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忠正为高,伏节为贤”:王逸论忠诚
王逸(约89—约158)是现时所知的对《楚辞》全面作注解的第一人。他身处汉帝国衰微之际,试图通过著述重整道德平衡。在王逸看来,有两种迹象显示汉朝正在步向它的终点而需要被拯救。首先,诗人屈原在其政治讽谏的努力失败后自尽的意义,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到了被忽视的边缘,对王逸来说,这表明他所处的时代面临着维系帝国的根本核心价值的重大滑坡。[1]此外,王逸据其天人学说,将频繁的灾异视作帝国衰落的第二个标志。这是后汉时期的一种时代思潮:同时代的一些朝廷官员动辄将道德衰落与频仍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然而,王逸对此的响应有着独特意义:他把挽救屈原精神作为挽救帝国的手段。
在这一历史语境当中,从文学视角来阅读王逸的学术和注释著作,收获格外丰硕。如此定位王逸的著作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其著述,而且能够对《楚辞》和东汉学术史有较新的认识。[2]作为汉朝宗室和著名文人,刘安(前179—前122)高度表彰了屈原,但此后对屈原的肯定性评价越来越少,至1世纪,班固(32—92)更提出了对屈原的否定性批评。[3]从王逸《楚辞章句》序中对屈原政治道路的解说可见,[4]他的这部书并不止是一部“章句”著述。此外,在他为《楚辞》的核心作品《离骚》所作的叙中,我们见到王逸如何对班固观点作反击以及其重振皇权的情感表达。本章论证班固作品中所见的观点正是王逸所处时代的正统观念,而王逸《楚辞章句》中的思想却彻底背离了当时关于屈原自尽的一般态度。在王逸笔下,屈原精神成为忠诚和殉道的新模范,并成为王逸在东汉儒家行为准则范围内努力彰显的一个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