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我国的语言文字
我国共有56个民族,使用着85种语言,但并非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相应记录符号——文字。据统计,除汉族外,中国55个民族中,共有蒙、藏、维吾尔、满、朝鲜、锡伯、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傣、彝、景颇、拉祜、纳西、傈僳、苗、佤、俄罗斯、壮20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在上述20个民族中,傣、苗、蒙、纳西族分别使用两种以上文字,因此,实际上使用的文字共有27种,而经常使用的只有23种。
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分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2%。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由于上海的崛起,上海话就成了吴方言的代表。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除西北角外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2%。
赣方言:又称“赣语”或“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3%。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的中部、北部,湖南东部,福建西北部,还有湖北东南部和安徽西南部的一些县市。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以及台湾、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中也有不少人说客家话。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闽方言:又称“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等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闽语又分为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五种次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香港、澳门地区也以粤语为主。粤语的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
普通话
“普通话”之名最早由清末学者朱文熊提出,他在1906年所著《江苏新字母》中,把汉语分为三类,其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民国初被定名为“国语”,被当时教育部定为法定教学语言。现在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推广受到宪法的保护,它成为全国通行的语言。
仓颉造字
黄帝的时候,字还没有出现。当时,黄帝手下有一个得力的官员叫仓颉,负责管理牲口和食物。他聪明能干,对牲口和食物的数量掌握得一清二楚。黄帝对仓颉十分信任,又分配了一些别的事情让他管理。这就让仓颉有些为难了,因为当时记数都是在绳子上打结,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结绳不但费事,而且容易记混,相当麻烦。怎么办呢?仓颉想:“可不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东西呢?”于是,仓颉就按照物品的形状画出符号来表示这种物品,这就是最早的汉字了。渐渐地,仓颉造了许多汉字,不但记东西方便了,而且记得还特别清楚。黄帝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对仓颉大加赞赏,并让他到各个地方去教百姓学习这些符号。这样,汉字慢慢流传开了,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字演变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字体演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甲骨文:是指刻在甲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它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金文:是指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多为祭祀、征战、契约等事。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的史官籀创造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小篆应运而生,它是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隶书: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
草书:草书产生于汉初,是隶书的变体,是汉字速写的一种字体,后来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楷书:又叫“正书”或“真书”,形成于东汉末年,魏晋时趋于成熟,通行于六朝,成熟于唐代。
行书:行书是介于正楷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始于汉末。
宋体:因印刷业兴起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后世的书籍多采用宋体。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是由元朝国师八思巴创制的文字。八思巴(1235—1280)是元初吐蕃喇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1253年,忽必烈派100名骑兵,将他迎至六盘山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从受佛戒。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尊八思巴为“国师”。
八思巴字脱胎于藏文字母,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字母有元音和辅音两种。字母大都呈方形。字母数最初为41个,后来陆续增加,据现存资料归纳,包括各种变体共有57个字母。八思巴字的行文采用自左往右、自上而下的写法。
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正式颁诏在全国推行八思巴字,把它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字”。后世又有人称“元国字”或“元国书”。元王朝灭亡后,这种文字逐渐废弃。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而得名。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城西北的小屯村,这里曾经是殷商时期的都城。甲骨文所记载的多是当时统治者在祭祀、征战、打猎时所作的占卜内容,其中包括占卜的日期、事件及其结果等。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卜辞”或“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清末担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确认殷代甲骨文的人。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甲骨片传给刘铁云(即著名的文言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铁云经过进一步收集、整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著名文学家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收甲骨4万多片,是迄今为止收集资料最丰富、最全面,并经过科学整理的一部大型甲骨著录。迄今为止,从收集的15万片甲骨中共发现超过5000多个甲骨文单字,其中能认识的有1700个左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解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解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因而,这部字典题名“说文解字”。“文字”连用始见于秦始皇琅邪台石刻:“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于是成为一切书写符号的通称。
六书
中国的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发展一直都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造字法。人们在造字、用字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和理论——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和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象形:是指按照事物的形状,把字画成事物的样子,往往以简单的轮廓表现事物最显著的特征。
指事:是在象形字或一些抽象符号上加一些提示符号而创造出新字的造字法。指事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抽象性符号来表示的,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提示符号来表示的。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并成一个字,并把它们的意义合在一起,从而造出有新含义的字的造字法。
形声:是指把表示意义的形旁字和表示声音的声旁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字。
转注:是指在同一个部首内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可以互相解释。
假借:是指对某一新概念,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其意义。
宋体字
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印刷业伊始,即被出版商选择为印刷的标准字。宋体字横平、竖直、撇如叶、捺如刀,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
宋体字的创始人(准确的说法是代表者)是宋代的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残害忠良的奸臣,然而人们很少知晓秦桧的另一面。秦桧不仅博学,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综合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宋体字。但是秦桧在高宗手下为相,迎合高宗偏安政策,镇压抗金将领,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父子,天怨人怒。南方老百姓把炸油条称为“油炸桧”,还让他和妻子王氏的铸像长年累月跪于岳飞墓前。至于他创立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汉字知多少
汉代扬雄著《训纂篇》收录5340字。
汉代许慎著《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
三国张揖著《广雅》收录18151字。
晋代吕忱著《字林》收录12824字。
梁代顾野王著《玉篇》收录22726字。
宋代陈彭年等著《广韵》收录26194字。
宋代丁度著《集韵》收录53525字。
宋代司马光等著《类篇》收录31319余字。
明代梅膺祚著《字汇》收录33179字。
明代张自烈著《正字通》收录33440字。
清代张玉书等著《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
现代徐仲舒《汉语大字典》收录54678字。
标点符号的起源
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汉朝时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一段为“读”(音dòu)。约在宋代时,开始有了“。”和“,”,明代时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到了近代,我国知识界又吸收了国外的标点符号,形成了我国的标点符号系统,后来逐渐完善,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用的标点符号。
汉字横写
汉字竖写改横写,最早是由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提出的。《新青年》1917年3卷3期,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信中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到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此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表示赞同。从此以后,横写汉字便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并一直延续至今。但目前台湾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出版物仍是竖写繁体汉字。
汉语拼音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开始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传教士金尼各又用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以后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
