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远见思维的力量

想象出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之人的样子并不难……

我们就叫她凯蒂吧。凯蒂学的是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参与了该公司的毕业生培训项目。她在市场营销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实习一结束就转为全职。在工作中,凯蒂似乎如鱼得水。当时,社交媒体营销风头正盛,凯蒂迅速掌握了利用这一手段为客户服务的方法,她的客户主要是大型食品公司。她接连取得了几项重大成就,比如策划出了获奖的营销活动,为公司赢得了新客户,她也因此步步高升。十几年的光阴飞逝而过,她的人生似乎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35岁的凯蒂已经是一个全球团队的负责人了,该团队为世界顶级食品生产公司提供在线营销解决方案。她深受同事们的喜爱,薪水也高得惊人。在她的社交圈里,她是人人羡慕的对象。

事实却是,凯蒂厌烦自己的工作,她与许多人一样感觉自己深陷在工作中。凯蒂觉得自己应该过得非常开心,实际上却非常痛苦。她必须做出改变,但改变什么呢?

凯蒂代表着那些表面上似乎对现状很满意,内心却渴望有所改变的人。对她来说,当务之急是改变原有的工作节奏,运用远见思维来思考问题。

凯蒂们并不是唯一一类需要远见思维的人……

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姑且称他为雷扬什。雷扬什大学辍学,一直想继续学业,但未能做到。他从事服务行业,做过几份不同的工作,比如酒吧招待、服务员,后来终于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咖啡师。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直在一家咖啡店工作,自他加入后,这家咖啡店的忠实顾客就稳步增长。雷扬什煮咖啡的手艺不错,但这并不是店里生意这么好的原因。顾客是因为雷扬什这个人才纷纷成为回头客的。雷扬什风趣幽默,很有魅力。他并不是煮咖啡速度最快的咖啡师,经常忙于与顾客闲聊。商家一般都会制订管理赠品的会员奖励计划,但他有时只是因为阳光明媚或者喜欢顾客的外套就会免费赠送咖啡,每当这个时候,店主就会笑着斥责他。雷扬什为这家咖啡店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值班主管、卓越的实习生培训师,也极其擅长与顾客打交道,就连脾气最糟、最难应付的顾客,他都能让对方笑着离开。

雷扬什并不满足于现状,咖啡师这份工作虽然很好,但总归是权宜之计。一方面,这份工作薪水不高;另一方面,制作咖啡、与人闲聊又很有意思。但他渴望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东西。

雷扬什代表着那些起步晚于社会时钟的人。当你的起步晚于同龄人,尤其是在不清楚自己的热情所在时,你就容易畏缩不前。对雷扬什来说,他的首要任务是运用远见思维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找到更令自己满意的职业发展路径。

雷扬什们也并不是唯一一类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人……

下一个人物叫胡安,在投资银行工作。他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对于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他不仅毫无怨言,还乐在其中。他现在管理着一个10人团队,尽心尽力地带领着他们奋进。他是一个中层领导,在过去的5年里,他见证了团队成员的发展和晋升,有两人已经被提拔为他的领导。胡安由衷地希望他们发展得好,但他不明白自己的事业为什么停滞不前。他越来越失望,但并没有表现出来。

胡安代表着渴望升职,但又停滞不前的那类人。他首先应该做的是重新规划未来几年的职业发展,走出平台期。

总结一下,凯蒂讨厌自己的工作,雷扬什还没有开启自己的事业,胡安的事业陷入瓶颈。拿起本书的你或许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或许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但不知如何实现。或许你连职业目标都没有,只是对现状不满。或许你既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知道理论上该怎么实现,但是有人在阻碍你行动,比如一个糟糕的老板或同事。

不要害怕。

本书将帮助你小步前进,构建自己想要的职业生涯,还将利用行为科学的见解为你示范具体该如何做。

行为科学取多学科所长,试图解释人们做出决策的原因,并找到通过简单调整环境以获得不同结果的方法。行为科学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职业道路上走得磕磕绊绊,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一开始就加入竞争,为什么有些人遇到挫折就选择退出竞争。行为科学还指出,我们应该运用远见思维来制订目标,并通过一小步一小步地不懈前进来支撑这一远见思维,如此便可实现目标。

