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好朋友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到底谁是兄弟姐妹呢?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生物学角度看,兄弟姐妹是有共同的父母,或者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父亲或者母亲。然而,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更复杂,“好朋友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他们的回答引出了一系列社会层面的问题:到底谁是兄弟或者姐妹?兄弟姐妹关系的社会建构方式是怎样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构建的,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这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来揭示人们通常持有的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观点和假设,并引入了身份、关系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
兄弟姐妹,广义上指的是孩子们花足够多的时间在一起,视彼此为兄弟或姐妹。而对于同胞兄弟姐妹,相关领域并没有固定的定义。特别是生物学和法学领域,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谁是兄弟姐妹”。此外,“好”的兄弟姐妹之间不总是充满着和谐,也没有常识或者研究说明兄弟姐妹的联系和互动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关系。因此,倾听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包括兄弟姐妹之间,无论是生物的还是社会的层面,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
有些人会觉得和同胞兄弟姐妹很亲近;有些人却和兄弟姐妹保持着相当平淡的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在情感上没有太多明显的共鸣;还有些人可能和兄弟姐妹之间有相对紧张的关系,虽然经常以冲突为主,但可能还没有达到需要父母或心理专家介入干预的程度。
兄弟姐妹关系的核心,取决于彼此间的身份识别和人际关系。除了与父母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外,很多孩子童年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与同胞兄弟或者姐妹的横向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建构了一个微观的空间,在其中,他们彼此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和他们的关系如何?我的感觉好吗?……”身份识别和人际关系是相互构成的。自我意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是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塑造的。并且,自我意识是通过文化、社会和象征性符号之间的联系来构建和体验的,它影响着个体以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方式与他人联系在一起,而且这些联系又涉及到相互依存的自我意识。身份识别和人际关系是构成兄弟姐妹关系的关键要素,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个体对他人的依赖和独立的因素,以及他人对我们的依赖和自主性的概念。这些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激发了自我意识和主观性,它是矛盾的、支离破碎的、非理性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彼此意识不到的。
然而,首先人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兄弟姐妹关系受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关注呢?为什么兄弟姐妹关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很重要的呢?
在家庭治疗领域,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经常被看作是一个子系统,是家庭系统内动态群体的一部分。家庭系统被比喻成一个“反馈式”的循环系统,所有的构成要素都以循环的方式相互关联,从而产生出家庭影响的强大功能。当一个家庭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或者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不利于家庭时,家庭系统则被视为功能失调。因此,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是整个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因素之一。
许多孩子都有同胞兄弟姐妹,这样的关系也是各种人际关系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尽管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意义重大,但是研究人员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却大不同。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兄弟姐妹关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特别是在心理学领域,学者对兄弟姐妹关系的研究视角很集中,他们调查和研究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因素,即出生顺序、年龄差距和性别构成等。而且,他们将这些因素与儿童的智力、性格类型、教育成就和职业成功等联系起来。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影响着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解释了他们之间的差异。
从心理学领域来看,在早期家庭系统研究中,国外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成就的影响,以及同胞兄弟姐妹间的帮助、建模、竞争和身份识别,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也逐渐得到重视;从社会学领域来看,家庭系统理论强调研究“有问题的”兄弟姐妹关系,同时关注社会背景的影响;许多给父母建议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也会强调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性,其中都提到了他们之间的嫉妒和攻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很多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研究都来自社会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专家们研究的重点是兄弟姐妹的数量,他们在年龄层次上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这种类型的研究,广泛以调查为基础,强调了兄弟姐妹关系在儿童发展、行为和教育成就方面的功能结果。例如,科尔曼(Coleman,1988)认为,孩子的数量越多,父母投入时间和注意力的时间就越少。对孩子社会能力发展的阻碍就会影响到可接受的社会规范和教育程度。
虽然“大”家庭似乎是文化上的界定,但家庭中孩子的数量长期以来受国家社会政策的制约。在英国,如果父母过度生育,则被视为失控性行为的象征。这样的家庭被认为是对一个有秩序和有控制的社会的威胁。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也涉及到同胞兄弟姐妹的结构特征,例如,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在主导、认真和顺从的性格方面比较突出,对他们的弟弟或者妹妹经常感到怨恨或者厌恶,而后出生的孩子则是更具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中间的孩子则扮演着中立的角色。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成员的关系是特别的,因为共同的基因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斯特拉森(Strathern,1992)认为,基因关系已经成为家庭成员生物学联系的象征性纽带,提供了家庭内在的一致性、确定性和稳定性。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作为自然选择驱动力的一部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遗传联系会让父母对后代产生爱和承诺;相反,如果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那么,父母/照顾者和孩子将很难有深入的情感交互。
今天的中国,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这将要引起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离婚、分居、单亲和再婚家庭,意味着现在的孩子可能有完整的兄弟姐妹(共享亲生父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有一个亲生父母)和继兄弟姐妹(没有血缘关系)。本书中主要探讨的是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即完全的同胞兄弟姐妹,不包括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和收养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