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心肺复苏
培训目标
1.了解心肺复苏、除颤的概念及意义。
2.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进行徒手心肺复苏。
3.掌握自动除颤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和使用禁忌,能够正确使用自动除颤器进行除颤操作。
知识点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及意义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1.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是指伤患者的心脏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搏动,在瞬间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血液循环的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在数十秒内完全中断,迅即使伤患者处于临床死亡阶段。如果在数分钟内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抢救,则病情将发展至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伤患者生还希望渺茫。
2.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症伤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也就是先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利用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击除颤转复心室颤动,再进一步采取措施,重新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活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心肺复苏特别适合各种意外伤害(如触电、溺水、中毒等)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以及各种急病或各种疾病的突发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
医学上将心肺复苏分为三期:一期是基础生命支持或初期复苏(BLS),包括徒手心肺复苏和除颤;二期是高级生命支持或后期复苏(ALS),包括高级气道建立和复苏药物;三期是延续生命支持或复苏后治疗(PLS),主要解决脑死亡问题。一期是非专业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而后两期一般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完成。
3.初期心肺复苏
初期心肺复苏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它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艺,只要一双手,按照规范化要求去做,就可能使危重伤患者起死回生。初期心肺复苏又称基础生命支持,包括徒手心肺复苏和除颤。
(1)徒手心肺复苏。徒手心肺复苏包括生命体征的判断和及时呼救、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
(2)除颤。在医学上,除颤通常是指利用除颤器对心脏放电的方式终止心房颤动的操作,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和非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前者非专业人员可以经短期培训后熟练掌握,后者则需要专业医务人员操作。
本书只介绍徒手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
(二)心肺复苏的意义
通常在常温情况下,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3s后病人就会因脑缺氧而感到头晕;10~20s即发生昏厥、丧失意识;30~40s会瞳孔散大;40s左右会出现抽搐;60s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min后脑细胞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无法再生;10min后,脑组织大部分死亡。如果在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1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高于90%;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为50%;4~6min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为10%;6min后心肺复苏,存活率仅为4%;而10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微乎其微。因此,时间就是心搏骤停者的生命。
心搏骤停者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而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min。按目前国内院前急救医疗的实际情况,即便是在大城市,救护车也很难在黄金时间的最后一刻到达。这就要求“第一目击者”具备简单、实用、有效的急救技术,尤其是心肺复苏术,才能在危重伤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挽救生命。
因此心肺复苏是一项救命的技术,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急救方法。
二、徒手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
(一)生命体征的判断和及时呼救
生命体征的判断和及时呼救即立即识别和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包括判断伤患者有无意识和及时呼救。
1.判断伤患者有无意识