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行为科学教授,在给硕士研究生、企业高层上课或参与行业会谈时,我总想强调一个事实:我研究的是人类行为,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本书中,我也会这么做。我将解释为什么你还没有实现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并向你展示如何克服你所面临的重重阻碍。我将把行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独到见解结合起来,并借助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为你赋能,帮助你构建自己想要的职业生涯。我会在书中分享许多故事,尽管人名及其他身份信息是假的,但人物的主要经历是真实的。你甚至有可能在其中一些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你正准备创业,或许你的公司正面临倒闭。或许你即将上大学,或许你正在考虑退学。或许你正在竞聘更高的职位,或许你希望能够横向调动,换个部门。或许你与许多人一样,对工作缺乏激情,迫切想要改变。

我保证,无论你处在什么职位、从事什么行业、正处于什么职业阶段,都能从本书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这将帮助你运用远见思维思考未来,为自己制订远大目标。本书还着重探讨了能带你迈向这一目标的那些小步骤。行为科学的见解也是本书的重点,它们将帮助你实施这些小步骤,并绕过远见思维之旅中的各种偏差和其他阻碍。

小步前进,构建理想的职业生涯

2011年12月,我成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名讲师,当时的我充满了热情、兴奋和期待。大约6个月后,我与一位校外教授聊天,他也是一个我由衷钦佩且尊敬的人。在聊到我职业生涯的下一阶段时,他告诉我,要成为高级讲师至少需要5年,而且即便满了5年,要成为高级讲师也是极不容易的。

听到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我很震惊,也很沮丧,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我是一幅漫画中的人物,头顶一定悬着一团乌云。震惊过后,我默默地接受了这位“消极”教授的话,事业进入平台期,甚至开始倒退。我对研究失去了热情,工作也毫无效率。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太过平庸。

那位教授的话成了“自我实现预言”。德高望重者的预言往往会成真,因为受预言影响的人听信了这些话,就会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我的例子中,一个所谓的导师对我能力的评判让我觉得自己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对我的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

事实上,那位教授和我并不熟,严格来说,他完全不了解我。

我是在一个不眠之夜突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一瞬间,我像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消极”教授关于我的叙事都是主观臆断,都是假的,它们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是基于典型人物创作出来的。这些典型人物建立在关于“格蕾丝们”的不准确的社会规范之上。人们看到我一派轻松,可能会将我误认为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的人。也可能是我曾承认有些项目很难完成,那位教授便认为我永远无法完成那些项目。此外,在经济学领域,女性十分罕见,职位能得到晋升的更是凤毛麟角。也许是我不寻常的学术之路,即没有常春藤盟校的任职经历,让他以为我成功的可能性更低了。谁知道呢?

那天夜里,我意识到他错了。我也确信,他对我的评判是他基于自身的认知偏差和盲点的主观臆断。

那我该怎么做呢?

我能立刻做出的改变就是去咨询其他人的意见,我也确实这么做了。事实上,我找了三个人,仔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我坚信倾听他人的意见有助于认识和提升自己,因此,这一过程对我格外重要。我也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说你死了,你就应该躺下。如果他们的观点与“消极”教授一致,认为我在5年内成为高级讲师的可能性非常低,那么在我看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明智之举。事实是,他们的观点与“消极”教授的截然不同。

5年后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我已经晋升为副教授(比高级讲师的级别还要高),并且正在撰写申请晋升教授的简历。我的成就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我不仅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工作,还有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参加会议时,我也会避开那位“消极”教授。

比起事业上的成功,更重要的也许是我更快乐了。我头顶的乌云散去了。若我继续相信“消极”教授所说的话,认为那就是残酷的现实,一切就会大不相同。若我没有绕过那个阻碍,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我是幸运的。这类阻碍恰好是我当时的研究主题,我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从而加深对人类行为研究的理解。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为行为科学家的。

现在的我已经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行为科学副教授,不久就将晋升为教授,办公地点在学院的康诺特楼。我是新成立的行为科学理学硕士项目的主任,也是“包容性倡议”的创始人兼负责人。我的研究旨在了解人们选择现在这份工作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失败了。我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影响我们职业生涯的诸多因素中,尽管存在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但仍有大量因素是可控的。基于这一点,我曾为许多企业领导人提供建议,帮助他们找到为员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的方法,确保能力、技术与才华才是员工获得报酬的依据。

