笔于池,遗迹尚存”(18)。为右军立祠,以墨池名坊,都表达了人民对“书圣”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385—433),“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19)。他约在永初三年(422)至景平元年(423)间出任永嘉太守,诗人描摹永嘉山水的篇什,成为中国山水诗的不朽经典,也使永嘉的秀美风光名扬天下。人民热烈地迎送这位风流太守。据说谢灵运莅临永嘉时,儿童骑竹马相迎,因而有“竹马坊”的地名(今名瓦市巷)。又有“康乐坊”之名沿用至今,相传是诗人(后封康乐公)离郡时,欢送人群经此坊至北亭告别,诗人撰有《北亭与吏民别》诗。宋代苏轼有诗称云:“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这位才华横溢的太守,使永嘉与其江山胜景扬名寰宇,永恒不朽。
此外,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刘宋史学家裴松之(372—451),在完成其名著后,“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20)。与谢灵运并称“颜谢”的著名诗人颜延之(384—456),“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21),因获罪权贵,曾被贬为永嘉太守。而与颜延之、谢灵运同列诗坛“元嘉三大家”的著名诗人鲍照(414—466),据说也曾担任过永嘉令。(22)晋宋间这些与永嘉有过密切联系的著名诗人、书家、学者、史家,都不是永嘉本地人,如郭璞、裴松之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王羲之、颜延之是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而谢灵运则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他们因不同的原因宦游永嘉,为永嘉带来中原的学术、文化、艺术,滋润了这块原本较为落后的土地。他们的皇皇业绩和声名影响,扩大了永嘉的知名度,奠定了永嘉人文的基础,并为孕育永嘉的本地人才提供了沃土。
经过数百年的酝酿,永嘉本地人才终于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蜂拥而出。据统计,永嘉各类人才在《宋史》中列传的达二十三人,中进士的更有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南宋一百五十二年间进士及第的就有一千一百四十七人,包括五名状元。有著名的政治家如王十朋、张阐、蔡幼学、陈宜中、刘黻等,思想家如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文学家如“四灵”诗派的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及词家卢祖皋、爱国诗人林景熙等,音乐家如郭沔,语言学家如戴侗等。以下择要述之。
早在北宋初年,永嘉和瑞安的县学就已继东晋郡学和唐代乐清县学之后兴建起来。皇祐(1049—1054)年间,王开祖讲学于州城东山,从学者常数百人,东山书院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王开祖和丁昌期、瑞安林石合称“皇祐三先生”。官学、私学的勃兴,为永嘉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元丰(1078—1085)、元祐(1086—1094)间,周行己、许景衡、沈躬行、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和蒋元中等九人赴京师就读太学,周、许、沈、戴、二刘到洛阳从程颐受业,赵、张、蒋则私淑洛学,周、许、沈还曾从吕大临受业,为张载的再传弟子。他们合称“元丰九先生”。这十二位先哲倡导儒学并接受洛学和关学,是永嘉学派赖以形成的最早渊源,其中尤以周行己影响最大。周行己(1067—?)字恭叔,永嘉人,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太学博士,著有《易讲义》《礼记讲义》《浮沚文集》等书,晚年在松台山麓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邦人始知有伊洛之学”(23)。
南渡初期,永嘉之学曾一度衰歇,直至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间,经郑伯熊兄弟“复而振之”,才得以恢复。郑伯熊(1127—1181)字景望,永嘉人,是周行己的私淑弟子,与弟伯英(1130—1192,字景元)“惟以统纪不接为惧,首雕程氏书于闽中,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24)。郑伯熊官至直龙图阁学士,设立书院亲自讲授,著有《敷文书说》《郑景望集》等。
状元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官至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立朝刚直,为当时名臣,史称其“每以诸葛亮、颜真卿、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朱熹、张栻雅敬之”(25)。他大力推崇唐宋古文传统,为文以欧阳修之“纯粹”为法,在南宋散文中足以自成一家,著有《梅溪集》。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永嘉人,官至大理正、常州知州。早年从袁溉受业,“季宣既得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26)成为永嘉事功之学的创始人。其著作有《周礼释疑》《春秋经解》和《浪语集》等多种。
薛氏弟子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瑞安人,官至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他少以文名,其“《待遇集》板行,人争诵之”(27)。后潜心经制之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28)。著述有《春秋后传》《左氏旁指》《周礼说》《历代兵制》《止斋集》等多种。
此外又有许及之(?—1209)字深甫,永嘉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同知枢密院事,诗文气体高亮,琅琅盈耳,著有《涉斋集》。戴溪(1141—1215)字肖望,少有文名,淳熙五年(1178)别头省试第一,官至权工部尚书,著有《岷隐文集》《春秋讲义》等多种。王楠(1143—1217)字木叔,永嘉人,为文“古淡平粹,不待穷巧极丽亦擅天下,自止斋、水心一辈人皆尊事之”(29)。蔡幼学(1154—1217)字行之,瑞安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权兵部尚书,少以文鸣,后擅长史学,又擅书法,所著有《文懿公集》。戴栩(1180—?)字文子,永嘉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累官太学博士、秘书郎等,学于水心,亲得其指授,著有《浣川集》。陈埴字器之,永嘉人,师水心,又从朱熹,所见超卓,四方从游者数百人,尊为潜室先生,著有《潜室文集》。他们或治学,或擅文,都是永嘉人才中的佼佼者。
被称为“永嘉四灵”的四位永嘉诗人是徐照(字灵晖)、徐玑(字文渊,号灵渊)、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和翁卷(字灵舒)。他们提倡晚唐近体诗,宗崇贾岛、姚合,其诗平易自然,简约清淡,近乎白描,一改江西诗派过分堆砌典故、寻章摘句之弊,给诗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开“江湖诗派”先声。其中徐玑为叶适及门弟子,叶适曾选四人诗五百首编为《四灵诗选》,并由书商刊行。(30)可惜今已佚失。
除此之外,永嘉是南戏的发源地,中国完整的戏曲艺术首先在这里形成。明人祝允明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31)徐渭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32)因此,南戏约发端于北宋宣和年间,而盛行于南宋中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断定:“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33)宋代南戏剧目有《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张协状元》《韫玉传奇》等,以《王魁》为最早。而《张协状元》是今存《永乐大典》中保留的宋代南戏唯一传本,由温州九山书会(“九山”为温州别称)艺人改编,全剧五十三出,共一百七十九支曲牌,后世戏曲艺术应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该剧都已齐备,集中体现了我国悠久的戏曲艺术文化传统。大批书会艺人活跃在剧坛,也是宋代永嘉通俗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从学术到文学、艺术的全面繁盛,从朝廷要员到学者、文人、艺人的大量涌现,永嘉人文荟萃在南宋达到鼎盛,从中水到渠成般地诞生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堪称“永嘉巨子”的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