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人大律师学院陪伴我成长
周洁[1]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从人大律师学院成立伊始,栉风沐雨,十年光阴飞逝。很荣幸并感恩在建院七年多时间里,能作为其中一分子,在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朋友的指导下学习,一路同行,在不断创新发展中思考、成长和探索前进的路径与方向。
不近秋冬,但在我的记忆中收藏的尽是丰硕美好。
砥砺探索:明确使命与责任,创新实践,共同成长
基于学校对于创建律师学院的初心与支持[2],2010年,律师学院面向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律师基础实务课程,邀请行业大咖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法学院在法律硕士中增设了律师专业方向,律师学院于当年招收了20名学生,为其开设了12门律师专业课程。从此,律师学院每年招收律师方向学生,将学历教育、学科建设同律师行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依托高校教育资源,正式走向尝试国内律师专业学科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创中国律师专业化教育体系培训模式的道路。
律师方向硕士生如何培养与教育,是我在律师学院学习、工作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历与阶段之一。在这个艰难探索的旅途上,法学院、律师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实务导师、每一届律师方向的学生与我们共同跨越星辰大海,是推动此项事业前行的参与者、践行者与开拓者。
学历教育有益尝试:发现使命与喜乐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年)是教育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因为母亲是教师的缘故,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所幸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任何职业,其实都是我的老师。感恩每一位老师带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言传身教乃至举手投足,是内心的宁静和阳光的和暖。
我相信,心存美好,必有所愿。记得第一次路过中国人民大学,便被大气的明德法学楼所吸引,尤其是了解到此楼名字来自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之闪念“若有一天,我在这里工作就好了”。没有想到,在人大律师学院面试中获得了这个机会,我至今仍然记得三位面试官面试我时的场景。
徐建院长开门见山,“关于律师在职教育,假定开设一个知识产权高级研修班,你觉得我们现有策划方案有问题吗?”想想大胆直言就好,我便将自认为的所有问题以及优势,大方自信地陈述。韩玉胜副院长则是很认真地介绍现场考官及人大律师学院情况,继而问道,由于在高校,教师的工资并不高,是否可以接受。我表示可以接受,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学习和成长经历。刘瑞起院长询问我学习和工作经历,感觉当时气氛稍轻松片刻……尤其我问简历与获奖证书,您需要留存吗?韩院长说,获奖证书可以都拿回家。穿着绿色条格学院范儿的刘院长则微笑着说,“简历留着吧,没事。”整体觉得这次面试,很有力量感,我内心充满着对人大律师学院的好奇心。
面试结束,我瞬间对三位领导做事亲力亲为、不拘一格的风貌心生好感,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但回家给母亲讲预估没戏了,因为我回答徐建院长问题时,说了一大堆负面问题,似有不妥。结果惊喜来了,第二天一大早接到徐建院长的电话,告知:“我是徐建律师,你被录用了。”因为这句话,从此开启我人生喜乐成长的美好之旅,以及从事我最为喜爱的这份职业的奋斗和使命之旅。
思绪继续回到2010年。学院虽成立了,可是接踵而至的困难与挑战也来了。学院成立之初,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模式与标准,人大律师学院虽依托法学院宝贵的师资资源,但没有固定的师资,没有系列教程,没有人认识我们,怎么办?在人大及法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律师学院各位领导带领所有教职员工先干起来,边干边摸索。
学院除了对在职律师教育进行探索外,对学历教育也开始多种有益的尝试。摆在学院领导面前的问题是:律师行业乃至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律师人才?如何全面、全程培养律师方向研究生?如何进行律师方向学科建设和硕士生的学历教育?报名律师方向的学生如何在面试中选择,其选拔标准是什么?导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依托高校资源,给教授与实务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机制如何深入?每个年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与目标是什么?如何进行律师方向学生体系化的课程安排(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形式与标准、课程效果评估、论文如何进行答辩等)。这些一揽子课程设计与专项培养都是全新的课题。