本书将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探讨如何赋予个人远见思维的能力,如何通过一些小步骤来构建自己想要的职业生涯。

认知偏差阻碍我们的发展

拥有远大梦想不难,但实现梦想很难。如今的职场困难重重,需要的技能随时在变。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正在不断改变工作的类型。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所处的职场是赢家通吃型。无论是在传统企业中,还是在现代的初创企业中,工作能力最强的人往往会获得丰厚的报酬,而那些工作能力排名仅比他们低0.25个百分点的人得到的报酬则要低得多。

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并正在为之拼搏,你可能会感到身心俱疲。如果你工作非常努力,却没有方向或目标,情况可能更糟。许多人为了追求成功,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他们错过了家庭活动和定期体检,忘记了各种纪念日。如果我们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我们的薪酬当然应该以我们的影响力、技术、能力和才华为依据来计算,否则这份薪酬就配不上我们为之所冒的风险。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而新获得的技能可以产生惊人的成果,比如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创新的战略或人人均能从中受益的产品。然后,我们便能得到与成果相匹配的回报。对吧?

遗憾的是,决定谁得到什么奖励以及为何能得到奖励的规则并不完全公平,而且往往是不公平的。每天都有伟大的新产品被否定,也有真正的人才被埋没,还有有价值的创新被抛弃。认知偏差是阻碍我们前进,令我们的事业停滞的常见原因。这些偏差可能已经不止一次阻碍过你与你的职业发展。它们甚至可能明目张胆到你一眼就能发现,然后因为无可奈何而忍不住大哭一场。当那些能影响你职业发展的人告诉你,你所在的这一行存在的盲点会令你的职业生涯更漫长,甚至更痛苦时,你会十分沮丧。当“我们都是这么做的”的叙事阻碍了你的创新,当官僚主义、繁文缛节、游说活动让你不得不在无休止的讨论中浪费时间,你可能会逐渐丧失信心与斗志。当你在公司遇到了一些才华横溢、智慧超群的人,目睹他们只是因为并非出身顶尖名校、没有人脉或者长相“不对”就晋升无望,你的脾气可能会越来越坏。

这不仅仅关乎他人,因为认知偏差并非只影响他人的为与不为,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也会阻碍我们前进。

你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出色的决策者,决策前总会深思熟虑,不会让情绪控制理智,并且逻辑清晰,对吧?

你错了。

行为科学已用确凿的证据证明,无论我们认为自己考虑得多周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决策都深受认知偏差和盲点的影响。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行动目标明确,实则不然。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理性。

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是如何阻碍我们的职业发展的?如果你就职于大企业,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去争取升职的机会。是尚未达到晋升条件,还是晋升标准不明(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你想确保自己远远超过那些标准?

先退一步,想想什么是理性决策。

我若是理性的,就会想要尽快升职,以得到相应的好处,比如加薪、得到更高的地位,以及摆脱棘手的麻烦。在晋升标准不明的情况下,我不是应该更早行动吗?我应该去碰碰运气,对吧?

也许我把失败看得太重了。

如果这段描述也适用于你,那就表明认知偏差正在阻碍你。你高估了失败的代价(拒绝、痛苦、尴尬等),低估了成功可能会带来的好处。

对大多数人来说,预想中的失败太过可怕,吓得我们放弃了许多本应参与的竞争。在我们的预想中,失败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我们连面对它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事实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糟糕,等待我们的也并不一定是失败。在遭遇失败后,我往往会一边喝一杯上等的红葡萄酒,吃些巧克力,一边鼓励自己,然后从头再来,再试一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尝试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本就是一种人生体验。

容我再举一例。你是否厌恶现在的工作,梦想着自己创业?你或许有一个很酷的产品创意,但一想到前途未卜,又会失去稳定的收入,就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所以你选择继续忍受长时间的通勤,继续隐隐担心错失了自己真正渴望的事业。

这样做理智吗?你是否认为这个决策的结果要么是大获全胜,要么是一无所有?你是否低估了后悔的代价?你有没有想过,若你从未追求过自己的梦想,等到80岁时再感叹“要是……会如何”是什么感觉?

