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会话分析及修正概述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会话分析正是将人类的互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Harvey Sacks)和谢格罗夫(Emanuel A. Schegloff)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建立起来的。
同其他理论的创立一样,会话分析理论的提出受到了诸多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其中,对其创立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互动行为秩序(interaction order/相互行為秩序)研究和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的民俗学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エスノメソドロジー)。Goffman认为所有的互动行为都可以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进行探讨和分析,而不必拘泥于其发生的具体场所、参加者的身份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这些因素,因为处于互动交际中的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其心理特征和所具有社会属性的制约,还要受到所处的交际场景、周围其他参加者行为的影响。Goffman强调不能急于构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理论框架,要减少研究者主观、人为的对语料的选择和解释,重要的是要识别和发现隐含在互动交际中的、具体的规律性特征。但是,Goffman并不重视言谈互动(talk-in-interaction/実際の会話·相互行為の中のトーク)中的具体表达,也没有严密的分析方法。而Garfinkel的民俗学方法论为会话分析理论的可行性提供了学术理论基础,Garfinkel非常重视人们在互动交际中所执行的“合理化程序(sense-making procudures/道理にかなった手続き)”,并认为它是互动交际能够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换言之,Garfinkel认为人们在互动交际中总是基于对社会常识的共同认知,理解和分析当时当地的情形,并做出契合当时情境的合理性行为,从而才能被基于同样社会常识的其他参加者理解和接受,最终双方对同一活动形成相同的认识和理解。总之,民俗学方法论的目的就是观察、描述和解释人们如何理解以及完成社会活动的。
借鉴上述思想和理论,Sacks (1984:22)提出了会话分析理论,认为“一切皆有秩序(There is order at all points/あらゆるところに秩序がある)”,即互动交际是基于普遍存在的、复杂和细致的社会规则建立起来的,人们在互动交际过程中无意识地、但同时又严格遵守和利用这些规则,这些规则以被所有具备共同社会常识的交际者可识别的(recognizable/認識可能)的形式产出。会话分析的目的即在通过对真实语料的细致观察,运用归纳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社会行为是如何被会话参加者利用语言资源或非语言资源来执行并被他们共同理解的,从而探求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秩序。
和Goffman以及Garfinkel不同的是,Sacks和Schegloff等会话分析研究先驱并没有沿用之前研究者常用的采访、观察、现场笔记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将互动行为的录音、录像作为研究对象的全新研究方法,这为研究者反复、细致地观察语料,摒弃个人主观分析和判断,以及研究者间共享语料、验证分析结论等提供了保障。此外,Jefferson (1984)开发的标注互动行为细节的转写方法也沿用至今,为准确把握语料细节和反复观察等提供了便利。
关于会话分析的具体研究内容,Schegloff (2007)将Schegloff,Jefferson和Sacks多年来探讨的会话分析基本研究主题归纳为以下六个课题:① 话轮转换的问题;② 行为构成的问题;③ 序列结构的问题;④ 交际障碍的问题;⑤ 语言选择(策略使用)的问题;⑥ 整体结构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互动交际中“一般的秩序现象(generic orders of organizetion/一般的秩序現象)”的问题。所谓“一般的秩序现象”即,何时何地谁和谁在交际时所产生的互动交际上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
众所周知,互动交际是即时发生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互动的产物。因此人们无论是在产出自己的话语,抑或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话语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际障碍,阻碍互动行为的顺利展开。比如说话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或觉察到自己先前表述的不妥之处尝试变换说法,作为听话者则有可能没有听清楚对方的话语、不理解对方所说的意思或错误理解说话者导致产生误解等,此时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措施对阻碍交际顺利展开的问题进行干预和调整。Schegloff,Jefferson & Sacks (1977)针对交际中会话参加者对话语产出、接收和理解中出现障碍的处理,提出了修正(repair)这一概念,即Schegloff (2007)归纳的互动行为需要解决的课题④——交际障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