律师学院各位领导都是人大法学院78级校友,大多成为执业律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方法与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多数人认同的“培训”理念与模式。学院所有领导都亲自参与律师方向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指导,每一个课程门类的产生,都会仔细斟酌探讨,尤其是刘瑞起院长,在关于硕士生教育的思考与引领上,对学院学历教育后续纵深发展影响很大。而我也因为学院各位领导对这份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奉献精神深怀致敬与感动,内心充满自豪感与强烈的担当意识,期待为国家、民族乃至律师行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奉献绵薄力量。
正是这份初心与使命感,根据各位领导指导意见与相关安排,申报律师方向课程时,我们草拟需经领导们讨论确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即使到凌晨3点也充满了喜乐与干劲;组织律师方向学生面试时,永远记得学院领导对学生深切的期盼与期许;刘瑞起院长一再强调老师的品格对学生的影响与关键作用,硕士生培养实行教授和实务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从创业之初300余名优秀执业律师中精心挑选,并从学术水平、专业素养、职业精神、责任心、业内口碑、指导条件等方面严格考核选定。所有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指导的同时,重视学生法律职业精神、律师思维和健全品格的培养。根据律师方向学生培养的特点,主张在双向选择基础上确定终生的“师徒情谊”。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各位实务导师的精心支持下,律师学院相对形成了较成熟的律师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院组织编写了14本律师专业基础实务教材。第一部分为律师执业基础;第二部分为律师基础实务;第三部分为一些最常见的律师业务实务。这些课程,强调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紧密结合,注重律师实操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训练,可以具备一个合格执业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上述课程创设作为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虽有很多还需完善之处,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第一套全面系统的律师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我国律师专业学科的基本课程框架,为律师方向专业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初步的实践教学基础。
硕士生培养创新实践:躬身入局,深度成长
为了更好地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总结优化前三年律师方向法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2013年起,律师学院大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首次提出律师教育的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倾力培养学院教职员工,改革教学方法,对法律硕士(律师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从课程效果来看,学院继续强调小班教学,一个班20—30人。基于律师教育强调实用性且跨学科的认识,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从学生和实务导师的反映和律师方向人才成长规律来看,2010年至2012年强调细分专业门类为主的课程设计需要改变[3]。对学生要从实务律师应具备的核心基础能力提升角度进行培养,课程内容与组织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具备新的特色。
2013年至2015年在院领导广泛调研与学习的基础上,由院领导带头,全院老师大体量、多层次地直接参与课程讲授,并形成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4]。在课程方案上,我们邀请具有实务经验的导师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使课程体例、内容与形式更具倾向性,专业涵盖刑事、民事、商事等基础领域,并开创了律师艺术、律师思维、律师工作方法等特色课程;以培训助力学历教育,以实践优化理论学习,教学相长。
培养方案更新调整后,学院形成了实务教学的新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发散性思考,采用师生互动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问题探讨、启发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的思辨、表达、写作等基本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考试方式上,选用模拟法庭、模拟商务谈判、起草法律文书、听证会等开放式考核模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提供课外多种学习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律师实务实践能力。比如,学院开设网络检索、专业取证、职场沟通技巧、合同写作大赛等开放课程;举办“话题讨论”课;邀请知名律师开办系列“律师之路—名师讲堂”讲座;学院开办的律师专题高级研修班也对在校学生免费开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广泛合作,提供丰富多彩、灵活实用的各种实习机会。如果说教学计划中的面授是“第一课堂”,那么其余这些学习、实习、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按刘院长的话讲,“实务人才的培养,第二课堂的内涵价值不低于第一课堂”。
