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越南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台湾成功大学的陈益源先生,其学科出身仍是中文,焦点仍停留在《金云翘传》。较之辽宁大学的董文成教授,陈氏自1998年起,开始进行台湾专题研究计划“中越《金云翘传》之比较研究”(含中越边境《金云翘传》民间口传资料采录)。37自1998年至2000年,陈氏广搜世界各地的金云翘故事版本,同时从民俗学视角展开研究,前后陆续发表了多篇论作,2001年辑成《王翠翘故事研究》一书出版。

陈氏对越南古典文学的兴趣与20世纪90年代董文成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关系。这在中国著名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朱眉叔(1922—2006)给董文成《清代文学论稿》所作的序言中有所提及:“(董)文成此书的论述,不仅在大陆,在海外也受到重视。《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一文,在越南学术界引起不小波澜,台湾古典小说研究会副秘书长陈益源的《〈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等专著,都在不同程度上评价、引用文成此书的论述,予以充分肯定。”38

陈氏《王翠翘故事研究》,从民间文学视角出发,考察王翠翘故事从史料传说到小说戏曲,从小说戏曲到叙述长诗,从叙事长诗到民间故事的流变,从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度对王翠翘故事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及其在越南、广西和台湾的故事版本等进行了论述,书末还收录了越南汉文小说《金云翘传》、《金云翘汉字六八体歌》和广西《金仲和阿翘》各版本的全文。尽管该论著并未从正面对中越《金云翘传》孰优孰劣进行评价,但其所论观点却较为中肯:

关于中越《金云翘传》的比较研究,必须站在客观审慎的角度来进行,而且比较的意义也不以区分孰优孰劣为重点,何况截至目前为止,越南《金云翘传》还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理想的汉译本;阮攸究竟是怎样从中国文学(不只是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而已)汲取文学创作的养分;中国姑娘王翠翘又怎么能够完全走入越南人民的心中;能否借此深入探索文学的价值,文化交流的意义,乃至人类共同的思想与感情……;这些尤待开拓的课题。不过,处在现阶段中国小说史常常还无法大幅超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情况下,针对青心才人《金云翘传》所发的感慨与不平之鸣,绝非无病呻吟,类似的省思与呼吁仍有持续下去的必要。39

陈益源得出这样的观点是较为公允的。其原因,除了陈氏本身扎实的学术造诣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首先,较之以往,20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得以改善,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与越南的人文往来均获得较为宽松的政策。这在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前是不可能的。因此之便,陈氏得以与越南学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借鉴了大量越南的相关资料。其次,在研究王翠翘故事过程中,陈氏并不附带有任何民族主义情节。

值得反思的是这一时期大陆学界对越南古典文学翻译与研究的缺失。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者群观之,中国大陆既通晓越南语文又对越南古典文学具有较为扎实翻译与研究基础的是北京大学东语系的越南语教员们。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起,北大东语系越南语教员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介绍过越南大文豪阮攸及其越南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金云翘传》,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北大越南语教员们的主要任务和兴趣仍多集中于教学和相关语言、文化领域的研究,对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感兴趣的人不多。其次,从事越南语教研的队伍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比较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大陆以来,国内关注的重心仍在欧美文学,东方文学特别是东南亚文学一直处在较为“尴尬”的两难境地,缺乏相应的重视和交流的平台。再加上学科建设的种种掣肘,至20世纪90年代,北大未见有一部涉及越南古典文学翻译与研究的论著问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其他开设有越南语专业的院校偶也有相关论文见刊,但多停留在介绍的层面,以专著为形式的研究成果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