如发现有人跌倒,急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伤患者双肩,高声对其双耳呼喊:“喂!你怎么了?”或“你还好吗?”或直接呼喊其名字,看其有无反应。如果没有任何反应,说明其意识丧失。无反应时,立即用手指甲掐压人中穴、合谷穴约5s,如图2-3所示。判断意识的时间应在10s以内完成。伤患者如出现眼球活动、四肢活动及疼痛感后,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
图2-3 合谷穴
2.及时呼救
一旦确定伤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向周围人员大声呼救:“来人啊!救命啊!”一边派人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进行紧急施救,或边拨打电话边紧急施救。打呼救电话应说明出事的具体地点、出事原因、伤患者人数和伤情、施救者的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等。
(二)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也称体外心脏按压,简称胸外按压)是人工建立循环的方法之一。它是采用人工机械的强制作用,迫使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从而恢复心跳、恢复血液循环并逐步恢复正常心脏跳动的操作。
1.按压体位
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将伤患者仰卧于平坦坚实的地方,头颈与躯干保持一条线,头部不能高于心脏的水平线,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当伤患者卧于软床上时,为防止心脏按压时所施压力被软床的弹性部分所抵消,应在伤患者背部垫一块硬板(如木板、塑料板等)。当伤患者是俯卧或侧卧时,应在呼救的同时,迅速跪在伤患者身体一侧,一手托住伤患者颈后部,另一手扶着伤患者一侧腋部(适用于颈椎损伤者)或髋部(适用于胸椎或腰椎损伤者),使伤患者头、颈、胸平稳地直线转至仰卧,四肢平放。伤患者处于仰卧位后,解开其上衣,暴露胸部(或仅留内衣)。
2.按压位置及体表定位方法
(1)按压位置。正确的按压位置是保证胸外心脏按压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防止胸肋骨骨折和各种按压并发症的基础。成人和儿童(1~14岁)的按压位置为胸骨中下1/3处,如图2-4所示。婴儿(1岁以下)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略偏下一点。
图2-4 胸外心脏按压的体表部位与心脏解剖位置
(2)体表定位方法。施救者一只手无名指沿一侧肋骨最下缘,向中线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点(胸骨下窝,俗称心口窝),无名指定位于下切际,如图2-5(a)所示;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紧贴无名指上方(即两横指),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间部位即按压部位;另一只手掌根部拇指边缘紧贴第一只手的食指边沿并排平放于胸骨,使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重合,如图2-5(b)所示。
图2-5 按压体表定位方法
成年男性两乳头连线中点(即胸骨部)即为按压位置。
3.按压手法
(1)成人。定位之手从切迹移开,叠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紧贴胸壁的手手指伸直并向上翘起,掌根接触胸壁,如图2-6所示。
(2)儿童。1~14岁儿童,根据体型选用单手或双手,双手按压手法同成人,单手按压手法如图2-7所示。
(3)婴儿。1岁以下婴儿,单手操作用两个手指按压;双手操作用两个拇指按压并挤压胸廓。
图2-6 成人胸外心脏按压手法
图2-7 儿童单手胸外心脏按压手法
4.按压姿势
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施救者站立或跪于伤患者一侧(一般在右侧)。施救者跪姿时,左膝跪在伤患者肩颈部,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施救者双臂伸直与地面垂直,利用上半身重量与腰背肌力量,以髋关节为支点将伤患者胸骨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要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中间不能间断;下压与放松的时间应相等;在按压间隙,施救者双手应稍离开伤患者胸壁,以免妨碍伤患者胸壁回弹,如图2-8所示。
图2-8 胸外心脏按压姿势
5.按压要求
(1)按压的速率。成人、儿童、婴幼儿均为100~120次/min,放松时间与按压时间相等。
(2)按压的深度。成人和青少年按压深度为5~6cm;1岁至青春期儿童按压深度约为5cm;不足1岁婴幼儿(新生儿除外)按压深度约为4cm。
(3)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成人及婴幼儿均为30:2。
(4)按压有效的标志。①能触摸到颈动脉搏动。②伤患者面部皮肤颜色由苍白或发绀变红。③散大的瞳孔缩小。
6.按压常见错误
(1)按压位置不准确。按压位置过高会使按压失效,如图2-9(a)所示;按压位置过低容易使剑突受压、折断而致肝脏破裂;向两侧按压容易造成肋骨或肋软骨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2)按压手法不正确。按压时双手掌根未重叠放置、十指相扣,而是交叉或平行放置,这样容易造成按压放松时施救者的手离开伤患者的胸部,再次按压时形成冲击式按压,可能造成伤患者骨折,同时再次按压时按压部位容易移位,如图2-9(b)所示;按压时,手指未翘起,压在胸壁上,同样容易引起骨折。
图2-9 胸外按压常见错误(1)
(3)按压姿势不正确。按压用力方向不是垂直向下,致使一部分按压力量丢失,导致按压无效或肋骨骨折,特别是摇摆式按压,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且容易造成按压无效,如图2-10(a)所示;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够,导致按压深度不足;按压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胸部仍承受压力使血液回到心脏受阻,如图2-10(b)所示;按压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
