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家临终者会增加吗?

接下来谈谈在家临终。

“死亡的医院化”导致日本人的临终之所一下子从家里变成了医院。不过近年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虽说如此,在家临终的比例仍未大幅增长。想要颠覆“临终应在医院”这一根深蒂固的常识颇为困难。

即便都是在家临终,现代与以往的情形也截然不同。过去,居家照护的医疗水平很低。在那时,一旦卧病在床,出现褥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谁会想到如今“褥疮”这么难的辞藻日本人都在普遍使用了。如果雇用印度尼西亚藉和菲律宾籍的护工的话,或许使用“皮肤磨破溃烂”的说法更容易懂一些)。当时,卫生水平和营养水平都不高,褥疮不断加剧的话,就会有细菌从溃烂处侵入,受照护者很快会因感染而死,因此以往的居家照护,原本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照护负担变重是由于照护水平的提高、照护期间的增加。换言之,即使需要照护程度很高的人,如果能受到悉心的照料,也可以长期活下去。

不仅如此,居家照护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需要照护的人与有照护能力的家人同住。所谓的照护资源,其实是指儿媳妇。当住在一起的公婆需要照料时,不管儿媳愿不愿意,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她的肩上。“‘不能拒绝的照护’就是强制劳动(forced labor)。”不过即使我一向说话不留情面,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研究照护的外国学者玛丽·戴丽在书中所写。看来强制劳动不仅仅存在于集中营中,也存在于家庭内部。

不过,最近几年情形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儿媳逐渐不再是照护资源了。樋口惠子女士甚至宣称,作为照护能手的儿媳已经绝种。

各种调查都显示,当自己需要被照料的时候,老人最希望配偶来照料自己,其次是女儿,接下来是儿子。儿子已经超过儿媳位居前几名。儿媳与公婆之间原本就没有血缘关系,一方不想照料,另一方也不想被照料。另外,居家照护之所以能够实现,除了家人的照护以外,还因为有第三方介入,也就是照护保险的存在。现在不仅可以接受专业的照护,必要时还可以享受上门看护和上门医疗。以前的居家与现在的居家,已经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