到了近代,我国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对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放后,毛泽东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以及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
速记
我国速记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从书法中的草书快速写法算起。《说文解字》中称“汉兴有草书”,说明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汉字的草书速记了。
我国真正的速记方法诞生于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当时国议会所议的事情内容繁多,且需详尽记录,繁体汉字无法奏效,清政府为此大伤脑筋。后来通过日本驻华使馆,聘请熊健崎一郎来华担任速记教授,不料熊健崎一郎因故未能应邀,于是清政府只好在国内遍寻速记人才。后来发现北京科学院学生蔡玮能用简单符号记录笔记。再访,才得知原是其父蔡锡勇所传。至此,清政府方知国内早有速记人才。
蔡锡勇,福建龙溪人,曾出使美国、日本等国,担任参赞职务。在国外工作期间,他留心考察各国文化,发现国外在研究运用速记提高记录速度,既节省时间,又增进效率。他认为与外国人使用的拼音文字相比,中国汉字笔画繁多,书写缓慢,更需要一种速记方法来作为辅助工具。于是回国以后,他参照美国凌士礼(译音)速记,结合我国“音韵学”,著成《传音快字》一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武昌出版,初版仅印6册。这部专著是早期几何体系的汉语拼音速记。拼写方法是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轻、重等笔画,分24声,以小弧、小画、小点为32韵。合声韵以切一音,合两笔以成一字,以北京音为标准。此书的发表,不仅是我国拼音文字方案中“速记派”的创始,也标志着我国最早的速记术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汉语速记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记符号应运而生。1955年,新中国在北京办起全国第一所速记学校。
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它结构简练,富有表现力。成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
二、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
三、由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词句演变而来,如“不近人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刻千金”出自苏轼的《春夜》。
四、源于民间口语,如“信口开河”、“南腔北调”等。
成语经过长期提炼后,已经形成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即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在使用时不能随意更换或者插入别的字。
谚语
谚语往往通过一种现象,表明一个生活道理。谚语有单句的,也有复句的。虽寥寥数字,但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骄兵必败”、“满招损,谦受益”等等。
谚语原是一种口头文学,在文字出现之前就产生了。《文心雕龙·书记篇》记载了几条,说是“上古之世”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一条是“唯忧用志”,意思是困难和挫折可以使人发愤。这可能是我国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之一。
在我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数不清的谚语。有的谚语有出处,有作者,这部分谚语来自历史名人的诗词、文章、警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谚语,就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是,绝大多数谚语无法说出具体的作者,它们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实践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沿而成。
歇后语
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在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现代流传的歇后语大都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言,真实的寓意在后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针砭时弊比较隐晦,后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现代流行的歇后语主要以俏皮话为主,而不是讽刺。如:水仙不开花——装蒜。
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由来
化学元素的汉字名称是由清代化学家徐寿创造的,如氢(H)、氧(O)、钠(Na)等。
徐寿,江苏无锡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徐寿23岁,出身士大夫家庭的他毅然抛弃了科举考试的道路,转而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徐寿在上海看到了1855年出版的《博物新识》,便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小小实验室,做了这本书的全部实验。他一生共翻译了《化学鉴原》等13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是化学书籍。在翻译过程中,一再碰到化学元素的译名问题,经过反复推敲、研究,他决定采取译音方法,把化学元素的英文名称第一个音节译成同音的汉字,并根据元素的性质冠以汉字偏旁。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对联种种
春联:又叫“春贴子”、“门贴”、“门对”、“挥春”等,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
婚联:即结婚用联,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
寿联:祝寿的对联,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意。
挽联:为对死者表示哀悼而专作的对联。有为已故者作的,也有专为自己作的。内容或歌功颂德,或借题发挥,也有正题反做,讽刺或揭露死者。
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的对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题赠联:指题赠友人、晚辈、下级或河山风光等的联语,多有劝勉、赞颂等意。
集句联:将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又称做诗词集句联。
趣对:指游戏笔墨、具有趣味而雅俗共赏的对联,内容活泼。
戏台联:旧时演戏,往往在戏台两旁贴副对联,或宣传戏剧的特点和作用,或指导观众观戏,或反映剧场的欢乐气氛。
名胜楹联:是指风景名胜之处的对联。
口语联:指对联的口头创作、俗语对和白话对联。其特点是通俗、口语化,富于趣味性。
讽刺联:是用于讥讽某种人或某类事物而用的对联。
格言联:是格言、警语一类的对联。或用来自勉,或题赠他人。
行业联:指各行业专用的对联,如商业、服务行业等。
她
在“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不管女性、男性人称或物称,都用“他”,稍后才有人用“伊”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称物则仍用“他”;更后才有“他”、“她”、“牠(它)”之分。鲁迅先生说过,“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还誉为这是刘半农打的一个大仗。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1918年最先把“她”字用做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您
“您”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第二人称“你”的敬语出现的。唐朝以前,汉语中只有“你”而没有“您”。自唐朝开始有了“你们”的说法,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你们”二字连读,读快了就念成“您”的音了。于是,到了宋元时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把“你们”简记为“您”,这时的“您”只是“你们”的合音,并没有别的意思。宋元以后,“您”逐渐由表示多数向单数过渡,用以表示尊敬的意思。由于“您”源于“你们”,所以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后面不能加助词“们”表示复数。
酷
“酷”是一个汉语新词,是英文Cool的直译,原意为“凉爽、冷静”,后被引申为“无热情、不激动”或“真棒”、“好极了”、“帅气”等表示惊喜和赞美、羡慕之意。
Cool作为一个俚语,最先用于美国黑人土语,后来通过被称为冷爵士的美国音乐而传播开来。相对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特别流行的节奏感强烈的摇摆乐来说,冷爵士乐则具有一种松懈的、冷漠的、轻描淡写的风格。因此,Cool这个词便意味着:有品位的、潇洒的、出色的,它在美国青少年的口语当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后来中国港台地区的中文媒体把其音译为“酷”,在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中国大陆并广泛流行起来。
“酷”是一个具有广泛概括能力,且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它可以指对人、对某种信仰以及对主流文化的冷漠,特别是对传统价值观蔑视的心态和神态,也可以表示很棒、了不起的。“酷”的含义有时让人猜不透,比如,热门网站叫做“酷站”等。
吧
“吧”是英文“bar”的音译,在西方一般专指“酒吧”。而现今,都市里的“吧”早已超出原先“酒吧”的范畴,网吧、书吧、陶吧、水吧、氧吧、玻璃吧等层出不穷。而泡吧也成为当今时尚生活的一个新标志。
秦
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琹”。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一天,他突然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把椅子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琹’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秦始皇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朝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琹”改为“秦”。从此,“琹国”就成了“秦国”。
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但他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延续了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
囍(双喜字)
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都会贴上大红的双喜字——囍。那么,这个囍字是如何出现的呢?
相传,囍字是王安石发明的。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年轻时上京城赶考,路过马家镇时,看见马员外家门外的走马灯上写着这样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禁拍手叫好,却一时想不出下联。
到了京城考试完后,主考官面试考生。轮到王安石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王安石对出下联。王安石脑子一转,“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脱口而出。主考官听后连声赞好。
赶考回来,王安石特地去马员外家拜谢。马员外闻听大喜,当即将女儿许配给王安石,原来那走马灯上的对联是马员外女儿的选婚联。王安石新婚大喜之日,正巧也传来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喜上加喜,王安石提笔就在纸上写下“囍”字。从此,人们结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新人的祝愿和增加喜庆的气氛,都会用红纸写上大大的“囍”字贴在门墙上。
朋友
“朋友”一词古已有之,《周易·兑卦》中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在这里的含义是共同学习,所以“朋友”一词在古代是指同学、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交情深厚的人。比如唐代孔颖达在为“君子以朋友讲习”这句话作疏时的解释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明代时,“朋友”是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一种称谓。然而,这种历史上特定的称谓,已与现今朋友的含义相距甚远。
巾帼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攻打魏国,与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对阵于渭南。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道进兵,有诸多不便,必然急着作战求胜。于是他坚守军中,不与蜀军交战。心想时间一久,对方的军队必被拖垮。
