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惟忠《送苏尚书赴益州》
离忧将岁尽,归望逐春来。
庭花如有意,留艳待人开。
郑惟忠的《送苏尚书赴益州》诗,写事抒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诗中“苏尚书”为苏颋(tǐng)。据《旧唐书·苏颋传》,“(开元)八年(720),除礼部尚书,罢正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从诗作具体情形来看,苏氏赴益州当是是年岁末。
首句中,“离忧”,谓“遭受忧愁”,指苏氏罢免廷职而出知益州事,尽显人事的遗憾。一年将尽,本来是工作的总结与表彰,以及与家人的团聚与言欢,但现在却要掉入谷底,骨肉亲情分离,难免要生出哀感。次句“归望”,指盼归。两句谓苏尚书于岁末遭遇贬谪,但“我”希望他归来的心情,正如“我”追赶春天的到来一样迫切。写人写己,各占一半,言事抒情,中规中矩;但表情达意,在“逐春”之中显得格外真切了。
尽管苏尚书遭遇了打击,但诗人并未刻意避忌而疏远,相反,是真诚希望他尽早地归来,而且心情还显得特别迫切。由此可见苏尚书的为人,也见诗人的为人。
不过,诗作的亮点,是在后两句,就“春来”再达情说事。不过,不是继续企盼春天的回归,而恰恰相反,诗人希望春天的脚步可以放慢些,这样,树木花开自然也就推迟了。这是矛盾的心理,从中却能感受到诗人对于苏尚书的情痴。他希望庭中之花也能晓其心意,以迟开的姿态,将最艳的姿容留待苏尚书归来再行绽放,届时,算是恭候与欢庆吧。诗人的心,真可谓是痴情痴意,由此将诗作浓浓的情感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诗为送别诗,却将一片盼归和期待的心情尽相抒发,从中让人可睹诗人对于送别对象(“苏尚书”)的款款情谊。而从文学角度来说,这别开境界的两句,可谓制作精巧,不落俗套。然而,再好的技艺,也难敌真实的艺术情境。这是说,诗人的情真意切是诗作的内核。由此,我们才见到诗人深挚而特别的情感表达。
苏颋有诗《将赴益州题小园壁》云:“岁穷惟益老,春至却辞家,可惜东园树,无人也作花。”开头两句写自己人老离别的痛苦,次两句言苏氏有“东园树不解人”之叹。而郑氏此诗,尤其是后两句,当即应此景而作,不算臆测。虽则如此,本诗仍然是“天成偶得”之作。
无独有偶,与苏颋同时任宰相的名相宋璟和苏颋同时罢相,也写下了同题诗《送苏尚书赴益州》(“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霏。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同样寄寓了深切的情谊。首句言送别远望至于风烟相接、迷蒙混沌之处,见出情谊之深。次句写苏尚书离开正是风雪交加之时,渲染了离别悲壮的气氛,写满了对送别人的担忧。最后两句是想象,说若有人在园亭相送,一定会体察到杨柳最为多情。这是在表达实不忍心相送,因为同为不幸之人,又当情何以堪呢?诗人以柳自喻,挽留之心何等深挚。
总之,无论是郑惟忠还是宋璟或是苏颋,他们在为人、在情感、在政治气象诸方面,都真挚而正派,同令读者感慨有叹。
【作者简介】
郑惟忠(?—722),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进士及第,补井陉尉。天授中,以制举召见廷中,所对武后称善。擢左司御胄曹参军事,迁水部员外郎。后还长安,复以待制召。迁凤阁舍人。中宗立,擢黄门侍郎。进大理卿。俄授御史大夫,持节赈给河北道,且许黜陟守宰。还奏称旨,封荥阳县男,迁太子宾客。卒,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