图2-10 胸外按压常见错误(2)
(4)按压深度过深或过浅。按压过深易造成肋骨骨折,过浅则起不到按压效果。
(5)按压速度不由自主地加快或减慢,影响按压效果。
(三)开放气道
当伤患者在遭受意外伤害时,可能造成呼吸道完全或部分阻塞,造成窒息。如鼻咽腔和气管可能被大块食物、假牙、血块、泥土、呕吐物等异物堵塞,也可能被痰液堵塞,或昏迷后舌后坠堵塞。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通气,尽快恢复或保持呼吸道的畅通。
1.清理呼吸道异物
清理呼吸道异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手指清除法。先将伤患者的头转向施救者外侧,施救者食指中指并拢,从伤患者的上口角伸向后磨牙,在后磨牙的间隙伸到舌根部,沿舌的方向往外清理,使分泌物从下口角流出,如图2-11所示。操作时切记手指不要从正中间插入,以免将异物推向更深处。
(2)击背法。使伤者上半身前倾或半卧位,施救者一手支持其胸骨前,用另一手掌猛击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促使其咳嗽将上呼吸道的堵塞物咯出,如图2-12所示。
图2-11 手指清除法
图2-12 击背法
(3)腹部冲击法。腹部冲击法属于海式手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简称,广泛用于异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的呼吸停止。其原理是利用冲击伤者上腹部和膈肌下软组织产生的压力,压迫两肺部下方,使肺部残留的气体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把堵塞在气管或咽喉的异物冲击出来。
2.畅通气道
伤患者昏迷后舌根后坠,只有将舌根拉起后才能打开气道。畅通气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头提颌法。施救者用左手小鱼际置于伤患者额部并下压,右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或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头后仰,舌根随之抬起,呼吸道即可畅通,如图2-13所示。成人头部后仰程度为90°,儿童头部后仰程度为60°,婴儿头部后仰程度为30°。严禁用枕头等物垫在伤患者头下。手指不要压迫伤患者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不要压迫伤患者的颈部。
图2-13 仰头提颌法开放气道
(2)仰头托颌法。施救者在伤患者头部,双手分别放在伤患者两下颌角处,向上托起下颌,使头后仰,两拇指放在嘴角两侧,向前推动下唇,让闭合的嘴打开,畅通气道,如图2-14所示。
图2-14 仰头托颌法开放气道
(3)仰头抬颈法。施救者用左手小鱼际置于额部并下压,右手放在伤患者颈部下面,上抬颈部,使口角和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畅通气道,如图2-15所示。
(4)垫肩法。施救者将枕头或同类物置于仰卧伤患者的双肩下,利用重力作用使伤患者头部自然后仰(头部与躯干的交角应小于120°),从而拉直下附的舌咽部肌肉,使呼吸道通畅,如图2-16所示。但颈椎损伤患者禁用此法。垫肩法是现场心肺复苏中开放呼吸道最简单易学的一种手法,操作简便。
图2-15 仰头抬颈法开放气道
图2-16 垫肩法开放气道
3.判断呼吸与脉搏
(1)判断伤患者有无呼吸。在通畅呼吸道之后,由于气道通畅,可以明确判断呼吸是否存在。维持开放气道位置,用耳贴近伤患者口鼻,头部侧向伤患者胸部,用眼睛观察其胸有无起伏;用面部感觉伤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或耳听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
(2)判断伤患者有无脉搏。在检查伤患者的意识、呼吸、气道之后,应对伤患者的脉搏进行检查,以判断伤患者的心脏跳动情况。具体方法是:一只手置于伤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只手在靠近施救者一侧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伤患者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两侧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如图2-17所示。
图2-17 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
(四)人工呼吸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如果呼吸停止,人体内就会失去氧的供应,体内的二氧化碳也排不出去,很快就会导致死亡。人的大脑细胞对缺氧特别敏感,缺氧4~6min就会造成脑细胞损伤;缺氧超过10min,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呼吸停止后,应首先给伤患者吹两口气,以扩张肺组织,利于气体交换。正常人吸入的空气的含氧量为21%,二氧化碳为0.04%。肺吸收20%的氧气,其余80%的氧气按原路呼出,因此正常给伤患者吹气时,只要吹出的气量较多,则进入伤患者的氧气量可达16%,基本上是够用的。
1.人工呼吸的方法
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对口和口对鼻呼吸法,即捏住伤患者的鼻子向伤患者的口腔内吹气或闭拢伤患者的口唇向伤患者的鼻孔内吹气。一般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当无法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就做口对鼻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步骤为:①头部后仰。如图2-18(a)所示,让伤患者头部尽量后仰、鼻孔朝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舌下坠导致呼吸道梗阻。②捏鼻掰嘴。如图2-18(b)所示,施救者跪在伤患者头部的侧面,用放在前额上的手指捏紧其鼻孔,以防止气体从伤患者鼻孔逸出;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其下颌拉向前下方,使嘴巴张开,准备接受吹气。③贴嘴吹气。如图2-18(c)所示,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屏住,用自己的嘴唇包裹伤患者的嘴,在不漏气的情况下,连续做两次大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s,同时观察伤患者胸部起伏情况,以胸部有明显起伏为宜。如无起伏,说明气未吹进。④放松换气。如图2-18(d)所示,吹完气后,施救者的口立即离开伤患者的口,头稍抬起,耳朵轻轻滑过鼻孔,捏鼻子的手立即放松,让伤患者自动呼气。观察伤患者胸部向下恢复时,则有气流从伤患者口腔排出。