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稳如泰山,不予应战。诸葛亮便使了一个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妇人之饰”,即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帼,guó,古代妇女戴的头巾)。讽刺司马懿不敢出来应战,胆小怕事,不像男子汉。
这一招果然灵验。司马懿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妇女头饰,大为恼怒。他向魏帝上表请求出战,但魏帝不同意,还派了一个叫辛毗的臣子前往军中监督司马懿。后来,司马懿几次想要出兵,都被辛毗手持代表皇帝的杖节予以阻止。司马懿只好作罢。
于是,后人便用“巾帼”作为妇女的代称。
浪子
北宋大臣李邦彦,才华出众,性情豪爽,风流潇洒,一表人才,写起文章来思路敏捷,文笔精巧。他生长在民间,熟悉庸俗猥琐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办法,善于应对,反应也快。他善于唱曲逗乐,常把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编缀成词曲,供人们传唱。他给自己取名为“李浪子”。
李邦彦担任宰相时,没有什么建树,只是阿谀奉承、巴结谄媚,占个官位而已。京城里的人都把他称为“浪子宰相”。
后来,人们就用“浪子”来指那些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
耗子
五代时,兴废战争异常激烈,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统治者生活穷奢极欲,将负担全转嫁到人民头上。当时的赋税名目繁多,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盐税,做酒要酒税,养蚕要蚕税。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名之为“雀鼠耗”,每缴纳粮食一石加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缴纳十两加半两。到了后汉的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但又不敢咒骂皇帝,于是便将仇恨集中发泄在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后来,这种叫法就流传了下来。
东西
朱熹是宋朝著名学者。一天,朱熹去拜访老朋友盛温如,赶上盛温如提着篮子正要出去。朱熹于是便问他:“你干什么去啊?”盛温如说:“我要去买东西。”朱熹笑着说:“你只买‘东西’,就不买‘南北’吗?”盛温如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是属木、金的物品,都可以用篮子装的。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水、火怎么能够用篮子装呢?所以说,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朱熹听了,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
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都用“东西”来表示某些事物。
华侨
“华侨”指在国外客居或寄居的华人。1878年,清朝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把我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从此,“侨民”便成了一种专称。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事,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便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专称。
雷同
在电影、电视剧的片头或片尾,我们经常看到“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字幕。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多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作品。实际上,它源于我国古时的一种说法,即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礼记·曲礼》上说:“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因而,“雷同”含有“随声附和”之义。后来,“雷同”被引入文学中来,并赋予了现在的含义。
荒诞
“荒诞”一词源自一个离奇的传说。据我国西汉东方朔著的《神异经》记载,“诞”是一种小兽的名字。这种小兽也称“讹兽”,生活在西南的边远地区。它的身形像兔子,却长着一张人的面孔,而且居然能像人一样说话。但它所说的话都是些不实之辞,它说往东就是往西;它说是好的,却可能是坏的。为此,人们常常被它欺骗。“荒诞”一词就是从这个神话故事中演化而来的。由于“诞”这种动物喜欢撒谎,后来人们就用“荒诞”表示“弄虚作假”、“不合常理”。久而久之,“荒诞”就转化为形容词,即今天的用法。
名堂
“名堂”的来历与古时候的“明堂”有关。
唐朝时,国势强大,经济繁荣。由于“明堂者王者之堂,用以明王者之权威也”,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修造明堂看得很重,并让大臣们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该修成什么样。于是,有个善于阿谀逢迎的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伪称是一个天女转交给他的,要他献给武则天。大臣刘允沦见按此修建明堂,将会劳民伤财,于国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劝谏武则天,称《明堂经》里不知搞什么“明堂”武则天经过慎重考虑后,没有照着所谓的《明堂经》建造“明堂”。
后来,人们就把弄些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做“搞明堂”。由于“明”与“名”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所以,“明堂”慢慢就写成了“名堂”。
红尘
人们常说“看破红尘”,就是说把人间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人世间。但早期的“红尘”并无此意。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诗句。这里的“红尘”是指驿道、闹市街衢的飞尘,形容都市的繁华。徐陵《洛阳道》有“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其中的“红尘”也是形容繁华热闹。
到了近代,“红尘”则多指人世间,常为佛家所用。《红楼梦》第一回在释题中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意思是说,那块石头无才补天,便被“大士”、“真人”带到世间来了。
溜须
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献媚取宠的行为。
相传,宋真宗时,丁谓靠献媚取宠爬上宰相之位。有一次,丁谓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谓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拂拭,并对其胡须加以盛赞,原以为这样会博得寇准的欢心。殊不知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老宰相深知此人心术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溜须”即由此而来。
杜撰
“杜撰”就是没有根据的臆造。
传说宋代有个人叫杜默,很爱写诗。但是,由于才情所限,他写的诗内容空泛,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而且,他的诗不讲韵律,平仄不分。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杜默撰写的。”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现在人们把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称为“杜撰”。
斧正
从前,有一个被称做“郢人”的人,胆子特别大,而且遇事非常沉着。有一次,郢人的鼻尖上沾了像苍蝇翅膀那样大小的一点儿白灰,郢人想把它去掉,却不知怎么弄才好。正巧他认识一个叫“匠石”的人,匠石技艺很高,尤其是斧子用得极为熟练。于是,郢人就请匠石用斧子为他砍掉鼻上的白点。人们都悬着一颗心来观看。匠石抡起斧子,急速地向着郢人的鼻子尖劈下去。这时候,郢人只觉得两耳生风,眼前白光一闪,围观者先闭眼再睁眼,一看郢人鼻尖上的那一点儿白灰已被利斧削得干干净净,更令人惊奇的是,郢人的鼻子却完好无损,竟没有碰破一点儿皮。再看郢人,从容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围观者既为匠石的斧技惊叹,又为郢人的镇定所折服。
这件神奇的事情被宋国的国君知道后,他感到很惊奇,很想亲眼看看这个精彩的表演。他恭恭敬敬地请来匠石。匠石说:“我虽然使用斧子的技巧高,但现在却无法表演了,因为郢人已离开人世了,没有像他那样大胆沉着的人配合,技艺再高也是做不到的。”
后来,人们就把请别人修改文章或请人批评指正称为“斧正”。
捉刀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位名叫崔琰的武官,仪表堂堂,英武非凡,曹操常自叹不如。有一次,匈奴遣使来访,曹操为了让匈 奴使者见而敬畏,突然想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主意:让崔琰穿戴上自己的衣帽冒充魏王,曹操本人则持刀扮成侍卫,站在坐榻旁边,以便观察匈奴使者的态度。接见完毕,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就派了一名间谍去探听。这人想办法接近了匈奴使者,找了个机会问:“你对我们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者回答说:“魏王固然仪表堂堂,可是我看他旁边那个捉刀的人,倒真是一位英雄人物啊。”
后来,人们就把代别人做文章称为“捉刀”。
吃醋
房玄龄是唐朝有名的宰相,他不仅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得天下,还协助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对房玄龄格外器重,封他为梁公,位居宰相之首。有一次,唐太宗见房玄龄结婚多年仍未纳妾,便决定赐给他几名美女做妾,可是几次都被房玄龄婉言谢绝了。后来,唐太宗听说房玄龄怕夫人不同意,就让皇后专门去房府劝说房夫人,谁知房夫人不给皇后面子,将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听说房夫人是如此态度,心中有些不快,于是便想了一个办法。一天,李世民派人送了一壶酒给房夫人,并传话:如果再不同意就让她服毒酒自尽。房夫人听罢,毫无惧色,端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她却安然无恙,原来壶里装的不是毒酒而是醋。房夫人的刚烈表现,一时被传为佳话。太宗也不再提房玄龄纳妾之事。后来,“吃醋”便成了男女间有“嫉妒心”的代名词。
幽默
“幽默”这个词是林语堂在20世纪20年代从英语中音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在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对这个译名,当时曾有过异议:鲁迅嫌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觉得不太妥当;李青崖主张改译为“语妙”,而“语妙天下”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的含义,不太妥当;陈望道主张改译为“油滑”,也只表达了一个方面的意义。后来,唐栩候译为“谐穆”,“谐”代表一面,“穆”也代表一面,合起来正巧成了“幽默”的整体,可见是比较适当的。但是因为“幽默”这个外来语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它的含义也已为人所知,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斗胆
三国时的姜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历任征西将军、卫将军、大将军等。诸葛亮死后,姜维统率西蜀军多次讨伐魏国,都不能取得胜利。公元263年,魏军大举攻蜀,姜维放弃阴平而退守剑阁,抗击魏将钟会。钟会劝姜维投降,姜维不肯答应。但是,蜀后主刘禅已经宣布投降,姜维出于不得已,也投降了钟会。
钟会对姜维十分友善,二人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姜维。后来,钟会也暗地谋划背叛魏国,姜维认为复兴蜀汉的机会到了,便假意替钟会出主意。不料,事情败露,魏军将士十分愤怒,杀死了钟会、姜维以及姜维的妻室儿女。
姜维死后,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只见他的胆长得形如斗状,有鸡蛋那么大。
后来,人们便用“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毒手
十六国时斯,石勒自称赵王,建立了后赵政权。石勒出身平民之家,14岁就跟人到洛阳做买卖,后来又为人种过田,也曾当奴隶。当了赵王之后不久,他把老家年高而有声望的人,以及他年轻时的一些朋友请到都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西南)来,和他们一起按次序坐定,命人端上酒菜,开怀畅饮。石勒与家乡父老们谈笑风生。父老们见石勒称王后不忘乡亲,又不摆架子,也非常高兴。
喝到一半,石勒朝大家看了看,忽然问:“李阳怎么没有来?”众人一听都笑了:“他怎么敢来?想当年,大王为了跟他争夺沤麻池,不知打过多少次架!大王常常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石勒接口说:“孤也常常被他打得脸肿鼻青!”“所以他不敢来呀!生怕大王一动怒,把他给‘喀嚓’了!”那位父老说着做了个砍头的手势。石勒微微一笑,说:“争夺沤麻池是平民之间的仇恨。如今孤正要在天下树立威信,怎么会把一个穷苦乡亲当做仇敌呢?何况李阳也是一位壮士,他应该来!”