通过搭建多样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知识分享平台,学生们普遍反映增强了综合素养,开阔了视野,为毕业后迅速从事律师职业及其他法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律师学院培养毕业的学生,进入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公司工作后,其律师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力也得到应聘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不仅注重学生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学院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培养,注重自身教育资源的积累,将我们教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教育相互联结,共同成长。院领导非常鼓励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对教职员工成为律师与课程专业教师创设各种便利机会,现已培养和发展了五名教师成为律师。在教职员工与学生培养模式上,力求促进教学与实务的进一步融合,尊重每一个法律人才成长规律,助力法律实务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结合我们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特长与特点,在大量研究学生实际需求与困惑基础上,律师学院鼓励教职员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职场体悟,与律师工作的实际密切结合,开创性地设计学院实务类课程体系,给每一个教职员工提供各种可行的授课、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最初实务课程采用沙龙会、分享会等方式进行,很荣幸自己被选为试讲教师。[5]这段学习体验至今铭记于心。
2013年,接到给2013级和2014级律师方向学生讲授“职场沟通技巧”课程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内心非常忐忑。但院领导们认为:律师学院老师的优势是了解自己的学生,熟悉课程及体系,掌握教学的重点方向,特别是律师方向课程中律师工作场景的实际介绍与技能传授需要边实践边学习,这是很好的实务课程。律师很重要的一个技能是倾听与沟通。如何倾听?如何沟通?用目前大量的身边小故事与大家讲解,具体分析每个场景下的合适建议,这样的教学才是鲜活的。没有对与错,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让学生在倾听、沟通具体事例体验中探索某一场景的合适方式。律师的沟通很多时候并不是大家看到辩论赛式的咄咄逼人,而是要学会通过柔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法就问题进行沟通。讨论的目的不是驳倒对方或喜欢争论。要擅于明智地倾听,谦卑地倾听所有不同的观点,用间接说服手段,在争论中表现对对方的尊重,展现自己的谦逊、得体……在认真设计与准备下,我完成了授课任务。授课期间,院领导及同事们全程听课,激发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的思考、讨论,并根据授课内容提问、总结,给予学生不断探究多种可行路径思路与工作方法的启发,我自身也是受益匪浅。课程结束后,看到同事们相互勉励的眼神,看到学生们满怀期待、爽朗的笑脸与似有启发的目光,我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成就感,很开心小时候做老师的夙愿梦想成真。学院充分尊重每一个教职员工,发现每一位同事的无限潜能,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大胆培养与起用教职员工,在高校平台开创实务教师启用先河,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多元成长与学习的舞台,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另外,学院为了让每位学生有温暖的学院大家庭体验感,每个年级各配备一名班主任和辅导员,邀请行业资深律师、法官或学院教师担任辅导员,专门开设讨论会,对律师方向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关爱学生,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实际情况的了解,学院协助实务导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在实务导师的安排下,带领同学们参观律师协会,组织各位同学参与话题探讨,增长见识,打开思路,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很荣幸我也成为2013级、2016级律师方向班主任,在收到每一位同学用最真诚质朴的语言手写的元旦庆贺小纸单时,在看到每届律师方向学生开心的授课体验与充满收获的眼神时,在翻看与回忆律师学院每一届学生的照片、毕业合影以及律师学院教职员工全家福时,内心满满的感动与感恩,这份喜乐感与对律师教育职业的热爱一直伴随我,深爱所有的学生,热爱人大律师学院。
心怀感恩:提升眼界与见识,磨砺心性,为您而绽
构建认知与格局:刚柔相济,适者生存
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重要,成长更重要。做事,不是埋头就做,而是先要把握事情的全局、了解组成事情的各个环节。需要学会用平常心处世;用进取心做事。回想七年里,与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每一次前行都是在不断学习、摸索和试错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除了完成律师方向学生学历教育的培养外,也会按照学院既定运营安排,从事以律师各专业门类分工为基础的高级研修班工作,为创业创收和培养学生所需资金做准备。据悉,目前学院研修班培训全国律师共计2万余人次。每一个研修班的开办、组织与后续活动的各项实施,从某种程度上,都蕴含着学院各位院长、老师、同事的心灵凝聚,探索奋进。
