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活状态是松弛
这是一个焦虑和压力感膨胀的时代。无论是学习考研、职场打拼、结婚买房、带娃养老,还是哪个人生阶段、什么人生背景,似乎都能找到焦虑的理由。
但有没有可能这只是我们自寻烦恼?当然有可能,但是我看到的数据是:
• 中国经常失眠人群已高达30%以上,撑起了千亿级助眠产品市场;
• 《自然》杂志调查显示,中国40%的博士生因焦虑或抑郁而寻求帮助;
•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调查数据,中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 .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 . 8%,年龄和收入影响是首要原因。
这些有焦虑困扰的人以中青年为多。他们是学生、是父母、是夫妻、是打工人……这个时代,似乎职场生活、家庭生活、亲子生活、感情生活都可能给我们带来焦虑。
为什么焦虑在今天弥漫盛行?我认为主要来自两点:
第一,竞争白热化。企业普遍相信“先占地,再挣钱”,它们生怕市场地盘被占据,铆足了劲拼速度、拼规模。打工人扎堆涌进一线城市和热门行业。家长在为孩子的教育资源竞争,如果不是“双减”政策,教育成本在交互竞争下只会越来越高;即便是“双减”政策落实了,家长带娃学习的时间成本也没有明显降低的迹象,更不用说高考、考研、考公的竞争压力了。
这股竞争白热化的浪潮在职场更是“高发区”,几乎人人都感受到“内卷”的压力。我们把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一点一点当成了筹码,然后投入职场竞争。但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不如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增长来得快。我们又不得不继续跟进加码,结果职场竞争黑洞,一点一点吞噬了本属于个人家庭生活和兴趣生活的时间与精力。没有任何人能在生活严重失衡且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下过得安然恬适。
第二,每个人想追求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互联网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欲望。社交媒体中各种“炫晒秀”越来越普及,不但让我们心生艳羡,还让我们深感“我本该活得如此”。
从一方面看,这确实给了我们向梦想冲刺的动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漫长的“求而未得”形成了更多的压力与患得患失的情绪。
当你选择翻开这本书,我想,你可能也正处于生活的焦虑中,希望能获得一份“松弛感”。但我所主张的松弛状态,可能和你想象中的松弛状态不一样。
一说到松弛感或者疏解焦虑,很多人想到的做法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不在意”,说服自己不要那么在意竞争,说服自己要减少欲望。其中最极端的说法,就是呼吁以“躺平”来对抗“内卷”。稍微中庸一点的说法则是呼吁“简单生活”,试图让自己相信自己的追求都是“不必要的妄念”:何必追求那么多的物质生活,有必要吗?有什么必要给孩子争取好学校,值得吗?何苦要追求升职,让自己承受那么辛苦的管理压力?当个轻松的打工人不好吗?这些开解之词,背后大致的想法就是:这些追求都有代价,所以不要也罢;更真实的想法是:追求这一切已经让我们的身体和内心无比疲惫和焦虑,那不如就选择放弃吧。当你可以对外部竞争和自我期待选择放弃、做到不在意,那你自然就不会感到焦虑了。
可是我认为,这种“放弃”和“不在意”并非疏解焦虑的上策。原因是:第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如非不得已,我们何必剥夺自己的真实渴求,否定我们过去的所有付出和追求。第二,我们大概率是做不到不在意的,所谓的不在意一般只是口头禅而已。我曾经见过不少呼唤“躺平”、呼唤不要被“内卷”的人,但他们没有一个是能真“躺平”的。他们多半一直处于患得患失之中:一边嚷着“我这就要不干了”,一边又不情不愿地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过去每一天的努力。
我也认为松弛感很重要,但我不会因为你的焦虑而让你停下竞争的脚步,或劝你“放下自己的追求”,从而让你变得清心寡欲。我不觉得放弃是缓解焦虑的唯一做法。我觉得,我们在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是可以免于焦虑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做到身体持续地往前奔跑,但精神处于足够松弛的状态。
我觉得如果你的拼搏是一场长跑,松弛感应该是最理想的精神状态。你的身体保持着稳定的速度,专注着前进的方向,但你的精神状态没有因为紧绷而焦虑,也没有被身边竞跑者的行动打乱节奏。
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存在的吗?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积极竞争与追求,但同时又免于焦虑吗?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这似乎是矛盾的。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忙碌而紧张,但你感受不到他们身上有焦虑感或疲惫感;他们在面对关键任务(比如,承担大项目的成败责任、做重要汇报)时虽然也一样会紧张、会吐槽,但你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此的期待和兴奋感;他们也面对着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但他们似乎并不觉得身陷困顿,反而把这些难题看作“有办法解决”“值得一试”的挑战。
我觉得这才是最理想的松弛感。在焦虑的“内卷”和颓唐的“躺平”之间,是存在着两者优势兼得的另一种可能性的。
那么,怎样获得这种生活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