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大历史:农耕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狩猎—采集时代

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从周边环境获得自身需要的食物与能量。狩猎—采集时代开始于约25万年前,直至约1万年前开始农耕才宣告结束。因此,可以说在约25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狩猎—采集时代是最悠久的时代。

事实上,狩猎—采集时代并未留下任何形态的文献资料,所以了解这一时代的特征较为困难。因此,相关研究主要是通过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文物发掘与分析、与现存狩猎—采集群体进行比较展开的。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我们能够发现,狩猎—采集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大致有以下三种。

迁徙生活与交易网

成年男子每天需要的热量为2 300~2 500卡路里,这些能量通过食物摄取。如果再加上学习或工作所需的能量,其实我们每天消耗的能量十分惊人。但是,在距今约25万年前的狩猎—采集时代,能量的摄入量非常低。很多学者认为,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从周边环境摄取的能量要比现在低很多。

在狩猎—采集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因此能量摄入量非常低。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从周边环境获得必要的食物和能量。但是,当时能够获得的食物和能量十分有限。他们将坚果类、鱼类、小型动物等作为主要食物,当居住地区可以获取的食物全部耗尽之后,就移居至其他地方,以迁徙为生。

由于迁徙生活,因此狩猎—采集时代的族群规模并不大。虽然我们推测存在100人共同生活、规模相对较大的族群,但是一般来说,族群成员约为数十人。狩猎—采集时代族群规模较小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因为倘若人口急速增长,则很难获得足够的食物。为了保持低人口密度,他们选择长期母乳喂养,一些情况下还将患者、老人、幼儿弃之不顾,让其自生自灭。

狩猎—采集时代的族群主要由直系亲属和近亲组成。尽管族群的规模小,但是亲族之间通过会面和交换形成了初期形态的交易网。与如今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狩猎—采集时代形成的交易网范围非常有限,纽带和凝聚力也相对较弱。但是,这个交易网不仅能让不同族群互相交换食物和其他物品,而且是交流想法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仪式与语言的发展

智人出现之后,狩猎—采集时代也随之出现了复杂的仪式。通过洞窟壁画,我们可以了解这些仪式的发展历程。狩猎—采集时代的洞窟壁画多为动物。例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画的就是当时该地区常见的驯鹿和野牛。在狩猎—采集时代,驯鹿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这些壁画表达的正是捕获更多动物的愿望。

有的学者认为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崇拜自然。因为狩猎—采集时代的人类直接受到急剧变化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当食物不够时就不得不辗转于多个地区迁徙生活。这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崇拜灵魂以及雷鸣、闪电、风等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力量,并将其崇拜逐渐发展为一种仪式。

在狩猎—采集时代,不仅仪式出现并得以发展,而且可以推测出当时也出现了语言。此时,智人开始使用完整的分节语言,还使用象征语言(通过抽象符号传达意义的语言)。大历史认为,象征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象征语言共享信息,积累知识。大卫·克里斯蒂安认为,人类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的多种经验和知识通过象征语言进行积累,并传授给下一代,这被称为集体学习。

人类通过语言和集体学习分享生存所需的信息。交换信息的规模越大,积累的各类新信息就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之前没有的创新性、多样性、相关性等。不仅如此,积累和交换知识与信息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在狩猎—采集时代,人口密度十分低,知识和信息是在非常有限的族群范围内实现的交换。因此,集体学习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果。但是,在此之后,随着集体学习规模的扩大,信息、知识交换与积累的速度加快,人类生活中出现了多种变化。

狩猎—采集时代的技术变化

在持续约24万年的狩猎—采集时代,集体学习的成果展现出多种形态,其中之一就是技术变化。很多学者认为,狩猎—采集时代并未出现特别的技术变化,因为在数十万年中,人类的生活并没有特殊的变化和进步。但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狩猎—采集时代比人类历史中其他时代长得多,而狩猎—采集时代人类族群的规模非常小,在他们之间进行的交换,不论程度还是速度都相当受限,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变化只是相对较慢而已,并非没有。

在狩猎—采集时代,除了一小部分地区之外,在大多数地区均出现了智人的迁徙。大约1.3万年之前,智人迁徙至美洲,这个时期正赶上末次冰期,是一个相当寒冷的时期。因此,智人通过西伯利亚与美洲之间的白令陆桥迁徙至美洲。当时的智人不具备任何横渡海洋、迁徙至另一地区的技术,依靠的仅仅是双脚。

当然,在冰期也曾出现过不得不横渡海洋的情形,即约4万年前智人迁徙至澳大利亚。想要迁徙至澳大利亚,就必须跨过海洋,此时出现了造船术和航海术。人类落脚此处的事实恰好证明那时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迁徙工具不过是单纯的木筏,但足以说明这是通过使用象征语言、集体学习的方式,积累知识、共享信息所引发的技术变化。

与此同时,狩猎—采集时代出现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火的使用。虽然17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但是在这一时期,火的使用更高效。在狩猎—采集时代,火有多种用途。比如,点燃篝火可以取暖,还可以使人类免受猛兽的伤害。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火做饭。因此,这个时期的人类能够获得比以前更多的食物。

在狩猎—采集时代,为了获得更多食物,火还被用来改变环境。我们将这种技术称为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的原意是将易燃的草木燃尽,以防发生大的山火。不过,在尚未开始农耕的狩猎—采集时代,刀耕火种则以获得更多的食物为目的。通过放火清除树丛和灌木丛,人类可以更容易找到动物,还可以在被火清空的土地上种植新植物,以吸引动物。

迁徙至澳大利亚的智人

约4万年前,智人迁徙至澳大利亚。虽然处于冰期,但是此次迁徙穿越了海洋。通过这一时期人类迁徙至澳大利亚的事实可以确定,虽然当时造船和航海技术还处于原始水平,但已有所发展。

人类通过放火使周边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恰好证明人类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人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狩猎—采集时代多种动植物灭绝的事实加以证明。人类在澳大利亚进行刀耕火种之后,桉树的数量大量增加。桉树不仅比其他树木耐热性更强,而且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水分,所以其他植物在桉树周围很难存活。因此,人类的行为引发了连锁变化,改变了环境。

在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区,随着人类迁徙、落脚,大型动物逐渐消失。在这一时期,因人类而灭绝的动物有猛犸象、巨犰狳、巨鹿等。人类开始迁徙至新的地区和环境,努力发展技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通过这样的技术变化,人类开始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虽然使用象征语言与集体学习的成果见效很慢,但是技术在发展与变化。狩猎—采集时代出现的技术发展使人类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而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农耕进一步加快了这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