回想学院创建之初,除了电话等常规方式邀请讲师外,我们与学院领导逐一拜访业界名师;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摆脱思维与认知的局限,探索律师教育可行的理念与模式;专业课程及师资好不容易确定了,每一次课程组织都会面临新的问题;课程招生、宣传推广工作难上加难;对于远道而来参加研修班学习的律师,管理也是一门深刻的学问……为了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创收素养与开拓市场的能力,律师学院有意地注意提升所有教职员工市场开发与课程专项策划能力,指导合作谈判技巧与沟通策略、节奏技巧,培养我们的大局与战略意识,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希望我们投身市场中,时刻有危机意识,适者生存,练就在丛林中生存的本领……我们一心一意投身于教学教务每一项工作,聚精会神,脚踏实地,但这个过程是艰苦的,虽然学院领导将其一生经验与所学,在实践中言传身教,但我仍时常感觉到瓶颈、疲惫和迷茫。好在曾经那些棘手的问题,那些改了又改的实施方案,那些难以两全的抉择,最终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及法学院的指导下,各兄弟部门和合作单位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之间的扶持间,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学院工作很多时候是做人的工作,沟通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如何鼓舞士气、凝心聚力,都是深层次的艺术。因为工作便利,让我有机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言谈举止与整体风貌非常重要,而我也从学院各位领导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的场景中,学会了系统、全局处理工作的方法;学会了用成长的心态认知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理解、尊重与共情,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永远保持好奇心与激情,保持善意,探知未知世界;不畏艰辛与困难,勇往直前,在创新实践中与学院、老师、同事、学生共生连接,共同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与同事彼此协同,积极组织学习与体验的每一次课程或活动中,不断明白“人生使命的召唤并不是让你找到一个完全成形的东西”,“它更多的是动态的,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思考如何与其他人联结,如何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结,如何展示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每一位老师的言谈举止以及讲授的内容,在组织老师、学员授课与沟通过程中,在与学院同事的相互协作中,也不断历练着我的心智、耐心、眼界与见识。还记得刑事辩护法律业务高级研修班,因为堵车迟到,张思之先生在大门口穿戴整齐等我,后被先生严肃批评了一顿。先生虽理解我们事出有因,但这对本身最不喜欢迟到的我触动很大,后续张思之先生用书信认真反馈教务安排时,也让我再次对张思之先生的谦逊品格与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感动。在此向张思之先生致敬,您的言谈举止与品格至今对我影响颇深,做任何事情,宁可早到做好所有准备,也不允许自己迟到,这是对工作和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除了课程培训外,学院还会举办各种大型活动,为组织与鼓舞律师界发出声音,引领法律实践教育。为共同探寻中国律师百年的足迹,回顾百年律师的辉煌与荣耀,不幸与痛苦,展望美好的未来,学院领导决定组织“中国律师百年”论坛。当时一个重要且紧急的任务是邀请董必武主席的儿子董良羽老先生。由于董老常年居住武汉,且行程也很紧张,学院领导期待能邀请到董良羽先生到论坛现场。若确实不能邀请到现场,我们会录制好与董良羽先生的专访视频,以便论坛现场当天播放,但录制显然不是最佳选择。拜访前一天晚上,我们紧急了解了董良羽先生的个人情况,并做好了所有准备。由于常年生活在武汉,美好的缘分似乎又因为学院让彼此相遇,在学院领导张林老师的带领下,虽约的是上午10点见面(当时上午9点董先生原与一名记者约谈),但我们早上7点就到达了指定地点。正想着如何与董老先生沟通邀请参加盛会,此刻有一位老先生用完早餐迎面走来,因昨晚在网上看过照片,我们果断打招呼与董良羽先生商量意见。也许是我们的真挚与老乡的缘分,董老马上改变既定行程,接受了邀请。论坛当天,董老讲授了很多董必武主席为中国法治事业付出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且在律师朋友对刑事辩护领域有过多担忧时,董老的鼓励,给了律师同仁很大的力量。论坛现场听到董老对学院的肯定,参会律师、老师、朋友说此次盛会是从未遇到的最为感动、真诚与热泪盈眶的会议时,我也落泪了,为我们能够奉献微不足道的力量感到高兴。
当然,在组织课程、各类型活动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师资、学员、学生以及朋友们很多的不理解,在学院领导的带领、引荐与指导下,我们用真诚、耐心、实际行动去一一化解。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增长了自身的视野与见识,也增加了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好多都成为好朋友。在此向包容我的老师、学员、学生和朋友们致敬,感谢各位的指正与支持,使我不惧任何挑战,内心充满力量,敢于迎难而上。
