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框架创新
本书构建了一个多重角色定位下的工会参与对和谐劳动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制度背景下,工会承担着来自政府、企业和职工三方主体的角色期望,不仅是职工权益的维护者,也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还是企业生产的管理者,兼具维权、维稳和经济建设三重职能。中国工会的非单一利益驱动和边界模糊化,使其在改善劳动关系方面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书遵循工会职能承担到工会职能耦合的思路,探讨工会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出多重角色定位下的中国工会对和谐劳动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中国工会维权、维稳和经济建设职能的履行均可改善劳动关系,且不同职能间存在内在耦合关系,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工会巧妙地将维权、维稳和经济建设三重职能结合在劳动关系调整中,使职工、企业和政府符合利益一致假设,积极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 研究视角创新
(1)从微观视角多层面地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进行解读。现有研究主要从技术因素、市场结构和经济发展三个维度解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本书从劳动力市场效率视角,分别考察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关系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和拓展了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特征事实,推动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视角解读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从理论上识别出工资扭曲作用于企业创新的内在传导机制,并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补充和拓展了现有对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揭示了劳动力工资扭曲抑制企业创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明确了微观作用机制,既为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制度创新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当前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了微观证据,并有助于加深对转型经济体更为一般性的要素市场价格扭曲与创新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既有考察劳动力市场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文献主要基于劳动力成本视角展开,对工资扭曲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停留在对相关关系的检验,对传导机制的实证验证付之阙如。本书将边际产出与工资水平纳入同一框架下,基于劳动力工资与边际产出的偏离这一视角考察企业创新行为,更能探悉劳动力成本的真实变化,有助于深入揭示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的系统性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微观传导机制。
(3)从资本深化视角实证考察中国劳动争议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弥补了现有实证文献忽视中国劳动争议矛盾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的不足之处,为中国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决策依据。既有文献更多地从劳动争议的特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缺乏就劳动争议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本书基于资本深化视角,对中国劳动争议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进行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争议的增加促使企业选择利用资本替代劳动,产生资本深化现象,进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4)从劳动力供需两端发力,探讨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三 研究方法创新
(1)首次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性研究。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与外部环境变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潜力产生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教育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和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对劳动力市场供给规模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劳动力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一步把握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发展的特征,而且为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度的检验结果,进一步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影响劳动力供需协调的因素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提高中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协调程度提供决策依据。
(2)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劳动力个体层面的工资扭曲。既有测度劳动力工资扭曲的文献大多基于宏观数据或企业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法,通过参数校准过程,根据总产值和要素投入量估计生产函数的参数,然后计算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将其与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得到劳动要素的工资扭曲程度。本书利用大样本劳动力个体数据,采用SFA测算劳动力个体层面的工资扭曲程度,不仅可以克服基于宏观数据或企业数据可能存在的加总谬误,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可对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省际、行业、所有制与地区差异等进行考察,把握劳动力工资扭曲的异质性特征。
[1] 人口转变乘数是指人口转变结束时的人口规模与开始时的人口规模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