我们会被自己的认知偏差束缚住。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主要问题。若认真反思一下,我认为在阻碍着我的偏差中,我自身的偏差和他人的偏差所占的比例是80:20。我曾在早该放弃的项目上耗费了太多时间,成为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的受害者。这种谬误是指一种只因业已投入的资源而想要坚持下去的倾向。我还严重低估了完成一些最基本的任务所需的时间,落入了计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的陷阱。这种谬误是指,我们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总会按照最理想的状况发展。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我都曾被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困扰,明明拥有深厚的资历与丰富的经验,有很大胜算,但在向别人推荐自己时,依然感觉自己名不副实。显然,就连了解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也会落入这一陷阱。我也曾为了避免感受失败或被拒绝的痛苦而一再拖延,包括撰写本书时。

其实,我们的职业生涯是一段漫长的旅途,这段旅途本就充满了磕绊、停滞和逆转,有时甚至会徘徊在悬崖边缘,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挣开束缚,轻松上路。一旦接受了会被自身偏差阻碍的可能性,我们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从前文可知,在阻碍我的认知偏差中,有80%是我可以控制的。控制它们会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同样适用于你,只是对你来说,这个比例可能有所不同。

我希望,从此刻开始,你可以掌控自己的职业发展之旅,利用行为科学的见解帮助自己确定并追求新的远大目标,或者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将眼光放长远,实现真正的改变

在运用远见思维时,我们很容易给自己的新目标设定一个确切的完成日期。我希望你不要这么做,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以天赋、努力和运气为变量的函数。你可以发挥天赋,付出努力,但你无法控制运气。我可以肯定的是,你即将踏上职业转型之旅,而这将历时数年。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过程将历时数年!

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2年,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5年,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国家领导人、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创造一个突破性产品,那你甚至有可能要花上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不要恐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能不断成长,并非等待数年才能见到成果。事实上,你一踏上这段旅程就能有所收获。就像从纽约到旧金山的公路之旅,你会途经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也会有单纯享受沿途风景的时刻,这一路充满了乐趣和刺激。

公路之旅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抵达别处,旅途本身就是收获。

你的职业发展之旅也是同理,你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甚至陷入低谷。或许,你还会停歇片刻,去忙其他人生大事。如果你买到一本书,作者在书中承诺能让你在一周或一个月之内实现新的目标,或者让你的人生发生重大变化,那我希望你能立刻退了它。我们都有取得伟大成就的潜力,但若真能这么简单,岂不是人人都去做了?

如果你并不是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你就要现实一点,认识到远见思维之旅是一场漫长的探险,需要历时数年,而非数日、数周或数月,但又不至于耗费掉你成年后的大部分年华。这种做法还能很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你无须孤注一掷,就算无法每天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世界末日也不会降临。在追求任何一个远大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都应该是最重要的。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回到5年前,记下这5年中你经历的一切重大变化。它们并不一定要与工作有关,可能是亲密关系的改变、至亲离世、移居异国、生孩子、开始求学并取得学位、减肥成功、跑马拉松等。想一想,在此过程中,你的性格有变化吗?你的处事能力有变化吗?你穿衣打扮的风格有变化吗?先列出过去5年里你所经历的重大变化,然后列出你认为自己在未来5年内会发生的变化。

我给企业管理人员上行为科学课时,有时也会做这个练习,不过不会让他们把二者都列出来,而是择其一即可。我发现,总的来说,相较于展望未来者,回顾过去者写下的内容更长、更具雄心,且每次都是如此。这些人是为了成为商业领袖才来听课的,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期待能在未来做出重大改变。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大多数人在回顾过去时都认为自己经历了诸多重大变化。在展望未来时,我们则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不会再经历什么重大的变化,自己差不多就这样了。其实,这只是行为科学上的一种错觉。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倾向于低估自己在未来几年里所能取得的成就,但在回顾过去时又会认为自己取得了巨大进步!1.2013年,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研究了超过1.9万人,要求受访者评估自己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并预测自己在未来10年里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各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变化很大,但对未来的预测相对保守。J. Quoidbach, D. T. Gilbert and T. D. Wilson, ‘The end of history illusion’, Science 339/6115 (2013), pp. 96–98.

