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律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十周年纪念文集(2010—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律院印象

——律师学院十年的几点体会

杨洪浦[1]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成立十周年,也是我在律师学院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十年律师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寂寂无闻到业界人所共知,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坎坷,有凝聚、有团结,有拼搏、有奋进,这个法治振兴的时代造就了律师学院。感恩律师学院的包容与关怀,抚佑我学习成长。这十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我在律师学院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律师学院十年了,我想对您说点什么,总有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里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吧。

一、教师,院之根本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好老师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对于律师学院来说更是如此。优秀的法律实务老师既要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还要有必备的教学方法,能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知识有效地传达出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教书育人的心,愿意为教学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传授下去。自律师学院成立之初,就通过举办各类法律实务课程和相关各类活动,遴选优秀的法律实务老师,律师学院就如同一个大平台,法律实务界各方高手纷纷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律院人听其课、观其行、品其人,大浪淘沙沉者为金,经过多年的坚持和积累,从300余名专家、学者、律师中精选出了几十名全国知名律师、专家,入选律师学院的实务师资库。这些老师不仅业务技艺精湛、实务经验丰富,而且有着深厚的学院情节,对学生倾囊相授,细致用心。很多老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有的老师带着自己指导的学生,参加前沿学术会议和高端沙龙,为学生提供与法律大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生的稚嫩和腼腆,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为了帮助学生打破“社交墙”,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凭借自己的沟通技巧去进行陌生拜访,找大咖们加微信,如何与陌生人接触,如何与大咖们交流,需要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摸索。

此外,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律师学院的实务导师也带领着学生走上了抗疫的第一线,为国内知名的公益基金会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疫情暴发之初,在我国特别是武汉地区医疗物资匮乏的紧要关头,协助其在国际范围内紧急采购抗疫医疗物资,第一时间援助武汉。几十个国家的大宗国际贸易合同,涉及不同法域、不同交易习惯,处理起来既要快速高效,更要严谨合法合规,实务导师带着学生们,连夜奋战,远程办公,实时交流,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最终出色地完成了采购任务,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参与的学生们也深感实务工作锻炼人,收获多、提升快。

二、学生,院之核心

学生是律师学院的重中之重,学生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院的核心要务。律师方向设立之初,学院就为学生配备了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实务导师,其中实务导师是经过律师学院精心选拔的法律实务界资深专家,有大型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高级合伙人,来自公检法机关的实务专家,导师们的业务范围既包括传统的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还有体育法、娱乐法、财富传承等前沿新兴业务领域。学院鼓励学生间的师资资源共享,为此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律师学院的领导都会向新生们说明,律师学院所有实务导师都是全体学生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发展方向,在导师间进行横向交流,即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自己的实务导师的指导,还可以通过学院联系协调,参与到其他实务导师的项目中去。此外,不仅学生培养工作施行双导师制,在学生管理和教学辅助上也采用了“双层保障”,即律师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一个班主任和一个辅导员,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近期律师学院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选择上还引入了“毕业校友返岗”的模式,即班主任和辅导员中一位是律师学院的在职老师,另一位则是律师学院往届的毕业生,他们一般是学院培养的前几届学生,毕业进入法律实务领域工作已有几年的时间,有的同学已小有成就,能够独立领导业务小团队;有的同学虽还处于事业爬坡期,但是对于青年律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颇有心得和感触。请他们回校参与研究生的工作,有利于贴近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他们过往的成长经历和所思所悟也能带给在校生们更多思考和启发。

律师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中秋节给学生发月饼。为了使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味道,有些时候月饼还是学院专门在深圳订购并空运回京的。每年的中秋节都在新生入学前后,也是离家在外求学的学子们最想家的时候,律师学院的月饼就想让学生们有一种家的感觉。一份月饼,一份关心。自律师方向设立至今,“律院月饼”这项传统也已坚持了十年。

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法科毕业生因为就业方向的限制,就业率在全国各个专业中总是排名倒数。记得十年前,律师学院刚成立时,法学院就做过统计,学生就业的第一志愿几乎都是考公务员,进入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但是这些机关单位每年都受编制、指标等客观因素限制,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不能满足法科毕业生庞大队伍的就业需求。即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们还是对考公务员趋之若鹜,毕业后选择去做律师的则是微乎其微。律师方向的前几届毕业生也有如此考虑,学生选择律师作为就业方向的比例虽比其他方向略高一些,但是在从全班来看,律师择业人数也未达半数。究其原因,当时学生们普遍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工作稳定,且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然而做律师比较辛苦,更关键的是做律师如果没人带,很难真正入门。律师的执业门槛确实很高,除了需要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资格,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位愿意倾囊相授的好师父。法科生刚刚毕业虽有法学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缺乏,律师执业技能更无从谈起,执业的前几年迫切需要有人指点和引领。但是,律师事务所总希望招来的人马上就能上手,业务多的时候,更是无暇去培训新人。此外,律师是一个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律师转所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每个律师事务所都不希望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培养出来的青年律师,成熟后没多久就转投他处或是自立门户。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法科生毕业做律师的头几年非常难熬。