说着,石勒立即派人去找李阳。几天后,李阳来了,石勒亲自到门口接他。李阳一见石勒,诚惶诚恐,要下跪请罪。石勒一把将他拉住,携着他的手,领到里面,与家乡父老们坐在一起。石勒特意安排李阳坐在自己身边。李阳见石勒不记旧恨,真是感激涕零。众位父老见石勒气度宽宏,也都点头表示赞叹。
大家又高高兴兴地喝起酒来。喝到半醉,石勒谈起争夺沤麻池的经历,抓住李阳的手臂说:“孤往日吃足了卿的老拳,卿也饱尝了孤的毒手啊!”说罢,哈哈大笑起来。后来,石勒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并赐给他一座住宅。
后来,人们用“毒手”表示凶狠的殴打和毒辣的手段。
方寸
关于“方寸”一词有一个典故。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刘备礼贤下士,广纳天下人才。当时,刘备身边有一个叫徐庶的人,足智多谋,诸葛亮就是他推荐给刘备的。曹操打败刘备后,为了逼迫徐庶为己所用,就软禁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个孝子,听说母亲被俘,心急如焚,决心到母亲身边尽孝道。
徐庶辞别刘备时,指着自己的心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于是徐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投奔曹操去了。
“方寸”在古代指一寸见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后来人们用它来表示心,心烦意乱则称“方寸已乱”。
汗马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有个妃子骊姬,她长得很漂亮,又善于迎合晋献公。晋献公很宠爱她,事事都依她。
骊姬生了个儿子,可是晋献公已立了长子申生为太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当太子,她就经常在晋献公面前说申生的坏话。昏聩的晋献公就把申生杀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见自己的大哥被杀,知道骊姬也不会放过他们,就一个逃到蒲城,一个逃到梁国。
骊姬见二人逃走,担心将来他们会回来报仇,又逼着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杀重耳。重耳又逃到狄国,后又到卫国、齐国等地,一共在外流浪了19年。在这期间,晋献公死了,骊姬的儿子当了国君。晋国的大臣心中不服,就在吊孝的时候把他杀了,骊姬也被用鞭子活活打死。晋国没了国君,顿时大乱。夷吾趁机回到国内,当了国君,号为晋惠公。晋惠公死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晋怀公。这时,重耳正好在秦国。秦穆公恨晋怀公不讲信用,就派军队帮助重耳打回了晋国,赶走了晋怀公,让重耳当上国君,号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就对那些随他流亡的人员一一论功行赏。有个小臣叫壶叙,见三次行赏都没有他的份,就向晋文公问原因。晋文公就把行赏的标准向他说明:“用仁义来引导我,以道德来约束我的人,受上赏;辅助我行事,使我得以继君位的,受次赏;冒着箭矢炮石,在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赏赐又低一些。在这三赏之后,才能轮到你。”壶叙听了,无话可说,羞愧而退。
“汗马”原意指将士骑马作战,马奔驰出汗。现在泛指在工作中作出贡献。
哄堂
唐代,御史分为台院、殿院、察院三部分,由台院一名资格最老的人管理杂事,称之为“杂端”。每当御史们聚集在公堂会餐时,是不准随便谈笑的。只有杂端先笑了,其他人才能笑。有时,遇到了好笑的事,都要忍着,看杂端笑了,大家才一齐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当时人称之为“烘堂”。
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冯相的人和一个叫和相的人同在中书府里做事。有一天,冯相穿了一双新靴子兴冲冲地来上班,和相见了,觉得那靴子很好看,就问道:“先生新买的靴子,价钱多少啊?”冯相缓缓地伸出右脚,轻描淡写地说:“九百。”“什么!只花了九百?”和相惊讶地问。冯相面无表情,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和相是个急性子,见冯相不回答,就回头对其他人说:“我的这双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他怎么买得这么便宜?”又催问冯相:“你在哪儿买的?这么便宜,快告诉我,我也去买一双。”见和相问得紧了,冯相才慢慢地抬起左脚,漫不经心地说:“我这只靴子也是九百。”大家这才明白冯相是故意卖关子,逗和相玩呢,禁不住哄堂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便用“哄堂”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发笑。
刘海
人们把前额垂着的齐眉短发称做“刘海”或“刘海儿”。它来自于真人及他的传说。
刘海,五代时人,本名刘操,事燕主刘守光为相。传说他受道士正阳子的指点,辞去高官,遍游访道,这个正阳子就是“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刘操出家后改名刘铉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后来又称其为刘海。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阊门外富商贝宏文家当用人。有一次,他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一只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高高兴兴地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一年多了,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的时候,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
刘海出家后应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刘海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手提一串金钱逗弄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象征着欢天喜地,生活富裕。民间还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也有“刘海戏金钱”、“刘海戏金蟾”的说法。
在民间各地流传的画像中,刘海前额垂着齐眉的短发。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妇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成这样的发式。后来妇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便被称为“刘海”或“刘海儿”了。
抬杠
北方人将两人互相辩论、互相驳斥称为“抬杠”。这种叫法起源于民间的一种活动。
过去,我国民间过春节闹元宵常常会有形形色色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些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道具非常简单: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只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带纱翅帽的丑官就端坐在那把高高的椅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拌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称之为“抬杠”了。
班房
人们常把进看守所、蹲监狱称为“坐班房”。《辞海》也把“班房”解释为“看押犯人场所的俗称,指看守所、监狱等”。
其实,班房原本的意义是指县衙或私人府第里的差役们值班或休息的地方,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都有班房一词出现。只是后来这地方用来临时关押人了,才渐渐地发展出“监牢”的意思,再后来就成了“监狱”的代称了。
班房是流行较广泛的监狱代称,有的地方称监狱为“官店”、“差馆”、“押馆”,四川一带叫“卡房”。
马虎
宋朝时,有一个画家喜欢随心所欲地画画。有时候,人们都搞不清他画的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下画了一个马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说:“马马虎虎!”那人听了这话,生气地走了。画家把画挂在了自家的大厅上。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虎。小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
后来,大儿子外出打猎,把人家的马当做虎射死了,他不得不赔钱;小儿子外出遇到老虎,以为是马就想骑,结果被老虎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悔恨:“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烧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后来,人们便用“马虎”来形容一个人粗心大意,办事不认真。
马上
汉高祖刘邦喜欢把“马上”两个字挂在嘴上,以此傲视当时的读书人:“公居马上而得之(天下),安事《诗》《书》!”当面被骂的陆贾也不示弱,立刻反唇相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他们所说的“马上”,即指在马背上,暗含的意思就是“武力”。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马”是很重要的,有了“马”,就可以造就速度与力量紧密结合的强大骑兵。所以,“马上”的第一个引申意义就是“武力”。因为骑在马上比靠两条腿走路要快得多,所以“快”的含义自然也在其中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诗云:“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另一位唐代诗人许浑塑造了一位骁勇的将军形象:“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充分表现了“马”和“速度”的关系。“马”就意味着突飞猛进,后来索性就用“马上”作为副词直接修饰动词了。《元曲选·陈州粜米》中写道:“爷,有的说,就马上说了吧!”这里的“马上”就是“立刻”的意思,和今天的用法完全相同,表示一种短暂的时间概念。
因此,“马上”在今天多用来表示“立刻”、“立即”的意思。
上当
典当,在过去是一种很盛行的行业,几乎在每个城镇里都有。当铺起源于南朝,当时是由寺庙经营,它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为抵押,靠放高利贷来谋取利润。它的贷款利息相当高,而且必须以比借款高五成价值的东西做抵押品。抵押期限分六个月到八个月不等,过了期限物主仍无力或因事没有赎回的话,当铺即没收其抵押品。诸如宝物首饰、家具器皿、古玩字画等,到了时候还不了本息,这些东西就不再属于物主了,而归当铺所有。对此,行话称做“当死”。
当铺对人的盘剥相当厉害,凡是和当铺打上交道的,就要背上还不清的债,就要吃亏。应该说,上当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诈骗和剥削。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受诈骗称之为“上当”了。
铜臭
东汉时,有个人叫崔烈,曾经当过郡守、九卿等官,在北方很有名气。
灵帝时,朝廷公然张榜出卖官职,钱多买大官,钱少买小官。当时一些名士本来已经很有地位,但也不得不随波逐流,花大价钱买高官做。崔烈也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当时的最高长官)。封崔烈为司徒那天,百官聚集,灵帝也亲自出面,好不热闹。灵帝还对亲信说:“这个官职卖得太便宜了,应该卖一千万。”
崔烈当了司徒后,声誉却不如从前。日子一久,他自己也有所察觉。有一天,他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人们对此有何看法?”崔钧说:“父亲少有英明,历任卿守,大家都说父亲位居三公当之无愧。但是父亲现在却让天下人失望。”崔烈问为什么,崔钧说:“因为您这个官职带着铜钱的臭气。”崔烈大怒,举起拐杖去打崔钧。崔钧见父亲打来,拔腿就跑。崔烈骂道:“为父打你还跑,简直是不孝之子!”崔钧说:“古时舜对待父亲,小的责打就承受,大棍子打来就逃走,不能叫不孝。”崔烈心中惭愧,不再追打崔钧。
