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之道:全球32位顶尖广告人亲述文案创作心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广告如今已臻于完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恐非易事。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1759年写于《懒汉》(The Idler)杂志

为免唐突,开篇之际,我需向诸位读者致歉,因本书并非收录了全球所有顶级文案创作者。事实上,我们能够在同一范围内(例如本书)同时收录的顶尖文案创作者的数量最多不超过32个,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亚洲国家。如果你对此存疑,不妨联系D&AD,它能够提供充分的研究数据,告诉你为何是这样的。

D&AD的调查结果证明,我们的确寻觅了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非洲的诸多顶尖广告文案大师,并与他们沟通了创作的需求,但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拒绝了为本书撰写内容的提议。

长距离或许的确是个原因,但有些广告大师哪怕距离D&AD办公室只有咫尺之遥,也拒绝了我们。我们就应该申请逮捕令将他们抓起来,关进小黑屋,胁迫他们为我们写文章。(当然,这不过是玩笑话!)

此外,还需要向那些我们并不知晓、未能联系或无意间(不可饶恕地)忽视的顶尖文案大师说一声抱歉。

我相信你们就在某处,并且迟早会看到这本书。很抱歉与你们失之交臂,但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在本书编写阶段就能聆听你们的真知灼见。

在动笔之前,本书收录的32位顶尖大师中也有几位表达了担忧:内容会不会没有新意?大家想说的话,是不是都差不多呢?

事实证明,完全不会。收到32位大师提交的文稿之后,我发现内容真是天差地别。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完全不亚于邀请32位绘画大师谈论自己的画作,或邀请32位作家来创作32本畅销书。

这时候,立志成为未来“文案之星”的你或许会问:既然英雄所见如此迥异,那我们还能够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呢?

答案是:本书字字珠玑,无一字不可用,然个人需测试所读内容是否适用具体情境。简而言之,你或许会发现,有一些建议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毫无价值,但却是解决其他问题的良方。换句话说,32位大师所言即便皆为真理,也未必条条都适用于你。下面这个观点或许看起来最有悖常理:广告文案不应在接到需求的瞬间立即动笔。(这难道不是在搞笑?)

相反,花点儿时间思考,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是因为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越深,灵感反而越容易涌现,并且越容易出现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往往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反之亦然:完全脱离了事实的广告文案,本质上就是胡编乱造。

切记不可按照简报中提供的关于目标受众的详细信息创作,例如“C1、C2组别”“育有身高1.57米及以下儿童的家庭主妇”等信息,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相反,选定一个代表性客户作为广告文案的目标读者。

他可以是你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某个人,也可以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不管怎样,在动笔创作文案之前,作为潜在读者的这个人必须先于广告存在。

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形象,体会他的感受,了解他的想法。直到此刻,方可动笔与之对话。

最后,我想谈谈贯穿本书的一个真知灼见,它令我振奋、鼓舞我心。你翻开扉页,便可意识到它的存在;在释卷之后良久,或仍将铭记于心:本书所有文案,无一致力于嘲讽读者。本书想要描绘的诸多文案大师的形象,或与大众电影和低俗小说中描述的工于算计、冷酷无情的形象相去甚远。

本书收录的32位文案大师,无一不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从不敷衍了事,毕生都致力于雕琢文案。毕生的文案创作经验教会他们,所有只为讨好创作者的文案都将毫无价值。如果文案创作者想要愚弄聪明的读者,那么聪明的读者也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阿拉斯泰尔·克朗普顿

本书组稿编辑

法尔茅斯艺术学院创意广告系国家高等教育文凭课程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