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政治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现代化作为当今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尽管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所差异,但就整体而言,可谓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众所周知,影响现代化进程有诸多因素,公众的政治认同作为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驱力,直接决定现代化是否顺畅。与此同时,现代化进程促进政治认同的累积和提升。换言之,没有强大而可持续的政治认同,现代化很可能受阻滞。基于对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关怀,作者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对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可能有的困惑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问题做出了一定理论贡献。

第一,厘清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复杂关系。作者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辨析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分析两者契合与悖离决定和塑造政治认同的“下限”和“上限”以及政治认同发展空间。作者认为,契合之处体现为:自我觉醒是两者的同一起点;发展性是两者的共同特点;求同性是两者的相同倾向。悖离之处表现为:现代化的客观性与政治认同的主观性;现代化的未来性与政治认同的历史性;现代化的批判性与政治认同的保守性。“合”是指现代化从战略上有助于政治认同的形成,政治认同有利于促动现代化实现,两者从积极意义上而言,具有正相关性。“悖”是指在现代化实践中,具体到不同的时空范围和条件下,现代化有可能导致政治认同的危机,政治认同可能危及现代化进程。“合”意味着真正稳固的政治认同必须围绕现代化的“主轴”,脱离现代化的时空背景的政治认同是短暂和不牢固的。“悖”意味着政治认同并非随着现代化必然生成,现代化能否促进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究竟对现代化进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取决于政治认同的指向。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建构,一方面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上限,深刻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另一方面坚守政治认同的“下限”,坚决保障政治认同的现代化指向。

第二,依据政治认同的主体—人的基本属性为分析维度,从哲学高度提出政治认同的四大支柱: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作为特定时空坐标系中的人,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参照资源;作为客观现实存在的人,现实利益是政治认同的直接资源;作为道德空间中意义存在的人,价值观念是政治认同的核心资源;作为区别于兽的自我解释动物的人,话语体系是政治认同的统摄性资源。以权力的基本运行逻辑划分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提出意识形态认同、制度认同和政策行为认同三个层面。政治认同资源与对象存在直接或间接、或强或若的对应关系,从而有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分析政治认同问题,也为塑造政治认同找到了着力点和聚焦点,最终有利于形成相互强化的网络状政治认同体系。

第三,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政治认同比较。作者从经验层面梳理了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以政治认同资源与对象为切入点考察它们政治认同的差异。早发现代化早发性、内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使得其政治认同资源:历史记忆、现实利益、价值观念、话语体系具有全面性和高度一致性,显现出意识形态—制度—行为政治认同对象发展的递进性与层次性,有利于形成相互强化的政治认同路径。后发现代化的后发性、外生性和叠加性,使得政治认同资源具有单一性和堆积性,政治认同对象具有逆向性与捆绑性,不利于稳定而持续的政治认同的形成。不同类型现代化的政治认同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后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构,必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视阈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契合与悖离之间的张力,拓展政治认同的空间,挖掘政治认同的资源。同时,在观照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早发现代化过程中政治认同发展的经验,实现政治认同模式的创造性转换。而转换的关键在于对根本性政治问题的认定,实现问题“牵着”认同向认同“引导”问题的变迁。

基于学术研究的本土关怀,作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建构提供了理论建议。一方面必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政治认同建构空间,深刻挖掘政治认同资源。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权威性肯定为切入点,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问题“牵着”认同的“鸟巢模式”向认同“引导”问题的“年轮模式”的创造性转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深刻意识到政治认同模式转换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就是政治认同。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展开。其中,“四个自信”是政治认同的建构起点,自信是自我认同的核心,也是引导他人认同的关键;“中国梦”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代码,超越民族、政治身份、社会阶层、年龄代沟等因素,被全体中华儿女接受,是最大的政治公约数;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资源,十八大以来举行的一系列历史纪念活动,力图唤醒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腐败是中国政治认同之癌,威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和良好政治生态,反腐败是重塑认同的得力武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官员与群众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打通了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误解和仇恨,形成良好的官民关系,打通政治认同的重要命脉;国家安全的关键是政治安全,而政治认同是政治安全的基石,政治认同攸关国家安全。

由此可见,本书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研究本身来看,反映作者具有敏锐的理论嗅觉和问题意识,对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认同发生、发展、特点、来源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特别是对于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中政治认同模式的概括,对于认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问题,对于巩固中国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早发现代化与后发现代化的二分法显得简单,凸显了两种类型现代化中政治认同模式的差异性而忽略了同一类型现代化不同国家的区别。再比如,对于不同领域现代化对于政治认同的影响分析不够深入,如何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之间关系从而实现持续稳定的政治认同。

杨海蛟

2019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