因此,未来的自己是低成就者,过去的自己则是高成就者。想象一下,如果你曾有意识地为过去的2年、5年甚至10年制订远大目标,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迈向它,你会取得何种成就?你本可以着眼于更大的目标,为了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而奋斗,而不是总在为下个月的工资、下一次加薪或下一次升职而努力。相信我,运用远见思维制订目标,一步一步朝着目标迈进,你就能够成为崭新的自己!

遗憾的是,人类缺乏耐心,我们往往更青睐可在短时间内实现的目标,因为我们可以很快就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会为此感到兴奋。这是很正常的,但这也会将我们带向失败。很多时候,我们若不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以实现目标。你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太难了,我不快乐,人生太短暂,应该及时行乐。所以你放弃了,而放弃本身还会让你认为自己是个半途而废的人。当你再一次准备做出改变时,你就会提醒自己:既然终将半途而废,又何必开始呢?

远见思维绝不会让你面临要么大获全胜要么满盘皆输的局面。将微小但积极的行动变成日常,坚持去做,你的人生一定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想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来快速减重,最终还是故态复萌,大吃大喝?或者,你是否有那种每年都会列出来的新年愿望,但从未实现过,比如戒烟、多读书、少喝酒?或者,每年12月31日你都发誓要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到了次年1月31日,你又变回了老样子,从周一就开始盼着周末的到来。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曾经计划得多么周详,刚到了1月底,执行计划的精力与动力就全没了。究其原因,短期目标会让大多数人不断遭遇失败。

人类是有惯性和惰性的生物。设定一个短期目标后立即行动恰恰会让你走向失败。当然也有例外,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许多在两周内彻底改变人生的故事,但我们不能基于例外推断出趋势。其实,你只需稍做调查就能发现这些故事远比听上去要复杂。在惊人的两周巨变背后,往往是持续多年的努力,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原因。这种原因虽然上不了报纸头条,也成不了派对上令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但这才是真相。

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一夜成名的人都曾经历漫长的无名期,他们默默磨炼技艺,积极创造机会,最终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认可。

俗话说得好:“当准备与机遇邂逅,运气自会到来。”

眼光放长远一点,着眼于2年、5年甚至10年的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改变。这种时间长度也是“甜蜜点”(Sweet Spot)甜蜜点是高尔夫球专业术语,指球杆杆头用于击球的最佳落点。——编者注,也就是最佳长度:如果你从小事做起,并将这些小事变成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的幸福感就不会大幅下降。这样一来,你所采取的行动既不会打乱你的日程安排,又能积少成多,带来大的改变。这就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关键观点:

定期完成的小事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人生走向。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凯蒂、雷扬什和胡安。虽然他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雷扬什没有重返大学,因为他认为自己做事没有条理。其实,有条理是一项可以习得的基本技能。如果你既会煮咖啡,又能算清咖啡店的收入账目,那就一定能学会时间管理。雷扬什没有立下任何目标,这也是害怕失败的一种表现。他虽然聪明能干,却害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他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改变。

凯蒂则从未问过自己想要什么。她也非常聪明能干,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她相信了一个关于成功是什么的故事,那个故事并不适用于她,她却固执地坚信着。“如果我尝试做点别的会如何?”她想着,“我的朋友会怎么说?我的父母会怎么说?要是我还不起房贷了怎么办?”

胡安的困境源自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他的事业已经停滞不前,他却尚未花时间去找出可以帮助自己摆脱现状的可控因素。他的工作就像一条舒适的毯子,当他渴望改变时,对这种舒适的需要就会阻碍他。

如果凯蒂、雷扬什和胡安能努力克服自身的偏差,通过制订中期目标来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故事会有何不同呢?

