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忠《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初唐张敬忠的《边词》诗,写得精巧轻盈,温柔婉转,让人玩赏不已。诗作通篇以时间的变化来显示诗人初到五原时对眼前世界的理解。
诗作有三句(即首句、次句和第三句)都是写“五原春色”,但初看起来并无春色可言:二月垂柳仍没有发芽,空枝摇曳,光秃荒寒。而三月(即“长安花落时”的暮春)才融冰化水,细泉缓流,春天似乎才刚刚开始啊。此时,作为诗歌之都、音乐之都和鲜花之都的长安(借用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先生在《中国诗史·牡丹——李白的故事》里对唐都长安的描述),万紫千红地烂漫过了,现已经春意阑珊。对读者来说,眼前的世界未免让人遗憾。但对诗人则未必。
相反,他会安慰读者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五原,在今内蒙古五原县,纬度较高,地处塞漠,气候寒冷,物候很迟,自古如斯,故而如是说。再说,春色是有的,只是“迟到”一点而已。有时候,面对迟迟未到的春天,需要我们有另一副心肠:慢性一点,悠然一点,耐心一点,并将在别处所见春色的兴奋和快意收一收。等到所有人将春光都大把大把地消费完,且看“我”细嚼慢咽,将“怀袖中”的春色一点点地绽放。这不也很有意思吗?
所以说,即使一时春冰未消,柳丝尚待吐芽,但春天总是会到来的。这就是希望吧!
不过,有人又会说,“这诗写五原春色,写得重复拖沓,不好”,“春色迟”“未挂丝”“河畔冰开”等,几乎都是一样的意思。但在我看来,这是误解。
我们看,首句是总写,但又不尽然是一句忆往之词。这句囊括五原所有的过去,只是听闻的说法(诗作中这一“旧”字,诗人选得有讲究),带着点好奇和不甚相信。次句写诗人的亲身所见,是一次目击证明。哦,到了二月,垂柳居然未吐芽,可见传闻是真的。诗作第三句,实际上是写希望,尽管气候仍然寒冷,满目所见封冻,但仔细看看,河畔春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这是积极的信号。
然而,无论是听闻还是亲证,也无论此时长安的落花可能会引人不快,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诗人心中既有长安春色的尺子,也领略过长安或长安以东以南的浩瀚春色。而眼前,从传闻到部分情实正一步步获得确证,那么,可以确信的是,春天的步子正在加紧呢。可能长安的春天快要谢幕了,而这里才刚刚开始,有那么一点序幕的意思,给人以莫名的错舛与滑稽感,但造物安排如此,作为人类又能如何?那就权当是对耐心的考验吧。何况,对于身经长安或到过长安的人来说,这会儿再置身于五原,不等于可以两次享受这世界赐予我们的春色吗?谁说“一年难再春”呢?
【作者简介】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据《新唐书·张仁愿传》,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其时张仁愿修筑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后在开元中,张敬忠曾任卢平节度使等职。《全唐诗》存诗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