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如是说:人,诗意地安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哲学的耻辱

当我们的任务是对此在做出预备性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分析时,出现了对领会、意义和解释之阐释。我们对此在的揭示状态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此在,根据其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状态,已经同样源始地和它的这一揭示状态一起,在世界、在之中和自我等方面而被揭示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对领会的解释还表明,与它的沉沦的存在方式相一致,领会已然而且大部分将自己偏离到对“世界”的领会中去了。即使问题不只是存在者状态上的经验,还是存在论上的领会,存在之领会也应该首先从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者身上探寻方向。于是,最初现成的东西的存在就被略过了,存在者被理解为现成在手边的“物”(res/thing),“在”获得了“实在”的意义。实体性成了存在的基本特征。与此种存在之领会的偏离相适应,存在之领会被撇开了,甚至此在的存在论的领会也滑进了这种存在概念的视界。就像任何其他的存在者,此在作为实在而现成在手边了。在这种理解方式中,“一般的存在”也就获得了“实在”的意义。于是乎,实在概念在存在论问题上拥有特别的优先性。这种优先性使此在之真正存在者状态上的分析的进路发生了偏离。我们对于世界之中已然上手的存在的了解也发生了类似的偏失。这最终把一般的存在问题逼上歧途。其他存在样式也根据实在而从消极否定方面被规定了。

所以,不仅此在的解释,而且一般的存在问题的探究,都必须从实在意义上的存在的片面方向上转移过来……

……

实在,仅当它是世界内的在者时,才是本质上可以接近的。从存在论上讲,一切接近这种在者的方式,均奠基于此在的基本状态,即在世界中存在……

有没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能不能被证明?如果由在世界中存在的此在提出来,那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毫无意义了……“外部世界”之实在性问题的提出,首先就未阐明世界现象本身。事实上,“外部世界问题”总是根据世界内的在者(事物和客体)而决定方向的……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一扫任何怀疑主义,为“我们之外的物的定在”提出确凿的证据,康德把这件事称作“哲学和人类一般理性的耻辱”。

……

“哲学的耻辱”并不是至今人们尚未提出这个证据,而是这样的证据还一再为人们所期盼、所寻求。诸如此类的期盼、寻求和愿望,源于人们的一种在存在论上并不充分的思想方式,其特点是:始则坚信有“某物”存在,然后证明有一个“世界”不依赖于它又外在于它而现成地存在着。其实不充分的倒不是这样的证据,而是进行这种证明与期求这种证据的在者之在尚未得到充分规定

——Being and Time,pp.24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