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名士风度教授穿长衫

穿长衫的黄侃

1927年,黄侃任教中央大学,与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绰号“三不来教授”。中央大学教授们大多西装革履,进出乘坐汽车,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黄侃天天步行,出入总是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平时穿黄铜纽扣的青色土布长衫,简朴古雅。因为经常画画,有时候长衫上也会沾上颜料。

武汉大学政治系任凯南教授常穿长袍,外面罩着蓝布大褂,布鞋。出门时带一根手杖,把手杖挂在左肘上,颇有名士风度。

北京大学的师生不太讲究衣着打扮,老师和学生多是长衫。海归的洋博士胡适、刘半农也总是长衫,很少见他们穿西装。至于李大钊、周作人、钱玄同这些在日本留过学的人,更是一年四季穿长袍,有时还要套上一件马褂。

抗战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生活是艰苦的,缺衣少食。教授的收入也不足以满足家庭所需,教授们不得不通过兼课、刻印、卖文等方式挣钱;教授夫人也抛头露面,制作定胜糕,贴补家用。联大的教授中不乏留洋归来的知名学者,如陈寅恪、闻一多、钱锺书、王竹溪、吴有训、吴大猷、赵忠尧、张文裕、杨石先等。频繁的战争与艰苦生活,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在联大的校园中,穿什么服饰的都有,中装、长衫、西装,各人有各人的习惯。

1944年欢送罗常培赴美国考察,在昆明大吉普镇合影。从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等

沈从文穿衣服从不讲究,《湘行散记》里说他穿了一件细毛料的长衫,汪曾祺回忆:“这件长衫我可见过。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

在西南联大,有人把教授们的穿着、形象列入校园八大景观,编成顺口溜:闻一多的胡子,朱自清的披毡,吴宓的烟斗,曾昭抡的脑门儿,陈寅恪的罗锅,刘文典的棍子。

抗战胜利后,俞平伯在北大讲授古代文学。适值冬天,教室朝南,阳光充足。俞平伯头戴黑羔皮土耳其式高筒小皮帽,外罩阴丹士林蓝布大褂,里面是藏青绸料棉袍,黑色棉裤。大褂短于棉袍约二寸。大褂新时同棉袍一样长,洗后缩水,便越来越短。冯友兰、闻一多、张子嵩也是常年长褂长袍,很少见他们穿西装。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梅贻琦校长也不例外。

穿长衫的陈寅恪

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做导师时,冬季里面穿着皮袍,外面罩以蓝布大褂青布马褂,头上戴一顶两旁有遮耳的皮帽,足下蹬着棉鞋,右手抱着一个蓝布大包袱,走路一高一下。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57岁,双目失明,由人搀扶着重返清华园,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段时间,陈寅恪回答:“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脸上带着微笑,语气却是严肃、坚定的。清华为陈寅恪配了3个助手,陈寅恪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师生之间则以学问道义相重。有一天,学生胡守为来到陈宅,陈寅恪正在工作。尽管只有他一个学生,知道他来了之后,陈寅恪挪步到楼上,郑重地换上了一身长袍(落尘《民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