后来,人们便用“铜臭”讥讽有钱的人,或谴责金钱交易下的各种肮脏勾当。
瓦解
秦始皇在强国争雄的战国末期叱咤风云,踏平六国,统一天下,威震四海,连从来没有停止过侵扰行动的北方匈奴,也因惧怕他而停止了进犯。不仅秦始皇本人,就连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地认为,秦始皇一劳永逸地建成了万世帝王之业。
可是秦始皇刚刚死去,他的小儿子胡亥就与赵高、李斯狼狈为奸,逼死了长兄扶苏,夺取了帝位,史称秦二世。秦二世缺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但在残忍暴虐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上台,就大肆诛杀和他意见不同的人,连同胞的22个兄弟姐妹,也都被他一一暗杀、赐死或车裂。至于平民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性命财产朝不保夕。
很快,朝廷的暴政引发了百姓的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举起反秦的旗帜,天下群起响应。诸侯背叛,将领倒戈,秦军主力在前线节节败退。起义军中刘邦、项羽的兵马直逼京城咸阳。在秦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的时候,朝廷在后方又发生了内讧,赵高诛杀了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王。子婴在举行登位大典之前又诛杀了赵高。子婴只当了四十多天的皇帝,刘邦和项羽就打进了咸阳城,子婴被项羽杀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此灭亡了。
司马迁在记述这段历史时,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形容秦王朝的迅速崩溃。他说:“这真像是瓦解呀,即使有周公那样的能人,也挽救不了它的命运。”后来,人们便用“瓦解”来比喻事物的崩溃、分裂或分解。
食言
春秋时期,鲁哀公从越国返回鲁国,大臣季康子和孟武伯赶到鲁国南部边境的五梧之地去迎接他。当时,大臣郭重为鲁哀公驾车,见到季康子和孟武伯之后,郭重提醒鲁哀公说:“这二位嘴里的坏话多着呢,请君王详察。”
君臣见面之后,鲁哀公在五梧设宴,孟武伯很讨厌郭重,于是边饮酒边说:“郭重,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肥?”季康子插话说:“该罚孟武伯喝酒!由于鲁国靠近仇敌之国,我因此未能跟随君王出使,得免远行。郭重跟着君王辛苦奔波,可是孟武伯却说他长得肥胖,真不像话!”鲁哀公想起季康子、孟武伯屡次违背诺言的事,就借机指桑骂槐地说:“这个人吃自己的话多了,能不肥胖吗?”这次饮酒,大家都不高兴。从此,鲁哀公和大夫之间开始互相憎恨了。
后来,人们就用“食言”比喻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
碧血
碧,本义指青绿色的玉石。而血是红色的,为什么红血又称碧血呢?“碧血”一词源于《庄子·外物》所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期,周敬王的大夫苌弘忠于君王,因受人陷害,被流放到蜀地(今四川)。自己一片忠心却受到小人的陷害,他感到十分悲愤,于是剖腹而死。当地人为之感动,用匣子盛起他的血。三年之后,匣中的血化为碧玉。人们说,这是苌弘精诚所至的缘故。后来,人们常将“碧血”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
傻瓜
人们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
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姜姓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傻瓜”便是由“瓜子”衍化而来的,沿用至今。
润笔
“润笔”的意思就是稿酬。典故源于隋朝。有一次,隋文帝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在旁边说:“笔干了。”一位叫郑译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从此,文人把为别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都叫做“润笔”。有些文人还定好各种文体报酬标准,叫做“润例”。近代报纸刊行之后,作者向报社投稿所得到的报酬改叫“稿酬”或者“稿费”。
编辑
“编辑”一词始见于南北朝的梁代。《南史·刘苞传》载: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这里的“手自编辑”讲的是刘苞整理残缺古籍。显然他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工作,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词,“编辑”二字却是从这时见诸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
入伍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队编制有关。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俩,五俩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俩、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中五户为一比,征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替代了古老的伍、俩、卒,但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做“入伍”。“伍”字在部队广为使用,如:“队伍”、“入伍”、“退伍”等等。
菜鸟
“菜鸟”,是从我国台湾的闽南语方言而来的。菜鸟,也就是生手的意思。刚学飞行的小鸟飞得跌跌撞撞,甚至会掉到地上,人们就称这种鸟叫菜鸟仔。引申到人,是指对于某些事务操作不熟悉,或是刚刚进入某圈子的人。
据说“菜鸟”这个词是从我国台湾军队中出现并流行开的。当兵时,军中的学长都会私底下称自己为“老鸟”,而将新兵称为“菜鸟”。
沙龙
“沙龙”由法文“Salon”音译而来,原意为客厅,后来演变为两种意思:一种是指西欧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中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私下聚会形式。这种沙龙里地位突出的是那些上流社会中秀丽优雅、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的贵妇。另一种是指17世纪下半叶起法国官方每年在巴黎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会,如“秋季沙龙”即是巴黎在每年秋季举办的美术展览会。
安乐窝
北宋时期,河南有个叫邵雍的文人,年轻时便享有文名、德名。他不愿意做官,便离家出走,游览了齐、鲁、宋、郑等古国遗迹,凭古吊今,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思想更加深邃。后来他回到家乡,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理学,写出了很多文章,他的品行、思想为世人所敬仰。
邵雍后来又迁居洛阳,和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人意气相投,彼此之间来往密切。在司马光的帮助下,邵雍在洛阳买了一处田园,修建了住宅,插花种柳,怡然自得,宛若世外桃源。闲暇之余,焚香静坐,饮酒吟诗,自得其乐。邵雍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满意,便给自己取别号“安乐先生”,把自己的住宅称做“安乐窝”。
后来,人们便把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称为“安乐窝”。
定心丸
古代确有“定心丸”这种药物,在明代是军中必备之药。古代的战争异常残酷,刀光剑影,一场激战下来,伤员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待言,那生死肉搏的场景足以使人胆战心惊。所以,要治好战伤,首先要使心神安定下来。于是民间的医生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丸药,取名“定心丸”。明朝末年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中,记载了一种定心丸的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份,母丁洋减半”,效果奇佳。后来,人们又将药用的“定心丸”一词用于日常用语中,把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比喻为“定心丸”。
三脚猫
顾名思义,“三脚猫”即三条腿的猫。
元朝有个叫张鸣善的人,对当时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社会现状特别不满,于是,就写了一首《水仙子·饥时》的词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词中有这样几句:“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意思是说:到底谁是英雄呢?五眼鸡这样的怪物倒成了岐山上的凤凰;两头蛇原来是不祥之物,反而成了南阳诸葛亮;一只有三条腿的猫,却成了渭水吕尚。
后来,人们便用“三脚猫”比喻那些技术不精,没有真才实学或者知识粗浅的人。
狗腿子
相传,从前有个富人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主子的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上。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接着,主人又不安地问:“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说:“用泥巴给狗捏一条腿。”
后来,人们就用“狗腿子”形容那些忠心依靠恶主而干坏事的小人。
出洋相
清朝末年,光绪施行新政,要引进洋人的坚船利炮,于是派出许多官员到各国考察。当时的官员大多腹内空空,不学无术,却争相出洋,到了国外丑态百出,闹出许多笑话。
李鸿章出使到英国,受到英国贵族的热情款待。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竞犬会上获得第一名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鸿章的一纸谢柬,上面写道:“感谢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现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尝了一点,就觉得美味无比,真是三生有幸。”原来,那只名贵的小狗,竟被李鸿章炖着吃了。当地报纸一时哗然,传为笑柄。
驻英国使馆的一位官员,是个爱财如命、见钱眼开的家伙。他经常在饭店宾馆偷窃毛巾、刀叉这类小玩意儿,后来被警察搜出。这位官员为了赚外快,还让他的夫人包洗使馆全体人员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个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都晾在使馆门口。一次,英国人看见中国使馆门口忽然白带飘扬,以为中国皇帝驾崩,专门派外交大臣前来探问,才知道那是裹脚布。西方记者曾把它拍下来,刊登在报纸上,成为当时一大丑闻。
这些令人难堪的丑闻,都出在这些出洋的要员们身上。他们当时那种狼狈的样子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为“出洋相”一词。流传至今,人们就用“出洋相”来指那些腹内空空,愚昧无知的人在其不熟悉的领域内做丑事、出丑态。
吹牛皮
古时候,我国黄河上游一带的居民,还没有学会造船技术,为了过河,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皮筏子代替船作为过河的交通工具。皮筏子大多是用牛皮缝制而成的,当时没有气筒,要想把这些皮筏子撑起来,只能靠人用嘴来吹气。要想把牛皮袋子吹得鼓起来,十分费气力,经常是吹得腮帮子鼓起来,满脸通红。没有足够的气力,牛皮可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对那些光说大话没有真本事的人,人们便会对他说:“你有本事就把牛皮吹起来!”久而久之,“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二百五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这种叫法来源于战国时期。
