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丘·商丘民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商丘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商丘没有中断过。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对商文化抱着深厚兴趣。过去从众多的历史文献典籍中,零星碎片地了解一些。今商丘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商文化为主脉,集合火文化、古城文化、圣人文化、汉梁文化等文化形态,以历史教科书形式,编纂这么一套文化丛书,读之如渴在临泉清,饿在闻肉味,实则欣喜,大呼过瘾,故为之序。

《诗经》《史记》等史籍都记载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作为地名,在五帝时期就有了。黄帝和少皞时代,东夷氏族群中的玄鸟族西迁至商丘,战胜了土著人,建了第一座都城,名为“商”,后来又以地名为族名,产生了商部族。商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地位十分重要。搞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它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对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我从事文物、古城保护工作多年,经常关注有关古城建设方面的知识。试想,当时的玄鸟族为什么选择商这个地方定居并建城呢?我国众多的古代文献显示,古代先民选择定居地点是很讲究的。出于对生存环境和防御需要的考虑,先民们往往对周边的生态环境格外关注。西汉时期的晁错就曾向皇帝建议在“移民实边”时,必须考虑生态环境。他说:“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汉书·晁错传》)可见古人在考虑新的居住环境时,要选择那些水质甘美、土地肥沃、草林茂盛的地方,继而加以规划,开辟道路,建造房屋,合理安排居室结构,如此才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使人们对新的居住环境感到满意,体现出农业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古代城市选址对自然环境要求更高,不但涉及地形、地质、气象、水文、资源、交通等多种因素,还要考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话既反映了城市选址对自然环境和山水格局的严格要求,又强调城市选址应充分结合地利条件,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先人的城市建设理念重地利,讲实效,对于摒弃单一的城市格局,突出城市个性特色以形成独有风格的文化景观十分重视。同时,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强调根植于富足农业基础之上,对土壤、水源的要求格外重视。玄鸟族之所以选择在商地定居并建城,说明当时商丘诸方面的条件是相当优越的。

据《晋书》《帝王世纪》等史籍记载,黄帝之孙、五帝之一的颛顼“始自穷桑,而徙邑商丘”。“帝喾高辛氏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颛顼把都城迁到商丘,帝喾把都城也定在这里,说明颛顼和帝喾时代商丘诸方面的条件依然比其他地方优越。

帝喾的儿子契在尧、舜时都被封于商丘,建商国,都亳。夏朝时,帝相为后羿所逐,居于商丘,商丘一时成了夏都。契传十四世到成汤,推翻了腐败的夏桀建立商朝,亳是商朝的第一座都城,直到二百多年后的第十三代商王河亶甲才迁都于相。后又经几次迁徙,到第二十位商王“帝盘庚之时,殷(上古时殷、商并称)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史记·殷本纪》)。此后,第二十八位商王武乙才自亳迁于河北(安阳地区)。自成汤至帝辛,商朝凡十七世三十一王。周朝整个时期,商丘古城称睢阳,一直是“作宾于王家”的宋国都城。秦朝末年,睢阳城是楚汉相争的战略要地。两汉时期,睢阳一直是梁国的都城。隋唐时期,她又是“中州锁钥,江淮屏障,河洛咽喉”,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城;宋朝时她是“四京”之一的南京;明、清两朝,她因是“南控江淮,北临河济”的咽喉重镇,朝廷极为重视。

商丘古城饱经沧桑,在历史上因水患和兵灾曾多次损毁,但灾难过去又重建、改建,从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一直延续下来。其五千年不断脉的悠久历史,标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不少,但像商丘古城这样从远古五帝到现在一直脉络不断的实为罕见。这是商丘古都城突出的价值所在。

由于历史的原因,明朝初年之前的商丘古城的面貌被历代黄河泛滥、河水携带的泥沙蒙于地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考古调查,才发掘出商丘古城距今三千余年前的宋国古都城遗存。现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重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商丘古城之下,沉睡着五帝时期的商城、亳城,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南京城,明初归德城。这也是商丘古城历史发展独有的形态,体现了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相继叠加的结果。因此,我一直认为,商丘古都城是“中国城建史博物馆”“中国天然城池博物馆”。

儒、道、佛、墨四家是中华文化形成的支柱。史书记载,商丘是道家创始人之一庄子的故乡、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祖籍,也是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故乡,文化底蕴丰厚。

西汉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记载:“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说明儒家文化的源头是商的始祖、尧舜时的司徒契。南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亲手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从史书对夏商周文化的有关记载来看,儒家思想和司徒契一脉相承。墨子也讲三代、先王,与儒家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源头。商丘的文化底蕴之丰厚不言而喻。

文化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的商丘,应该让自己丰厚的文化资源展示魅力,很好地宣传出去,让全国乃至世界都了解商丘,让商丘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人们的知识财富,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融入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

商丘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这套文化丛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只是开端,以后要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独特贡献。

以此为序。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