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如果把编辑、出版这套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列丛书视为我们的一种学术志业选择,那么,激励我们进行这一选择的理由有三:
其一,持续中山大学政治学、行政学的学科传统。
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学、行政学在中山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时,即将1905年广东开办的法政学堂纳入其中,并设立政治学系,这一学科建制直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才告中断。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在中大任教职的不仅有著名政治学家萨孟武、邓初民和著名政治哲学家、宪法学家张君劢先生等人,而且有不少默默耕耘的政治学、行政学教授。在一份由中山大学校史资料室提供的1932年至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教职员名录的资料上,我们就发现了一些政治学、行政学前辈的名字,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胪列其中几位:
邓孝思,政治学系主任、教授,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政治学说、政治学史。
詹显哲,政治学教授,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科兼政治经济科,主要从事国家学、国际政治、政治史的研究。
刘永南,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部毕业,主要从事各国政党、地方自治的研究。
邱昌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宪法、地方自治的研究,著有《议会制度》《地方自治》等。
范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主要从事宪法、行政法的研究。
梁贞,法国国立第戎(Dijon)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宪政学、行政学、民族运动史的研究。
胡汉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地方自治、中国制度史的研究。
梁朝威,国立清华大学毕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现代政治思潮的研究。
蒋竹林,美国密歇根大学市政管理学硕士、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各国政治制度以及行政学的研究。
以上只是从一份简略的档案资料上获取的信息。不过,由此我们已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进行仔细的收集、发掘和整理,一定可以再现出一个中山大学政治学、行政学的学科传统,那将是一个浸透了前辈学子心血的历史传统。可惜,这一传统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而随风飘散。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老一辈著名政治学与行政学家夏书章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在王乐夫教授的领导与努力之下,中山大学政治学、行政学学科才得以恢复、重建,并获得较大的发展。
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先前学者努力的基础上,延续学科的历史传统,承接前辈学人的学术风范,是值得后生学子不断思考与实践的大问题。本系列丛书的编撰、出版可以视为我们对此问题交出的一份远远没有结束的答卷。
其二,推进政治学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增长。
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对政治漫长的经验和长期的思索中,逐步形成了一门被称为“政治学”的知识系统或者说一门科学:“在‘科学’一词的广义上,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掌握和组织的信息和理论是知识。这种知识既是真实的,又是有用的。这种知识也是积累而成的。”注1
正视或者面对政治科学知识的累积性,我们确实需要反对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古人对它无所不知,我们只能借助和吸取他们的智慧;二是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的方法是摆脱过去的羁绊;三是政治学只是一种地域性的知识,它纯粹是本土经验积累的产物。这三种观点之所以不能接受,原因在于:第一种观点封杀了政治科学知识增长和知识创新的必要性,意味着政治学科知识之树上再也不结新果;第二种观点破坏了政治科学知识的累积性和连续性,其结果是政治科学知识之树的根被彻底挖断;第三种观点否定了政治科学知识跨国界交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使政治科学之果沦落为不能进行国际交流的“土特产”,从而最终失去知识的价值和品格。毫无疑问,对政治科学知识系统的发展而言,这三种局面都是灾难性的。
因此,如何借助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学术活动和知识交流,建立起政治学科的国际标准和全球视野,同时,通过对中国本土经验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总结,推动政治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增长,使政治科学这棵知识之树在中国的学术园林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是从事政治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系列丛书的编撰、出版即是希望为此贡献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
其三,为中国政治趋向法治民主的转型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政治学的支持。
100多年前,目睹19世纪时代巨变的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其不朽的经典之作《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的绪论中断言:“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们中间进行。”他确信,这将导致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民主的社会。面对这一变革,他提出领导社会的人肩负的首要任务是对民主加以引导。然而,托克维尔忧虑的是:“我们却很少这样想过。我们被投于一条大江的急流,冒出头来望着岸上依稀可见的残垣破壁,但惊涛又能把我们卷进了运河,推回深渊。”在托克维尔看来,走出这种深渊,需要一种政治知识系统的支持和帮助。为此,他呼吁:“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注2
显然,如果把这一呼吁运用于当代中国,那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会,或者说引向一种新的政治文明。而全新的社会或者政治文明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科学,这种政治科学不仅为我们奉献一种法治、民主、共和的政治理论,而且为中国政治实现向法治民主的转型、走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智慧资源和操作技术。确立这样一门政治科学无疑是从事政治学教学、研究的学者们一种历史性的使命,而完成这一使命可能需要许多代人持久而坚韧的努力。编撰、出版这一套政治学丛书正是我们作为这种努力的第一步,虽然是极小的一步。基于上述理由,我们不把本丛书的编撰、出版视为一种短期行为,而是定为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体布局上,本丛书将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论著系列,具体包括学术论文集、政治学评论和学术专著;二是教材系列;三是译著系列。在操作方式上,我们将采取渐次推进、积少成多的策略,以期通过长期的努力实现规模效益。
我们渴望同行专家的批评。
我们期待读者朋友的指正。
我们企盼得到大家的呵护与支持。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