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美的古诗词里重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写得简练有力,含蓄深沉,读罢凛然。

诗作起以五言,苍然古拙,直咏当年壮士荆轲易水诀别之事,又显得慷慨悲壮。道别是死别,激越含苍凉,是果敢直前、愤激难遏的壮怀,而毫无拖泥带水、贪生怕死之象。这其中,荆轲怒发冲冠的形象尤为突出。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入刺秦王,后者引宾客送至易水边。荆轲怒发冲冠,激奋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不畏暴秦、为弱者仗义的高怀,一直受后世的尊崇。诗人长期侘傺失志,身遭武氏政权压制,抱负不伸,因而易水送友之际,想到九百多年前那场得之君臣际会勇毅而往的故事,不禁也激动万分。可谓先声夺人,营造了一个特别的氛围。

但接下来,诗人并未慷慨高歌,抒发壮士的豪情。看颔联,词锋陡转,换着一副怀古感今的调子。于是咏史抒怀的意味,就在这种对比之中显现了出来。激越的情感在这里突然冷却了下来,变得异常的深沉而静穆。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与理的纠结,以及世道复杂与严峻的程度,都在这种对比之中获得了揭示。

对于今日情状,诗人没有做任何描述与介绍,只是稍稍点及一点,说“今日水犹寒”,但复杂感慨的意味倒是很浓。“昔时人”,当然是指荆轲;“没”,指肉体或形体的消亡。稍看《史记》文本就都知道,荆轲至秦庭,献图,匕击,做得天衣无缝;但天不佑人,最终被秦王反击。尽管如此,荆轲的形象却激励一代代反抗者奋起抗争。即使一时无法抗争,但心存信念亦甚重要。而怀此信念,还有何惧?“今日水犹寒”正是说明这一点。

关于这一“寒”字,有人说是时令的写实,因为诗人送人在冬季;另外,现实冷酷,让人意冷心寒。就这社会情实来说,因为九百年前的那个君(燕太子丹)其实并不真正懂得一个壮士的心,反倒仓促催促,致使事败。此外,其时面对强秦凌厉的攻势,整个燕国又有几人愿意同仇敌忾、慷慨赴死呢?所以其“寒”可知。

向来于此诗的关注,皆聚焦于“寒”字的玩味。确实,这一字的意涵极为丰富,既是水冷气寒的客观写景,也是意冷心寒的表征,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但我以为这一字的精妙,恰恰在于它其实暗示了历史进入现实一个暗道的存在。壮士没千年,但精气神仍在,仍然通过一个“寒”字表现了出来,令人遥想联翩,令人肃然起敬。

这一“寒”字,犹如文天祥《正气歌》“清操厉冰雪”之“厉”,是淬炼,是磨洗。而本诗所显示的是犹存的荆轲精神对后世的鞭策与激励。故而,正如有论者所言:“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亦如诗人自己的《咏怀》诗所示:“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所以,可以想见,虽生不逢时,但决不沉沦寂寞的诗人,于易水送人,此情此景,唤起的是心中又一个沸腾的热念:一个存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是寂然无声,老死沟壑,还是轰轰烈烈,再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至于送别友人,自然绝非简单相送,而是别有寄托,深具厚望吧。

读此短篇,不能不慨然有感,亦不能不有所激励。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武后时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徐敬业举义,署为府属,起草《讨武瞾檄》,让女皇惊叹:“宰相安得失此人!”事败亡命,不知所终。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集成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