认知与视野升级:协助成立与参与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工作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是中国法学会所属的第57个研究会。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于2014年12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致力于对律师法学和律师制度方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同时也为律师队伍的培养、律师实务与高校教学的紧密联系提供平台。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秘书处设立在人大律师学院,而我能参与研究会的工作,是学习与挑战之路的另一个开始;能有幸认识与接触各个行业的“大咖”,赋能成长,是我原有认知与视野的又一次全新升级。借此机会,向指导我参与此项工作的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瑞起先生,原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公田同志致敬,二位领导是带领我学习、参与此项工作的“引路人”。
在人大律师学院工作期间,在研究会各位领导、同仁的帮助与指导下,完成了相关的年会、研讨、律师法学研究课题、年会论文评选等组织与协调工作。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学院、研究会各位领导与同事的全心投入,彼此协同与辛苦付出,离不开每届律师方向学生的认真努力与全力支持。感恩各位领导给予的信任与力量,期待能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始终践行培养律师方向学生乃至行业法律人才的愿景。
依我这七年成长的感悟:
大学不仅有操场,她也是助我成长的职场。
学校不仅有教室课堂,她也是迎送机遇的厅堂。
任职有时限,求知无短长!
今天是人大律师学院的生日,通过以上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与感受表达对学院的敬意、感恩与祝福。也许我们走过万水千山,就是要与您相遇,为您美好而绽放。现因工作所需到金杜学院,但我仍然从事着我喜爱的律师教育工作。感恩所有的成长陪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与最为宝贵的财富。期待我们携手,共同为国家、律师行业的法律人才发展贡献力量,千磨万击还坚劲,共创美好未来!
下一个十年,再回首,畅叙!
[1] 金杜学院培训高级经理,2010—2017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2013级、2016级法律硕士(律师方向)班主任。
[2] 2010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下发《关于成立律师学院的决定》。决定指出,“为进一步探索新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模式,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的紧密结合,培养高端律师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法学学科的竞争力”,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决定要求:“律师学院应依托法学院,致力于建设高端和国际化的律师培训平台,进一步提升人大法学院的整体形象,打造中国人民大学新的发展品牌和亮点。”根据该决定,律师学院于当年4月26日正式成立。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0—2012年法律硕士研究生(律师方向)培养方案强调,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要获得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少于79学分。必修课不少于3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其中方向必修课12学分);社会实践12学分;学位论文8学分。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开课时间上进行了总体设计。其中方向必修课(12学分)包括律师执业基础、刑事与行政诉讼律师实务、民商事诉讼律师实务、非诉讼律师实务基础、公司法律师实务、房地产法律师实务;方向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包括合同法律实务、侵权法律师实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师实务、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师实务、知识产权法律师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律师实务。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3—2015年法律硕士研究生(律师方向)培养方案在承继以往方案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均为8学分。其中,方向必修课包括律师职业伦理与执业规范、律师思维与表达、刑事诉讼律师实务、民商事诉讼与仲裁律师实务;方向选修课包括律师执业规划及律所管理、律师礼仪与沟通技巧、律师工作艺术、律师文书写作技巧及法律检索、律师商事谈判及法律文件起草,并基本奠定了律师方向培养方案的模式与培养方法。
[5] 刘瑞起院长安排学院杨洪浦老师讲授“法律检索”、黄河老师讲授“法律谈判”、高巍巍老师和我讲授“律师工作艺术——职场沟通技巧”等。并由参与律师学院教学教务的韩晓强、宋建设两位执业律师校友讲授执业体会,辅导在校生的学习、实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