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于刷脸”的跨界扫描习惯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流行现象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揭示了引爆点的规则和流行三法则。透过功能变异的镜头来看社交网络的弱联系,我们会发现:弱联系可以让信息在整个社交网络中高效流通,即信息没有被困在一个由紧密联系者聚合在一起的孤岛上。这个说法是否有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呢?的确是有的。
早在1973年,格兰诺维特就写过一篇后来引用率极高的论文——《弱联系的强度》,它解释了这一现象: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人基本上知道的信息也跟你差不多,想法和观点也跟你比较接近,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如果你不知道有个什么样的新机会,他们应该也是不知道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马丁·吕夫决定研究商业创新与人际交往多样性之间关系的课题。吕夫采访了七百六十六名去创业的毕业生,他首先创建了一个复杂系统以评估他们的创新性,然后开始追踪每名毕业生的社交网络——重点不是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类型。吕夫发现,保持横向、发散、多样化交往模式的毕业生与纵向、垂直、单一型交往模式的毕业生相比,前者的创新性要高出三倍。最具创新性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通常会延伸到组织外部,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其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罗纳德·伯特通过对雷神公司内部好创意的来源进行调查发现,那些建立桥梁以跨越紧密群体之间“结构洞”的人,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而那些仅在自己部门内部分享信息的人则很难为雷神公司提出有用的建议。调查显示,人际交往多样性不仅影响信息的传输和创意的产生,而且还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2010年,伊格尔、梅西及克拉克斯顿针对英国居民收入状况与交往多样性的关系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住户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在开放世界,弱联系比强联系往往更有价值。这个陌生人时代,必然有自己新的品格。
保持与不同领域的人之间的弱联系其实就是一种跨界扫描习惯,没事就去不同领域、不同社群中刷刷脸。跨界扫描习惯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及创新的基础;也是知识迁移、能力层垒的基础;同时跨界扫描还可以有效促进对原有效阅读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定位。跨界扫描习惯不仅能提高信息在网络上的传输速度,还会促使某些创意发生功能变异。古腾堡是一位冶金学家,但他与德国莱茵兰的酿酒师之间存在一种弱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他只是一个排版界的先驱,因为他对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进行了量化改进。但他没有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单纯的冶金领域,从而让自己有了更重要的成就——成为印刷商。
保持良好的跨界扫描习惯也能帮助我们在商业领域获得更多关注和可能,小米公司跨越不同领域选取代言人的做法就是一个成功案例。2017年2月,红米Note 4X请了一位不走寻常路的代言人——初音未来,发布了初音未来的定制手机,并选择将销售渠道放在了二次元的聚集地B站。尽管初音未来在二次元领域中有着强大的粉丝号召力,但对小米来说,这仍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其实小米是在聚焦二次元文化领域的年轻消费群体,目的就是圈粉二次元消费者,此次尝试也的确引起了不小的市场反响。
阅读方法中有一种技巧叫略读或扫读,就是对一本书进行浏览式阅读,花个几分钟将整本书快速翻阅一遍。甚至快速浏览书店里不同领域的书架上一排排书的名字,我们就可以很快了解一本书中的大概结构及一些亮点、关键点,体会某个领域的一些流行动向。这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对我们起到提醒作用。我平时对有些新颁布的法律规定或者修改后的法律条文进行阅读时,第一步也会采取这个方法,特别是针对自己没打算做的某一块业务,比如《物权法》或《公司法》有修改,我就会花一两分钟扫一眼修改了哪几条,其实我可能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这不要紧,只要我大脑中有一点点印象就好。如果下次我再做其他业务或写文章时真正涉及这些内容,只要我能想起我与这类信息曾有过一面之缘即可,下一步我就可以专门花时间去研究了。以上这些也都是一种跨界扫描习惯。同样,我觉得对专业问题及日常生活的思考也离不开跨界扫描习惯。比如,我时常会浏览或购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它们给我带来了很多灵感和启发,如《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海豹部队一样思考》《像医生一样思考》《像间谍一样思考》,甚至还有一本书叫《像马一样思考》。当然,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有机会跟各领域的成功人士认识或交流那也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运用和保持跨界扫描习惯,是一切跨界创新和跨界成功的逻辑起点。很多内行最后是被外行“干掉”的,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前者没有保持一个良好的跨界扫描习惯,没有关注最新的风口和趋势。如特朗普在大选中为什么能逆袭成功?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对希拉里的传统套路,特朗普能大概明了,但对特朗普的“另类”思维,希拉里却未认真“扫描”和真正读懂,如特朗普善用Twitter、Facebook吸睛和吸粉,收到的反馈往往也比较真实,而且这些新兴社交媒体年轻人用的居多;反观希拉里则更多地沉醉在传统民调机构的漂亮数据及权威纸媒的颂词赞歌里不知归路,事实却是:这些日渐式微和老化的机构、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准确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况了。
前面我们谈的分别是:元价值理论→反脆弱性→层垒能力结构→多元思维模型→跨界扫描习惯。不可避免以上会有交叉重叠的内容,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区分的,它们是以元价值理论为核心且前后相继、不断向外层层展开的关系,以上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的,肯定还会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思维技巧和精进方法没有纳入其中,在此我只是重点阐述一些还未受到整个社会足够重视,同时经我自己亲测确实有效的重要心法而已。
“元价值”就是我们一生或长期追求的具体价值内核或人生意义,它需要用“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画像”来固定,确保这些价值内核不致流失和泛化,不过如果某个具体“画像”与“元价值”发生冲突时,应当让位于“元价值”,而非本末倒置。如丘吉尔虽在“二战”中功勋卓著,战后大选却遭到失败,但他基于元价值仍引用了这么一句话以明心志:“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反脆弱性”则是用以证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生存和奋斗中确实在进步和进化的关键证据。如果说“元价值”代表了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那么“反脆弱性”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脉。只要一口真气不散,人生就有希望。“层垒能力结构”代表在一个相对长期和动态的时间或过程中、在一个纵向的维度内,我们应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做出人生抉择,如何紧密服务于我们的元价值和人生“画像”,通过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我们能力堆垒的结构化、系统化程度,多与自己的工作经历、阅历经验有关。“多元思维模型”代表在一个相对短期和静止的时间或过程中、在一个横向的维度内,我们看待事情、处理问题时的多学科、多领域的谋略和思路,并不一定要通过直接工作经验来获得,也可能是通过学习、阅读和研究等间接经验来获得。“跨界扫描习惯”反映的是我们应如何运用弱联系理论来浏览一些趋势和潮流、热点和亮点,特别是对自己职业和行业以外的人事物要多“观光”、多“挂号”、多“交锋”,为辅佐自己实现“元价值”捕获更多的思路或灵感,制造出更多的“触发扳机”。同样,如果拿一个人来打比方,“层垒能力结构”就代表一个人的骨骼,应层层堆垒不断延伸和长高,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和结构;“多元思维模型”则代表一个人的血液,应四通八达且形成有效回路;“跨界扫描习惯”即代表一个人的肢体及五官,我们应当适时打开自己身上的所有开关,尽可能多地接收世界上的各种信息,然后把信息反馈给中枢评判,决定是要过滤、取关,还是保留关注或继续“深加工”。所谓“深加工”,就是决定要用“多元思维模型”进行多学科的横向思考,甚至决定要下大力气展开阅读、学习、研究和实践,从而充实自己的“层垒能力结构”,以最终滋养甚或调整我们的“元价值”。建议你下回如遇到对上述五个方面有助益的书籍,不妨有重点、有主次、有步骤地加以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