只需2年,凯蒂就能成立自己的精品营销咨询公司。为什么?因为2年时间足够她分清工作中的哪些任务是她喜欢的,哪些是她不喜欢的,并注册一家新公司,雇用第一批员工,开启快乐的职业生涯。

只需7年,雷扬什就能成为一名执业心理治疗师。如何做到?他只需认真想想自己在过往的不同工作中喜欢做的是什么,就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天赋,比如出众的人际交往能力,然后重返大学,并基于这一发现,选择可让这些天赋有用武之地的课程。7年时间足够他在做兼职咖啡师的同时完成大学学业,然后成为全职的执业心理治疗师。

只需4年,胡安就能清理掉自己迈向总经理之路上的重重阻碍。那些阻碍是什么呢?他为人随和,同事们就会误以为他缺乏担任高层领导的潜力。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偏差,就能有效应对。胡安可以利用这4年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与威信,并通过由他负责定期组织的碰头会,让管理层清楚地看到他的能力和价值。胡安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如果你也为自己制订了中期目标,并拥有远见思维,你的人生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实现远大目标的6种方法

当我们踏上旅途时,地图是必需的。对于你即将开启的这趟旅程,本书就是你的地图。它将帮助你制订计划,引导你找到方向,带领你完成这次长达数年的远征。

每个人的理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实现理想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各不相同,但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若下定决心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习得新的技能,就会获得新的机遇。

你需要花时间找出阻碍你前进的种种障碍。有些障碍来自你自己,有些则来自他人或无心或有意的行为。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也可能是三者的结合。你可能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才能绕过这些障碍。

大多数人都面临着上述两种障碍。本书会利用行为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你绕过这些障碍。

我曾运用远见思维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阻碍。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人生中有诸多不同的重大问题需要解决,而应对它们是有一套系统的方法的。实现远大目标需要6种方法,你只要学会运用这6种方法,就极有可能实现目标。

第一,正确的自我叙事,帮你树立远大目标。你需要运用远见思维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未来的你是什么样的?在树立目标时,你还需要确定实现目标所需采取的行动。这些行动就像一块块踏脚石,踩着它们,你才能跨越湖泊(或池塘,这取决于目标的大小),它们也就是你实现远大目标所需完成的小步骤。

第二,避免时间不一致性偏好,做周密的时间安排。你要认识到,人类是一种缺乏耐心的生物,我们喜欢把时间花在能带来即时满足的事情上,至于那些能促使你前进的事情,往往会在未来给你回报。行为科学工具可以帮助你优先完成这些小步骤,让你坚持既定路线,尽早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第三,克服认知偏差,向内审视自己。向内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存在哪些认知偏差,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打破自己的认知偏差,才能沿着既定的路线走下去。

第四,理解他人的行为偏差,向外审视世界。向外审视这个世界,找出这类偏差,并学习如何绕开它们,这将确保你制订的周密计划不会因他人而泡汤。

第五,适当调整环境,提升工作表现与效率,这是你必须掌握的要点。无论你当前所处的工作环境如何,行为科学的见解都能帮助你对周遭环境进行微调,从而更有利于你开展工作。

第六,提升复原力(resilience),应对生活中的打击。复原力,简言之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不要放弃你的远大目标。这听上去很简单,但应该如何付诸实践呢?你要了解你对干扰和环境的反应会如何影响你的复原力,这便于你调整自身行为,这些小小的调整能在未来几年里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这些都能帮助你改变生活,总结一下就是:

· 目标

· 时间

· 向内

· 向外

· 环境

· 复原力

上述6大主题构成了本书的6大章节,每一章都包含了行为科学的众多见解,每一条见解都能提高你实现远大目标的概率。若想实现远大目标,你需要立刻行动,将小步骤融入日常生活,坚持定期去完成。不过,己之蜜糖可能是彼之砒霜。通过练习,以及使用与你自身经验最相符的工具,最终你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或许只会选做书中的部分练习,但其中的行为科学见解都值得你学习。理解并记住它们,你就可以轻松完成这趟远见思维之旅。

在运用远见思维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不止一个想要实现的抱负。我建议你选出最想实现的那一个,一边通读本书,一边制订实施计划,这才是最有效的做法。完成这个目标后,你再以第二重要的抱负为目标,重读本书,以此类推。尽管本书主要关注职场,但这些技巧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你实现其他目标,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写一本小说,跑一场马拉松,或者三者兼之。后续章节详述的那些步骤能帮助你进入新的领域,开启新的征程。

你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后续就可以反复使用了。这种方法有点像“刷—冲—重复”的过程,一步步清除掉阻碍着你的那些偏差和盲点。

你准备好运用远见思维,通过小步前进构建自己想要的职业生涯了吗?准备好了就出发吧!

祝你制订计划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