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商道真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瞄准一个明确的目标

柳传志如是说:“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至少不会有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都是在以后的发展中日渐明朗的。但是,哪怕是朦胧的,企业也必须有一个目标,因为目标是制定战略的前提条件。”

精彩解读

1985年的时候,联想集团的创业者们对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还不是太清楚。为此,他们没少摔跟头、交“学费”。在经历过挫折之后,联想人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最初,他们也想过搞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尽快积累资金,但由于缺乏经验,20万元的资金不到一个月就被骗去了多半。后来他们一度卖过彩电,因为当时彩电是紧俏产品,他们几经周折从电视机厂搞来一批彩电,加价之后再卖出去。因为不懂得计算成本,没有把该纳的税金加到售价里,卖完以后税务部门上门征税,最后一算账赔了。为了尽快补上卖彩电的亏损,他们还卖过旱冰鞋和电子表,甚至从邻近的农村买来一些萝卜之类的蔬菜,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门口,卖给下班回家的职工。

经历过这一番挫折之后,柳传志渐渐冷静了下来,他组织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1988年前后,中国人敏锐地感觉到,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但应该选择从什么地方进行赶超,人们还有着不同的意见。当时,日本人主攻的智能机器人在学术领域有很强的支持者,信通的金燕静认为小型机是今后的主要方向;万润南领导的四通公司则认为电子打字机会成为领导者;联想内部一批有大型机经验的人则认为可以搞大型机。不过,柳传志认为个人计算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时,电脑刚刚进入中国大陆,人们对它还十分陌生,基本处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行简单的产品输出阶段,而当时由于改革开放,中关村林立的电脑公司大多数以贸易为主,从进口电脑的转手销售中谋利,柳传志他们合计,自己是研究计算机的,与纯粹民办的企业相比,他们有着雄厚的官方背景,身后还有一个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做电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但是他们没有钱。当时,中关村街上的公司大多数靠从国外进口电脑,然后再加价卖出去,一台286电脑零售价4万多元人民币,可以赚2万元利润。既然瞄准了电脑这一方向,他们就要走下去。

虽然没有钱,但柳传志有能力带领联想走“曲径通幽”之路。柳传志始终把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于计算机领域,目标是成为长期的、有规模的高科技企业,无论是竞争处于危机发展状况,还是面对国内的房地产炒股热,联想都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地逼进目标。柳传志说:“在创业的初始阶段,至少不会有也无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都是在以后的发展中日渐明朗的。但是,哪怕是朦胧的,企业也必须有一个目标,因为目标是制定战略的前提条件。”

智慧小语

在企业创立的初期,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它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的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但是,哪怕是朦胧的,企业也必须有一个目标,因为目标是制定战略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