苏秦是战国时一个著名的说客。他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很多诸侯的信任,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由于他树敌甚多,后来在齐国被人杀害。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都咬定是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都给我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孔方兄
西晋时期,朝政混乱,纲纪废弛。人们求钱信钱胜过一切,为了钱,可以践踏一切道德和良心。当时南阳有个叫鲁褒的人写了一篇《钱神论》,对这种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鞭挞。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鉴于铜钱有方孔,与孔圣人(孔子)同姓孔,所以尊之为“孔方”。于是,人们就用“孔方兄”来指钱,含有取笑讽刺的意味。
开后门
清朝大学士徐桐,思想顽固守旧,敌视和排斥近代文明。他家住在北京的东交民巷,这里原本是民居中间的大空地。他买下了这块地皮,精心构筑了一座华美的房子。不久,这一带逐渐成为使馆区。各国驻中国使节共同修筑了一条马路,恰好通过徐桐家的大门口。徐桐对这“洋玩意儿”的出现感到十分生气,却又惹不起洋人。于是,来了个眼不见为净,把自家大门用砖头堵得死死的,在后面开了个门供全家人出入。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嘲讽徐桐说:“徐老头儿开后门啦!”到了后来,“开后门”便用来比喻有职权的人暗地里不公正地办事。
露马脚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将元配夫人马氏册封为皇后。马皇后端庄温柔,举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有一双未裹过的“天足”。在“三寸金莲”盛行的年代,女人的脚稍微大一点儿,都要受到社会的嘲讽,何况是一双从未缠过的“天足”?马皇后原还不觉得什么,可现在当了皇后,身为国母而有一双大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马皇后一直为此深感不安。因此,在大庭广众之下,她一直都把脚遮掩起来,绝不敢把脚伸出裙外了。
有一天,马皇后在宫里待闷了,想到宫外去逛逛,于是便乘坐凤舆大轿来到金陵街头,兴致勃勃地游览起来。街上的人们见凤舆过市,都翘首瞻仰,想一睹皇后的风采。谁知一阵大风吹过,将马皇后的裙子掀起一角,皇后的大脚露了出来。人们大为惊讶,想不到皇后竟然有如此大的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传扬开来,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城。从此,“露马脚”就传开了。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指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出现破绽,甚至败露。
卖关子
“卖关子”原指受贿卖关系,现在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语出自《新唐书·李逢吉传》。唐朝时,有个叫李逢吉的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卖官鬻爵,拉关系开后门,无所不为。在他手下,纠集了张又新、李仲言、李续、李虞、刘栖楚、姜洽、张权舆和程昔范一班奸佞之臣。在这8人之下,又聚集着一批奉承角色,总计有16人之多。这班人趋炎附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一般官员进京,有事欲见李逢吉,还须先过了这班人的关口。所以朝廷上一些正直的官员以及老百姓对他们侧目而视,称之为李逢吉门下的“八关十六子”。想过他们的关口,非得先行贿赂不可。后来,这班奸佞索性将求什么事该送多少财礼,定出价码来了。欲见李逢吉,先来买关子,关子买得通,事便办得成。于是,“卖关子”一语便流传开来了。
到了近代,在古语中使用的“卖关子”一词已没有这么恶劣的内容了。它较多地使用在如下场合:一是指小说戏曲中设置的“扣子”,即有意布置的悬念,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评弹艺人的“卖关子”;另一是指欲言又止故弄玄虚的“秘密”,弄得对方急不可耐。
东道主
“东道主”指主持某项活动的国家、组织或个人。“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郑国在秦国的东边,可以随时供应秦使往来所需物品,做东边路上的主人。
后来,则指以酒食请客者为东道主,请客为“作东”。到了近、现代,“东道主”一词逐渐用于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中。
敲门砖
有一天,张公子去拜访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阵门也无人应声。原来,李公子读书太专心了,没有听到张公子叫门。张公子因拍叫了半天也不见李公子来开门,心中十分不快,转身正要回府,却一眼看见了墙脚的几块破砖头。于是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对着门猛敲起来。这回李公子可听见敲门声了,心里一惊,以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开门,只见张公子倚在门边。李公子奇怪地问:“出什么事了?”张公子平静地说:“没出什么事,我闲着无事,特意来拜访你。”李公子又问:“张公子刚才用何物敲门?声音如此之大。”张公子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李公子大惑不解:“张公子访友还要专门带上敲门砖?”张公子瞥了一眼墙脚,笑道:“敲门砖随处可捡,也随手可扔,很是方便。”这时,李公子才恍然大悟。
后来,人们就把借以谋取名利的手段比喻为“敲门砖”。
敲竹杠
清朝末年,英国商人为牟取暴利,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鸦片不仅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还使军队丧失战斗力,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在林则徐等开明大臣的倡议下,朝廷开始禁烟。为了防止鸦片流入境内,朝廷在各水陆要道都设置了关卡,但是,唯利是图的走私商贩总是挖空心思想出办法,携带鸦片蒙混过关。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鸦片藏在竹筒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
有一次,一艘走私商船停泊在码头边接受检查。缉私官查遍了船上所有角落也没有发现鸦片,正要放行时,一个吸着烟袋的老缉私员无意地在船篙上磕烟灰,把竹篙敲得“嗒嗒”直响,声音有些异常。老缉私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过船老板可是吓得面如土色,以为缉私员看出了破绽,慌忙拿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老缉私员。老缉私员乐得接受,收下银子就下船了。
后来,人们就把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借口讹诈财物的做法称为“敲竹杠”。
磨洋工
“磨洋工”一词源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兴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赔款求和。美国为扩大在中国的影响,用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自1917年起,历时5年,医院和医学院兴建完毕。从形式上看,这项工程是洋人出资、洋人设计、洋人监工的,处处带有个“洋”字,因此被称为“做洋工”。由于工程浩大,后期的“磨砖对缝”工序也十分浩繁,于是人们对参加这项洋工程的磨工,叫做“磨洋工”,这就是“磨洋工”一词的由来。至于以后意为消极怠工那是更晚的事了。
失语症
“失语症”不仅是指医学上的一种病症,而且被作为目前国内文学艺术界和理论界无力应对外国文化冲击的一种比喻。对于这种“失语症”,有人认为是由于对西方价值体系的顶礼膜拜所导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打倒一切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心态过于偏激、泛滥导致的恶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有着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的西方强势话语对实力薄弱的东方话语的一种入侵。中国文论在与西方文论的交流中,越来越感到自身话语系统的苍白无力,在与强势话语的抗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无言地接受这种渗透和侵蚀,被迫地接受西方价值系统的编码与定位,并渐渐忘掉了自己的语言。
追星族
“追星族”一词,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间的台湾地区。当时的媒体,把“追随”著名歌星凤飞飞的一群青少年,称为“追星族”。这些青少年,为了追星,常常逃课、旷工,凤飞飞到哪里演唱,他(她)们就跟随到哪里,给凤飞飞呐喊、造势。这种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体称为“追星族”。
发烧友
“发烧”来源于英文“Farcy”的中文音译,意为迷恋、爱好。“发烧友”是指某些行业或某些活动与物品的爱好者。一般情况下,只有对某些行业或某些活动的爱好和熟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被认同为发烧友。
“发烧友”这个叫法最早是由香港的音响器材爱好者发明的。大约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音响的功效是以胆机为主。由于香港的天气比较炎热,民用空调在那个时代还未普及,所以音响器材爱好者们每次把玩器材,欣赏音乐总是弄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却还乐此不疲。时间一长他们就号称自己是“发烧友”了,并且这个称号也被大家接受,变成音响器材爱好者的俗称。
后来,“发烧友”一词渐渐扩散到其他爱好群体中,演变成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爱好的人群的统称,如“汽车发烧友”、“摄影发烧友”等等。
无厘头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粗俗随意,没有中心,令人难以理解。这种“无厘头”形式后来被运用到电影艺术上,成为以周星驰为代表的一系列喜剧电影中的一种表演模式。“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可以触及事物的本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对白便是“无厘头”式的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无厘头”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青少年甚至将其奉为圭臬。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有个叫乐羊的读书人。乐羊读书没有恒心,也很不用心,他到很远的地方寻名师深造,没到一年便回来了。当时,他的妻子正在织布,以为他学成归来,十分高兴,问道:“你的学业已经完成了?”乐羊说:“还没有呢,我在外面天天想家,而且又住不习惯,所以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听,立刻拿出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的布匹从中间剪断了。乐羊见妻子如此,觉得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妻子对他说:“蚕吐丝,丝织成线,寸缕累积,丝丝相连。我要不断地织,才可以织成一匹布。现在剪断了,不是前功尽弃,浪费了以前不少的日子吗?做学问也应日积月累,连续不断,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废,与这些断了的丝线有什么区别呢?”