图2-18 口对口人工呼吸
若只做人工呼吸,每隔5s吹一次气,依次不断,一直到呼吸恢复正常。每分钟大约吹12~16口气,最多不得超过16口气。
(2)口对鼻人工呼吸。当伤患者牙关紧闭不能张口,或者口腔严重外伤,以及各种原因造成难以达到施救者与伤患者的口唇密闭进行口对口吹气的情况时,用口对鼻人工呼吸的方式进行通气。其操作方法是:施救者一只手置于伤患者额上并稍微施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只手抬举伤患者的下颌,同时封闭伤患者的口唇,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将口唇包住伤患者的鼻子,用力并徐缓向其鼻腔吹气,吹气动作完成离开鼻腔,让其被动呼气。
2.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
(1)呼吸停止或呼吸微弱时,要求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即便是施救者没有把握确认伤患者的呼吸是否停止,也应该进行人工呼吸。
(2)各种类型的人工呼吸实际上均是经口或鼻人工向肺内吹气,这就要求每一次都能将气体吹入伤患者肺内,使肺充分膨胀。吹气时,施救者的口要完全包裹伤患者的口或鼻,以制造密闭的空间不漏气。但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约600mL,大于1200mL会因通气量过大导致急性胃扩张。儿童伤患者需视年龄不同而异,其吹气量为500mL左右,以胸廓能上抬时为宜。
(3)因婴幼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可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托颈,以保持气道平直。另外,婴幼儿口、鼻开口均较小,位置又很靠近,抢救时可用口包住婴幼儿口与鼻,进行口对口鼻吹气。
三、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转移和终止
(一)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
在急救中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考虑:
(1)瞳孔。心肺复苏有效时,可见伤患者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则说明心肺复苏无效。
(2)面色(口唇)。心肺复苏有效,可见伤患者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心肺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伤患者心跳已恢复。
(4)神志。心肺复苏有效,可见伤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5)出现自主呼吸。伤患者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则仍应坚持口对口呼吸。
(二)伤患者的转移
在现场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抢时间,切勿为了方便或让伤患者舒服随意移动伤患者,从而延误现场抢救的时间。
现场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断地进行,抢救者不应频繁更换,即使送往医院途中也应继续进行。鼻导管给氧绝不能代替心肺复苏术。如需将伤患者由现场移往室内,中断操作时间不得超过7s;通道狭窄、上下楼层、送上救护车等的操作中断不得超过30s。
(三)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终止心肺复苏,决定权在医生,或由医生组成的抢救组的首席医生。否则不得放弃抢救。现场施救人员停止心肺复苏的条件有以下4条:
(1)威胁人员安全的现场危险迫在眼前。
(2)伤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3)由医师或其他人员接手并开始急救。
(4)医师已判断病人死亡。
四、除颤
(一)除颤的目的
如果心脏失去了跳动的节奏,血液泵出就不再正常,就是心律失常;如果这种心律失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心脏搏动就由最初的“骚乱”变为最后的“罢工”,即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标志是意识丧失、脉搏消失,摸不到脉搏也听不到心跳。心电图标志没有心电能引导出来,表示为一条直线。
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病人往往表现为心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两种在濒死前典型的心律失常,通常室性心动过速最终会变成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时,心脏因为跳得太快而无法有效泵出足量血液;心室颤动时,心脏的电活动处于混乱的状态,不是心脏不跳而是跳动过快,心室无法有效泵出血液。当出现这两种心律失常时,心脏就会出现哆嗦、抖动,结果是步调不一致、方向不一致,内耗的结果是心脏虽有搏动但却无法有效地将血液送至全身。在医学上正确的处置方法是给予紧急电击矫正。在没有矫正的情形下,这两种心律失常会迅速因为血液供给中断而导致脑部损伤和死亡。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最常见的原因是致命性的心率失常所致,而其中80%为心室颤动,若不能及时救治,伤患者在发病数分钟后就可能死亡。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的一个高级电流把所有的颤动打趴下,然后心脏重新开始有规律的跳动,这就是心脏电除颤。而电除颤的过程,必须在发病10min内完成,电除颤越早,救活的可能性越大。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心室颤动的关键,每延迟除颤时间1min,生存率将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min内进行除颤,伤患者存活率可达90%,5min后则下降到50%左右,7min时约为30%,9~11min内约为10%,而超过12min则只有2%~5%。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要求,发生心脏骤停4min之内应先使用自动除颤器进行除颤,如果超过4min,则应先进行心肺复苏术,这样的抢救效果最好。