如何破解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学院在校生及毕业生加快执业成长步伐、优化成长路径,律师学院刘瑞起院长率先提出了“促进法科生快速独立执业,就是法科生的创新创业”。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针对法科生的创新创业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2019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及人大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双创法律服务工作站(法硕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工作站旨在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升级,通过整合学校学科优势资源建立专业权威的“双创”法律服务公共平台,立足人大,面向中关村和海淀,辐射北京和全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帮助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的同时也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力求将创新创业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此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律师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律师事务所作为学生实操训练的校外第二课堂。该律师事务所将参照医学院设立附属医院的模式,通过实践导师配备、业务研发、律师业务实操训练等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树立正确的执业理念,在真实执业环境中,通过真实案例去锻炼学生们的律师思维,提升律师执业技能和实操技巧。律师事务所在服务在校生之外,还向毕业2—3年的法科生开放,辅助青年律师迅速适应律师执业环境,缩短其独立执业的时间。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律师执业环境逐年向好,近几年法科生择业方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公务员已不再是学生们毕业的首选方向,选择律师职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公务员序列工作的学生也纷纷表示,在积累和锻炼几年后,也会选择离开体制,转投律师行业。律师的春天正在到来,律师学院已做好准备。

三、办公室,院之记忆

明德法学楼618室是律师学院办公室,是律师学院的诞生地,也是我在律师学院工作生涯开始的地方。2010年8月6日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刚刚下了火车的我,就来到618室报到,那时的618室狭小、局促,但又熙熙攘攘、生机勃勃,那时的律师学院仅此一间办公室,几张办公桌,一个长条沙发。沙发虽不大,用处却很多,院领导听汇报、签署文件、接待学员咨询、与学生谈心,甚至开班前堆资料全都靠它,可谓一专多能。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不富裕的空间,只能在办公家具上想办法,大班台换小书桌,靠墙的角落加支撑板改成工作台,一个小条案排排坐也能挤得下两位苗条的同事,最多时小小的618室能挤下8个人。后来为了兼顾办公的舒适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刘瑞起院长引入了简约实用的布局理念,618室的家具全面升级换新,独具匠心的椭圆形会议桌,既节省空间,又能容纳多人召开小型办公会议。加装透明隔板的工作卡位,保持员工之间必要交流的同时,又兼顾个人空间的私密性。灵活舒适的办公转椅,坚固而舒适,护腰护颈,久坐不累。现在的618室配色清新淡雅,节奏简洁明快,据说后来法学院其他各办公室的升级改造,家具换新的设计灵感都来自618室。

618室的另一项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墙上满满的照片,从研修班的合影,到各类论坛活动的合影,从各级研究生的毕业合影,到律师学院教职工的全家福,用照片去记录生活是律院人的传统,它真实鲜活,而又厚重深沉。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些人,讲述着一些事,承载着一段回忆。如,当我看到2019届律师方向研究生毕业合影时,耳边回响起“律院是我家,常回618”的声音,这是学生的心声,也是对律师学院最高的评价。“家”,学生们的心灵家园,这正是律师学院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四、个人提升,院之感恩

在律师学院的工作本身对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就是很好的提升和锻炼。律师学院这个平台上活跃的律师、法官、学者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翘楚,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不仅可以接触到业界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修炼心性,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说在律师学院的工作是在学做事,更是在学做人。

为了建设自有师资队伍,律师学院在聘请校外实务导师和法学院校内导师的基础上,鼓励员工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结合律师工作的实际,创设实务课程。刘瑞起院长亲自指导,了解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工作特长,分析研判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课程体系。最初的课程试讲是小型沙龙和讨论会的形式。我有幸作为首批试讲教师参与其中。2013年10月18日,是一个周五的下午,也是周末前最后一次教学活动,明德法学楼五层一个小会议室里,本该思考周末去哪玩的学生,却热情洋溢地将这个原本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我的首次法律检索小沙龙也在此开始。我明白学生的热情不是针对将要开始的法律检索课程,因为我对自己到底能讲成什么样也没底,而是由于学院刘瑞起院长随堂旁听,院领导亲自监课,学生们既紧张又好奇。说是监课旁听,刘院长的到来实际上是为我坐镇鼓劲,课程期间刘院长不仅带头提问,调解课堂气氛,还参与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路。最终这场小沙龙不仅顺利完成,而且学生们反响热烈,授课效果远超我的预期。时至今日,我为学生开设法律检索专题的课程、沙龙或讨论会已近八年,授课内容日渐丰富,一些个人的经验分享逐渐见诸笔端,《律师法律检索指南》也将作为律师学院律师实务操典的一册出版,但是八年前的第一课依然是我终生难忘的人生记忆。

此外,学院的其他同仁也在院领导鼓励和鞭策下,陆续开发了“法律谈判”“律师职场技巧”“青年律师成长”等实务课程,课程开发的过程对个人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律院同仁们不仅积累了经验,更增加了自信,提升了能力。

一个好的单位除了能解决员工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给员工提升空间和发展机会。这方面律师学院确有独到之处。不论是法科背景的员工,还是非法科背景的员工,只要有心从事法律行业,律师学院的领导总是以开放的胸怀为员工们创造去拼搏的机会,去挑战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学院领导特别是刘瑞起院长不仅为员工们鼓劲打气,还亲自与员工谈心指点备考策略,考前特批假期让员工安心复习,这一切不像是单位提供给员工的福利,更像是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多年以后,纵然时过境迁,曾经在律师学院受益的员工也一定会保有对学院和领导的感激。

律师学院十年了。这个十年看您茁壮成长,下一个十年看您茂密成林,桃李芬芳。律师学院,我感恩与您一路同行,更感谢您抚佑我学习成长,愿您越来越好,发展壮大。


[1]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助理,2019级法律硕士(律师方向)班主任,执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