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音乐教育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这一概念,既包含老式的观点,也带有新潮的寓意。这一模糊而又颇具张力的概念在迈克尔·科尔开创性的著作《文化心理学:过去与未来的学科(1996)》中得以充分体现。科尔在书中指出,当代文化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期,当时那不勒斯的哲学家如吉安巴蒂斯托·维科(Giambattisto Vico)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颇具潜力的学科,但维科寻求发展的这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与自然世界的科学截然不同。科尔提出,对于社会、文化现象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研究,需运用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实践于物质世界中。科尔将这种方法归纳为“通过对语言、神话以及宗教仪式的历史分析,理解和认知人类的本性”(1996,p.23)。这一概念已经对于人类研究的许多领域产生了不俗的影响,比如人类学和人种学,简而言之,即通过对人类生活、工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个体。在科尔潜在的文化心理学蓝图中,他追溯历史、偶然性心理理论以及文化历史科学的发展,并将它们与那些无关于历史的、普世的心理理论作了比较。他的著作或可被视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化心理学回归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心理学的回归也部分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重新发现”,以及在此之前苏联心理学家如维果斯基、列昂捷夫(Leontiev)、卢里亚(Luria)以及他们同事的共同努力。对于这批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有多个翻译版本,包含英语和德语在内的多国语言。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文化视角的浓厚兴趣,而且对各领域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如教育心理学领域(Bruner,1990,1996)、发展心理学领域(Rogoff,2003;Schweder,1991;Schweder et al.,1998)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Fiske,Kitayama,Markus & Nisbett,1998),文化心理学的原理对众多学者的工作起到了支持作用。尽管人们愈发重视文化心理学的原则和实践,但它依然会被视为一门新兴的领域。适用于该领域的相关术语包括社会文化心理学、文化历史心理学以及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HAT)。曾使用文化历史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柴克林(Chaiklin,2001)指出,文化心理学领域尚未“形成相应的体系”,他评价道:“尽管作为知识的实践,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文化历史心理学”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实践却仍旧十分年轻(2001,p.16)。柴克林同时认为,文化历史心理学在组织结构上的缺失主要是因为苏联政府对维果斯基传统学说的打压政策,这体现在1936年苏联官方颁布的教育法令中,而这一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无论苏联的学者们运用何种术语或称号来开展他们的工作,都无可避免地与维果斯基的学说形成交集。简而言之,维氏的传统学说往往是他们工作的共同组成部分,推动着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一本手册的出版往往预示着某一领域的即将兴起。而这样的事件有着明确的范围以及中心思想,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段中,借此表明在这一领域里,进一步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文化心理学领域兴起的标志是伴随着两本手册的出版(Kitayama & Cohen,2007;Valsiner & Rosa,2007)。在此,我并非要对这些手册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而是要找到一些在当代发展中,对该领域产生相当影响的标识。同时承认在文化心理学(的当代研究)中广泛的观点和立场。此外,本文也为音乐教育文化心理的实际运用和未来前景提供了详实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