(二)自动除颤器除颤
1.自动除颤器概述
自动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即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或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俗称傻瓜电击器。它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便于普及、稍加培训即可熟练使用、专为现场非急救人员设计的一种医疗设备。它的内部智能系统可以自动分析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通过给予心脏电击的方式(见图2-19),使心脏节律恢复至正常跳动,从而达到挽救病人生命的目的。
图2-19 自动除颤器的作用原理
自动除颤器在急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急救设备。
2.自动除颤器的配置特点
(1)能识别(且只能识别)特定的心电图形,因为它被设计成只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进行自动识别的机器,从而可放心地交给没有医学基础的大众使用。除了以上所提的两种情形,其他各式各样的心律不齐它都无法诊断,因而无法提供治疗。
(2)能以较小能量的电流双相除颤,从而使心脏受到的伤害最小。
(3)体积小巧,效果可靠,容易掌握操作方法,价格低廉。
(4)为了便于识别,自动除颤器多以鲜红、鲜绿和鲜黄色来标识,且多由坚固的外箱加以保护。自动除颤器设有警铃,但警铃只提醒工作人员机器被搬动,并没有联络紧急救护体系的功能。
(5)典型的自动除颤器配置有脸罩,可使施救者隔着脸罩对伤患者进行人工呼吸而无传染病或卫生的疑虑,大多会配置有橡胶手套、用来剪开病患胸前衣物的剪刀、用来擦拭伤患者汗水的毛巾及刮除胸毛的剃刀。
3.自动除颤器的使用方法
与医院中正规电击器不同的是,自动除颤器只需要短期的培训即可学会使用。机器本身会自动判读心电图然后决定是否需要电击。全自动的机型甚至只要求施救者按下电击钮。在大部分的场合,施救者如果误按了电击钮,机器并不会产生电击。自动除颤器的操作共分四个步骤:
(1)打开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或打开仪器的盖子,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如图2-20(a)所示。
(2)贴电极片。在伤患者胸部适当的位置紧密地贴上电极片。一般情况下,右侧电击片贴在右胸部上方锁骨下面,胸骨右侧处;左侧电击片贴在左乳头外侧,电击片上缘要距离左腋窝下7cm左右,如图2-20(b)所示。具体位置可以根据机壳上的图样和电极板上的图例说明。
(3)分析心律。将电极片插头插入主机插孔,按下“分析”键,机器开始自动分析心率并自动识别,如图2-20(c)所示。在此过程中任何人不得接触伤患者,即使是轻微的触动都可能影响分析结果。5~15s后,仪器分析完毕,通过语音或图形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提示。
(4)电击除颤。当仪器发出除颤指令后,在确定无任何人接触伤患者的情况下,操作者按下“放电”或“电击”键进行除颤,如图2-20(d)所示。
图2-20 自动除颤器的操作步骤
一次除颤结束后,机器会再次分析心率,如未恢复有效心率,需进行5个周期CPR,然后再次分析心率、除颤、CPR,反复进行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4.自动除颤器的使用禁忌
(1)普通的自动除颤器不能用于8岁以下儿童或体重小于25kg者。
(2)避免接触水源。若胸部潮湿,须先擦干净后再使用自动除颤器。
(3)若胸部有药物贴片或胸部内装有心律调节器或电击器,则自动除颤器的电极片须贴在远离上述器具至少2.5cm处。
(4)分析心律时,不可晃动伤患者。若在行驶的救护车上,自动除颤器无法分析心律,须先将救护车停稳后再使用。
能力项
项目一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1.作业描述
本项目规定的作业任务是针对成人心搏骤停者,以模拟人为操作对象所进行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作业,包括心肺复苏前的现场环境观察与判断、意识判断、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吹气以及复苏后的判断和体位摆放等。
首先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与判断和对伤患者意识进行识别判断,在确定伤患者为心搏骤停之后,进行5个循环的C-A-B心肺复苏操作,之后再进行评估,在病人没有恢复意识之前,一直重复以上操作,每5个循环判断一次,直至救护车到达。
2.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如表2-1所示。
表2-1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
项目二 自动除颤器使用
1.作业描述
本项目规定的作业任务是针对成人心搏骤停者,以模拟人/假人为操作对象,利用自动除颤器(AED)进行的除颤作业。
在对心搏骤停者进行5个循环的C-A-B心肺复苏操作的同时,尽快准备除颤装置,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立即对病人进行体外电击除颤一次,除颤之后,重新对病人进行5个循环的C-A-B心肺复苏操作,之后再进行评估和除颤,在病人没有恢复意识之前,一直重复以上操作,每5个循环判断一次,直至救护车到达。
2.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
自动除颤器(AED)使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如表2-2所示。
表2-2 自动除颤器(AED)使用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及预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