乐羊听了之后深感惭愧,觉得不应辜负妻子的心意,决心今后要坚持学习,不再间断。他第二天一早就出门,继续拜师求学。这一别就是七年,终于学有所成。后来,魏文侯看中了乐羊的学识,封他为官。
大笔如椽
东晋宰相王导的孙子王珣年轻时就很有才华,20岁时就被任命为主簿官。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非常大的笔,粗大得像屋顶的椽子。王珣从梦中惊醒,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到用得上我的时候了。”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烦琐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担了起来。王珣把这一切完成得很好,博得了好评。
后来,人们就用“大笔如椽”来形容一个人笔力深厚或大手笔之作。
横七竖八
“横七竖八”本来是整整齐齐的意思。从前,南方人插秧时,用绳子在水田里拉出一个个小方格,每个方格里横着插七棵,竖着插八棵,七八五十六棵,每格正好一扎秧。于是,“横七竖八”便成了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被人们用来形容事物整齐有序。
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正好赶上插秧。乾隆自以为插秧是件很简单的事情,看见形如棋盘的水田,心里直痒痒,于是挽起裤腿,也下田插起秧来。插了一会儿,乾隆就累得够呛,再一看自己插的秧苗,歪歪扭扭,有的还漂了起来。农民们不禁哈哈大笑:“这哪里是‘横七竖八’,简直就是乱七八糟。”乾隆听了不服气地说:“横七竖八不就乱七八糟啦?要不是横七竖八,我也不至于乱七八糟。”皇帝的话可是金口玉言,从此,“横七竖八”便成了“乱七八糟”的同义词。
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神箭手叫更羸(léi),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一只大雁。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只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魏王当然不信了。于是,更羸便举起弓,拉动弓弦,弓弦一声响后,那只大雁果然哀叫一声从空中跌落下来。
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竟然有这么高的本领!”
更羸笑着说:“不是我的本领大,是因为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雁。它飞得慢,是因为伤口疼痛;叫声悲惨,是因为它掉队了,失去了同伴。它惊魂未定,听到弓响,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就剧烈疼痛,所以就掉下来了。”
后来,人们便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乐极生悲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人,口才很好,也很能喝酒。有一次,齐威王问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说:“一斗也醉,一石也醉。”齐威王不解其意,就追问原因。
原来齐威王也很喜欢喝酒,对国事疏忽,经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宴会,畅饮不止。淳于髡就抓住这个机会劝谏齐威王。
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我喝酒,旁边有执法的大臣,后面有弹劾的御史,喝的时候,心怀恐惧,一斗就醉了。假使家里有宾客,父母命我喝酒,因为要庄重一点儿给侄子们看,不敢放肆,那么就可以喝二斗。如果有知己朋友,很久没有见面,突然相遇,论今道古,谈谈别后的私事,这时可以喝五六斗。如果碰到里巷间的宴会,男女杂坐,猜拳行令,说说笑笑,毫无男女间的嫌疑顾忌,这时心情很快乐,可以喝到八斗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乌履交错,杯盘狼藉,大家脱去礼服,穿着短衣,气氛和谐,这个时候最感到愉悦,那么就可以喝到一石了。所以有人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天下万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的这番话后,知道是在劝诫他,就取消了晚上的宴会。
后来,人们就拿“乐极生悲”来劝诫他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享乐,忘乎所以,以免荒废了正事,招致悲惨的结果。
名落孙山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孙山的人。他特别有才华,为人风趣幽默,说话总是能令人发笑。
有一年,孙山参加科举考试,一位同乡拜托孙山带他的儿子一块儿去应试。考试后发榜时,同乡的儿子没有考上,孙山考上了,名字登在金榜最后。孙山回乡后,远亲近邻都听说他中了举,纷纷前来祝贺。那位同乡也赶来了,迫不及待地向孙山询问他儿子是否也中了举。孙山既不好直接说没中,也不能骗人家说中了,想了想,随口念了两句诗:“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开始一愣,稍稍一想,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那诗的意思是说:“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头呢!”孙山这两句诗委婉地告诉同乡,他的儿子没有考中。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从小就十分刻苦地练习写字,7岁时就已经写得一手好字了。
当时,很多人都喜欢书法,而王羲之的字更是为人们所喜爱。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工人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在木板上写的字,墨印竟然渗入木头里三分多,不禁赞叹道:“王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后来,“入木三分”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或比喻分析问题见解很深刻。
望梅止渴
曹操率兵远征,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水早已喝光,口渴难忍,而眼下走过的又是一片荒野,根本没有水。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这样下去肯定会有人倒下,到时可就军心涣散了。不行,得想个办法。”曹操心想。他骑马来到一个小山头,向远处看了看,然后对着将士们喊道:“有水啦!有水啦!”将士们一听到“水”,顿时来了精神,东张西望地问:“在哪儿?水在哪儿?”
曹操将马鞭向前一指,说:“我看见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大大的梅子。大家振作精神,快到那里吃梅子吧!”将士们一听有酸溜溜的梅子吃,嘴里的口水直往外淌,也不觉得那么难受了。于是,将士们振作精神,大步流星地前进,很快就走出了荒野,找到了水源。而那片梅林,原本就是子虚乌有。
后来,人们就用“望梅止渴”来表示用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夜郎自大
古时候有个夜郎国,在今天贵州的西北部。夜郎国国土面积很小,仅仅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人口少,牲畜少,出产少。但是夜郎国国王自以为统治着一个很大的国家。
当时,汉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使者到达南方的时候,去拜见滇国国王和夜郎国王。宴会上,夜郎国国王问汉朝的使者:“汉朝和我们国家相比,哪一个大?”汉朝使者听了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夜郎国,竟然自以为能和汉朝比大小。
后人用“夜郎自大”喻捐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
一鼓作气
战国时,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谋士曹刿同乘一辆车,在鲁国的长勺指挥军队迎战齐军。
战争开始,齐国擂响战鼓,鲁庄公也要击鼓进攻。曹刿说:“别忙,还未到时机。”等齐军一连击了三次鼓后,曹刿才对鲁庄公说:“大王现在可以发令进攻了。”一时间,鼓声大作,鲁军鼓足士气,向洪水一样冲向敌军,齐军被杀个措手不及,鲁军取得胜利。鲁庄公正要乘胜追击,曹刿拦住了他,并下战车看了看齐军的车辙印后,才说:“大王,可以追击了。”这一场战斗中,鲁军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得胜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说:“军队打仗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再击鼓,士气就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而这时我军刚击头遍鼓,士气高涨,所以一下子就打垮了齐军。”曹刿接着又说:“我怕齐军有埋伏,所以要查看他们的车辙印。看到他们的车辙印已经乱了,旗子也倒了,才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可以放心追击。”
所以,后来就用“一鼓作气”表示抓住时机,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凿壁偷光
西汉著名文学家匡衡,小时候特别勤奋好学。但他家里很穷,买不起油点灯,因此,一到天黑,好学的匡衡便不能读书了。而匡衡家的邻舍住着一个有钱的富人,每天晚上屋子里都灯火通明,匡衡很是羡慕。于是,他向邻居请求晚上到邻居家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睡不着,突然发现墙壁上透出一线光来,原来是墙壁上裂开了一道缝。匡衡眼珠一转,有了办法,他找来锥子,顺着那道裂纹挖出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灯光从这个小洞里透过来,匡衡就在这一小束光下读起书来。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奉命抗敌。为了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廉颇坚筑营垒,待机而动。秦军因为粮草供应不上,必须速战速决才能取胜,而现在赵军却坚守不出。
秦国便采取反间计,赵王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谗言,认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大敌因而迟迟不战,改派已故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赵括从小熟读各种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来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虽然这样,赵奢对自己的儿子却很是担心,他认为赵括没有实战经验,不可担当重任,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赵括的母亲。闻讯赵王要派赵括去当大将,赵括的母亲连忙上书劝阻赵王。但赵王并没有听从劝阻,最终还是任命赵括为上将。
赵括接替了廉颇的兵权后,立即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他照搬兵书,认为应该争取主动,立即向秦军大举进攻。而秦军对赵括十分了解,事先就已作好准备,设下了圈套。赵括自以为秦军无力抵抗,长驱直入,结果中了埋伏,被秦军团团包围,四十万赵军被俘,最后被秦军全部活埋,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而亡。
后来,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证,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趾高气扬
春秋时期,楚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攻打罗国。屈瑕出发时,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在回来的路上,斗伯比对车夫说:“你看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神气十足。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次打仗看来他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马上去见楚武王,向楚武王汇报了送行时的情况,并说:“屈瑕贪恃以前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且自以为是,不听人言。陛下应该派人告诫屈瑕。”
楚武王觉得斗伯比多心了,对付一个小小的罗国轻而易举,因此没把他的话放在心里。
屈瑕带领军队到达鄢水岸边后,由于毫无防备,也没有认真组织士兵渡河,结果在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逃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过错,我没能听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有今天的失败啊!”
