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松弛有度,才能走得更远

你好,我是胡渐彪。

我既是一个教授思辨与表达的讲师,也是一名企业家教练,同时还是一家创业公司的老板。很多时候,我都会收到各式各样来自学员、老板和员工的提问,而这两年,我收到最多的一类就是关于如何应对“内卷”的提问:

• “办公室太卷了,大家都在加班,我到底是要一起加班还是到点就离开呢?”

• “隔壁家的孩子周末都去上兴趣班了,我要不要也给自己家的孩子报一个呢?”

• “竞争对手的产品每天都在升级迭代,我们要不要也扩大规模,追上它们的迭代速度呢?”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我自己也在网上看了很多人的想法,有的朋友认为,“没办法,我们还是得‘卷’进去,因为这是在竞争,别人都做了,而你不做,那你肯定落后于人、缺乏优势,进而在竞争中落败”。

当然,还有一部分朋友异军突起,摇起“躺平”和“摆烂”的大旗,他们向这个社会宣告,自己不再参与这种剧烈的、你死我活的、无法喘息的社会竞争,他们拒绝“666”,拒绝买车买房,到点就下班,成为这个“内卷”时代的另类风景。

但我认为,不论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是两种极端的、偷懒的声音,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走出时代的困局。

我的答案是,保持松弛。

看到这个答案,可能会有朋友问,“松弛”和“躺平”有什么不一样吗?别着急,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奇葩说》,也对辩论有所了解,而我恰好是一名辩手,也是《奇葩说》的幕后教练,所以我就拿辩论这件事情来给大家做类比。如果把工作类比成辩论,那竭尽全力地构思出齐备的论点、打磨好严谨的攻防、准备好动人的故事、安排好崇高的价值——按照一套辩论“八股”走完全流程,就是“内卷”;反之,像蛋总(李诞)那样,不在乎输赢、不拼尽全力的状态,就是“躺平”。

那在辩论中,除了“内卷”和“躺平”两种极端以外,有没有第三种玩法呢?还真的有,那就是熊浩老师特别喜欢玩的——上道具,玩行为艺术。在不久前的新国辩(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上,熊浩在哲理辩的舞台上,持反方答一道“决定相伴一生的伴侣,要不要一起打上永远爱对方的思想钢印”的辩题。他没有展现出传统辩论里那种伶牙俐齿的厮杀,也没有展现《奇葩说》里那种感天动地的表达,他给在场的每个观众发了一颗荔枝,自己化身说书人,讲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借此告诉大家:第一,没有什么永恒,盛唐和荔枝都会消散;第二,你眼中的恒久不变的爱,其实就像这运输荔枝的过程一般,背后都是难以衡量的巨额成本。最后,他举着荔枝说:“这钢印般恒久的爱,不过只是一枚长安的荔枝。”

这段陈词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玩,还可以上道具,还可以把辩论场变成一个说书大会。你说,他“内卷”吗?肯定不是,他这段辩论完全脱离了辩论原有的玩法,另辟蹊径。你说,他“躺平”吗?肯定也不是,躺平的人可想不出也讲不出这么精彩的陈词。在我看来,这就是松弛——我想继续玩,但不一定按照原来的标准玩,而且我还能玩得很好,这就是松弛。

工作中也一样,我不躺,继续竞争,但我也不卷,不在一条赛道拼得你死我活,我直接换一条赛道,甚至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这看上去更难,但实际上可能更松弛。

大家有没有在高铁站或者飞机场看到在过安检的时候,大家都挤在一个安检口,排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殊不知如果他们把目光稍微挪一下,就会发现隔壁的安检口只有寥寥几人。再看看地铁站里的扶梯,所有人都在扶梯道上排队,而且一脸不耐烦,但就是没有人挪步去走隔壁那条空无一人的楼梯通道。

我想说,松弛这件事就像走楼梯一样,看上去好像很费力,但所有人都在扶梯这条路上“内卷”时,走楼梯反而是更舒服、更简单的选择。

我们不必逼着自己在原有的标准里登峰造极,也不必在同一条标准下死磕,我们只要有复合的优势,做到差异化竞争,其实也能舒舒服服地拔得头筹。我有一个学员,她是目前抖音和小红书的情感博主,也算是赛道的头部了,可是她从来不像其他知识博主一样天天直播、天天卖课,她每周只播三天,其他时间都在吃喝玩乐,非常松弛。当我们问她,为什么能这么轻松的时候,她回答:“因为我非常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拥有多年的舞台经验和社交经验,除此之外我还有极好的口才。能同时拥有这三个优势的博主,在情感赛道里真的是少之又少。有表达能力的不一定有社交经验,有社交经验的可能没上过舞台,上过舞台的可能嘴巴又不利索,所以我不需要死磕啊。”你发现了吗?当你拥有的是复合优势时,当你横跨多条赛道、拥有多重技能时,你的优势就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个松弛而成功的人。

所以,无须“内卷”,也不必“躺平”,保持松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