后来,人们就用“趾高气扬”来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羊肠小道
“羊肠小道”一般用来形容狭窄弯曲的小路。鸟类为了飞翔,需要身体轻便,肠子就又细又短。鱼类的肠子也不长,如鲫鱼的肠子仅是体长的1/3。但一些家畜的肠子就长多了,家兔的肠子是体长的15倍,牛的肠子是体长的24倍,羊的肠子则是体长的40倍,且羊肠比较细。羊的肠子比较细长,所以,用“羊肠”形容小路,既形象生动,又非常贴切。
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金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即使不献金银珠宝,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绢帕等物,送点儿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清风!”“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形容少年男女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现指男女小时候亲密无间。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从长干跋涉数百里远,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地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竹马,把竹竿当马骑。青梅,青色的梅子。后来,“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便用来表示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新新人类
“新新人类”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部分年轻群体。他们着装怪异,思想奔放,反叛传统,崇尚个性。“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没有思想;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个性;我们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英雄!”这是号称“新新人类”的宣言,或许也是对这一类人的最好注解。不同于旧一辈,他们事业享乐两着重。他们爱喝爱唱爱跳,敢恨敢爱敢发泄。他们能整晚泡在酒吧、舞厅里,能通宵达旦地看足球赛,能昏天暗地地上网找人聊天。他们的言语中处处流淌着新鲜而刺激的词儿。他们崇拜自己,认为自己才是新生活、新文化的代表者。他们时常对现实不满,但却有滋有味地享受着现实的一切。
天高皇帝远
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大旱,很多百姓饿死。宋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员数之多,超过历代;机构庞大,政府支出特别多。加上皇帝奢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负担都转嫁到百姓身上。哪怕灾荒年代,也毫不体恤灾民,苛捐杂税重,严刑催逼。地方官员贪婪无度,作威作福,欺压平民。于是天下大乱,农民纷纷起义,其中以江浙一带的方腊起义气势最盛。起义的农民在村子里树起造反大旗,旗上写着四句话: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虽然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已受到根本动摇。后来,人们便用“天高皇帝远”比喻上层官僚不了解下情,或比喻中央政权的力量达不到边远地区。
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强有力或有权势的人,自取祸殃。
太岁,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即今天所说的木星。古人认为岁星运转12年为一周天(实际上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86年),并据此把黄道(人们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的轨迹)分为12等份。认为太岁某一年在某一方,这一方就为凶方,不能掘土和搞土木建设,否则会受灾。
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朝时,蔡州褒信县有个道士,善于下围棋,开始只在本县下棋,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赢他,于是他便离开本县前往京城。一路上,他走一县赢一县,走一城赢一城。到了京城,和当时著名的国手对弈,竟又赢了。逐年下来,下棋所赢的银子,使他成了富翁。后来他年纪逐渐大了,便开始深悔过去下棋过于认真,损伤了很多人的面子。因此,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后,再下棋时他便心存容让,有意给人家留点儿面子,不让别人输得太惨,后来他也得了“国手”的称号。
后来,人们便用“得饶人处且饶人”来表示为人要宽宏大量一些,切莫把事做绝了。
海龟、海带
所谓“海龟(归)”,就是“海外学成归来的人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共有121万人员出国留学,其中约有1/4学成回国,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被称为“海归派”。
所谓“海带(待)”,就是海外归来的待业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海龟”虽然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离开中国多年,不熟悉中国市场、政策和法律,语言、文化和行为习惯不同导致不能有效地沟通等等,使得一些“海龟”并不能顺利地融入国内环境,而成为“海带”。
自由撰稿人
自由撰稿人是指不隶属于某个固定工作单位,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且又以写作为职业和经济来源的人。在英文里,自由撰稿人(free—lance)与我们国内通常的理解有所区别,它是指未签约的自由作家。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度里,自由撰稿人都是一种正当的职业。在发达国家,作家、记者、学者中有相当的比例是自由撰稿人。
嬉皮士、雅皮士、雅非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s的音译,是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的颓废派青年的称呼。当时这些年轻人坚信和平,生活朴素,回归自然。他们因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而经常蓬头垢面,放荡不羁,穿奇装异服,蓄长发,懒散堕落,甚至吸毒,表现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和颓废之情。
雅皮士:雅皮士是美国人杜撰出来的一个英文词Yuppies,是“年轻的都市专业工作者”之意。雅皮士属于高薪阶层,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受过长期的高等教育,如医生、律师、建筑师、计算机程序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各种咨询人员等。他们踌躇满志,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思想和行为与嬉皮士截然相反。但他们并不喜欢“雅皮士”这个称呼。
雅非士:英文Yuffies的音译,意即“都市中失败的年轻人”。雅非士最先出现于美国加州,他们虽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无法与雅皮士的生活相比,但又不愿有失落感,并发誓要找到自己的归宿。他们还有一首《雅非士之歌》。
现代职业中的“七领”
白领:指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他们一般都受过正规教育,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优秀的品质。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均属此列。白领们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及高质量。目前,白领阶层的主体是25~40岁之间的人群。
蓝领:主要是指工人。他们靠付出自己的体力来获取报酬。有关蓝领的调查显示:男性略多于女性;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般具有高中、中专或技校等中等学历;蓝领收入为中等。
金领:是高收入阶层的一支主要队伍。金领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IT领域及传媒、通讯、金融、法律、贸易等行业。金领不一定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一定拥有重要的技术和经营权,他们大多是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CFO(财务总监)、COO(首席运营官)等高级管理人员。
粉领:指的是那些在家工作的女性自由职业者。她们可以睡个懒觉,午饭不必太讲究。家既是她们的栖息地又是她们的工作场所,她们凭借电脑、电话和传真与外界联系,不受白领工作环境中令人紧张的人情世故的困扰。粉领大多从事自由撰稿、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工艺品设计、产品营销、进出口贸易、媒体、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灰领:原指负责维修电器、机械的技术工人,因穿灰色制服而得名。现指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简单来讲,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灰领职业主要集中在两大行业:一是IT行业,二是设计行业。
绿领:指从事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农业科研、护林绿化等行业以及那些喜欢把户外、山野作为梦想的人们。
银领:指一些追求时尚、从事时髦工作的女性。她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再是去实现什么,而是去享受什么。她们没有蓝领的生活压力,不懂白领的办公室哲学,也没有金领称雄一方的财富与权力,但是比粉领更热烈地享受生活。自由、独立、时尚是银领的生活信念。
DIY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就是自己动手的意思。DIY首先在电脑行业被叫响,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新时尚。DIY迎合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使人们在自助中放松自己、肯定自己,随时找到快乐的理由。
丁克家庭
“丁克”是音译外来词,指夫妻双方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即指拒绝生养后代的家庭。丁克夫妇主张摆脱传统婚姻生活中传宗接代的观念,更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二人世界”生活。近年来,丁克家庭在城市青年尤其是白领夫妇中的比例有逐渐增加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里。
SOHO族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缩写,是在家办公、在家上班的意思。“SOHO族”是一种思维观念,进入21世纪后又有了新说法:随时随地办公。据IDC(国际数据集团)称,家庭办公已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为基础的商业开始小型化;20世纪90年代,低价位电脑的出现,使得许多家庭商业也开始采用时新的技术。第三个阶段则是21世纪的随时随地办公。对于SOHO一族来说,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专家提示,成功的自由职业者应该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出色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具备很强的自信心;具备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具备承受时间和资金的压力的能力;渴望学习,有创造性,能够自我激励,敢冒风险,足智多谋。在美国,占劳动力40%的人属于“SOHO族”,其中包括像AT&T电讯、IBM这样的大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